李井泉:勤俭持家保持革命本色

作者: 刘栋梃

李井泉是位受人尊敬的江西籍革命家。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人民军队从事政治宣传教育工作较多,也指挥过不少有名的战斗:1932年3月,他率领红军独立三师攻下寻乌城,轰动赣南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对这一仗作了特别报道;1938年3月,李井泉等率领八路军120师358旅击败日军,收复晋西七县城。李井泉不仅战功显赫,而且还是一位极富家国情怀、善做家庭政治教育的好父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井泉先后担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副委员长,第八、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常委。尽管李井泉担任过如此多的重要职务,但他始终保持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成都实验小学张淑华老师曾对他女儿说,“我常看到你穿的衣服上还有补巴,我出自内心感叹省委书记的家庭教育很好,共产党好。”

顽强斗争,不忘群众送饭之恩

1909年11月,李井泉生于江西临川一个农民家庭。他在青年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1926年在江西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后,他积极动员农民帮助起义部队搞运输。1927年8月10日,起义部队南下时,李井泉与420多名临川热血青年一起加入队伍,他在第四军二十五师政治部任宣传员。

1927年9月至10月间,李井泉随起义军在广东三河坝激战中,被敌军冲散,留在大埔、丰顺一带,在当地党组织和农民群众帮助下坚持斗争。1928年春,李井泉先后参与和策划大埔高陂暴动和百侯暴动,国民党为此派出军队进行反扑,李井泉成为重要搜捕对象。1928年5月,李井泉在党组织安排下来到丰顺县,任黄金区团委书记,住在铁坑村赖文朋(家名:赖永城)家里。赖文朋是共产党员,他家也是丰顺县地下团委的活动据点。李井泉每天都与赖文朋外出做群众工作,到周边各个村子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农民弟兄参加农会和自卫队,与国民党及当地反动势力进行抗争。联防队却经常到各村搜剿共产党组织和党员,李井泉成为他们追捕的头号对象。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不影响、连累群众,他隐藏在田螺岽一个叫豪猪垅的山洞里,靠群众秘密送粮食和日用办公品,他坚持印刷革命宣传单,白天藏在洞里,晚上出来活动。

由于洞里阴暗潮湿,李井泉得了毒疮,全身红肿化脓,赖文朋家人冒着生命危险把李井泉背回家里治疗。然而,很快走漏了风声。一天早上天蒙蒙亮,联防队就来敲门。家里没有后门,李井泉还带着枪,怎么办?李井泉把枪别在腰里,赖文朋家人把李井泉背起来,把他生疮化脓的胳膊全露出来。打开大门,联防队就用枪对着赖文朋家人问,你背着的人是谁?干什么的?发现联防队的人不认识李井泉,赖文朋家人急中生智地说,先生,这是我小儿子,他得了传染病,全身烂得快死了,会传染人的,我带他去看病。联防队的听到传染病,吓得马上跑了。

赖文朋于1929年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6年,赖文朋弟弟赖永坪给李井泉写信,李井泉在回信中说:“你哥哥文朋同志把我带到一个竹林里隐蔽起来,白天给我送饭,晚上就回到你家住”“你们一家对我的关怀爱护——在危险环境中的保护,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李井泉常教育子女说:革命工作离不开群众,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群众就有了一切。群众为什么天天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我们,把饭送给我们共产党员吃?因为我们干革命是为了穷人得解放、翻身做主人,他们送的不单单是饭,是对党的事业的支持。李井泉要求子女不能摆架子,凡事要联系群众,注重现实,平等待人。在孩子们读书时,李井泉从不准许子女使用他的专车,就是他爱人也不可以,孩子们上学一直是走路。

不畏打击,坚决拥护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0年5月,李井泉担任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时,党组织派他将东江特委密信送往赣南寻乌的红四军前委。也正是这样一个机会,毛泽东把李井泉留在了红四军工作。

1933年夏,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逐渐在中央占统治地位,开始排挤毛泽东。由于李井泉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也被划入“毛派”,要他交代自己的“右倾错误”。可李井泉不但什么也没交代,还据理力争。他坦然承认自己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此后,“左”倾领导者对李井泉等“毛派”干部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直至遵义会议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李井泉才调任中央直属纵队政治部主任。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李井泉一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李井泉对子女最多的嘱托,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光是平时严肃认真地讲,就连每个孩子的名字都来自于毛泽东的文章或讲话,如长子黎风、次子明清,是因为毛泽东延安整风时讲过“黎明风清”;三子巨一,是出自毛泽东“七大”总结里的“巨大统一”;四子新桅,出自毛泽东的文句“新中国的桅杆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老五在望,出自毛泽东新年祝词“胜利在望”,后老五自己改为“再望”。总之,李井泉对毛泽东有着特别的感情。

勤俭持家,在院子里开发“南泥湾”

1934年10月李井泉参加长征,在艰苦卓绝的雪山草地行军中粮食奇缺,李井泉所在900余人的队伍,平均每人只携带了15斤糌粑粉、1斤食盐。沿途虽然补充了一些,但远远还不够。红军总部严格规定:每人携带的粮食“每天只能吃四两”,过了噶曲河后增至七两,违者处决!李井泉在粮食严重不足时,经常与大家一起挖野菜,下河捉鱼,甚至吃皮带、嚼草根。

李井泉给家人立了一条规矩:保持艰苦朴素,不许浪费粮食。他常常对子女说,别看只有一粒剩饭,全国人民若每人节约一粒米,就有一谷仓那么多,就够一个家庭的人吃上一年。反之,若是每人浪费一点点,全国加起来的数量就非常大,所以一定要为国家节省粮食、节省开支。

李井泉用长征的艰苦岁月来教育孩子们更加珍惜粮食,用红军长征中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孩子们在学习上不怕苦不怕累。孩子十几岁时,李井泉

(下转57页)

(上接54页)

带他们去四川凉山地区的大渡河峡谷,就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沿着公路,一边是悬崖峭壁的高山,一边是奔腾的大渡河。孩子们都吓得不行,不敢睁眼看大渡河,公路狭窄,总怕稍不留神就会掉入水中。中途休息时,李井泉又带着孩子进了路边一户老乡家。只见屋里没电,家徒四壁,一位彝族妇女在地上支着锅做饭,身后是睡觉的地铺。这种现实体验让孩子们刻骨铭心,至今难忘。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出现分歧。在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公开并激化。同年下半年,李井泉随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出访苏联,化解不利形势。中央规定,这次出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成员可以公费制作两套外套和两件衬衣。李井泉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只做了一套中山装和一件衬衣,大衣和皮帽是通过四川省委办公厅向中央组织部借用的。

在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的粮食紧缺,李井泉也和全家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人吃饭都定量。李井泉夫人肖里还在院子里开发“南泥湾”,自力更生种红薯、南瓜、青菜等。1962年他们搬到省委书记院里住,李井泉安排子女去省委大灶食堂吃饭,那里每顿都是牛皮菜,孩子们都不愿吃,但仍得强咽下去。衣服也是大人穿了小孩穿,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烂了缝补,肖里还边补边念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一次,邓小平夫人卓琳给李井泉两个女儿送去衣服,一人一件花毛衣和一件红色的外套,这事让她们姐妹俩终生难忘。

李井泉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职务,具有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给儿女树立了好榜样,建立了好家风,也给他人的家庭政治教育留下了好教材。

(作者系寻乌县史志研究室编研员)

责任编辑/冯星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