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坊暴动推动赣东北红色政权波浪式向前发展
作者: 李峰 吴智 付佳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首任省长邵式平到贵溪调研,感慨万千地写下《渔家傲·周坊》一词:
一九二九四月七 红旗翻起农奴戟
三县岭上风雷激 似霹雳
暴动烈火烧天赤
当年周坊最歼敌 而今公社遍地立
前去调查并学习 有教益
革命传统更精辟
邵式平对周坊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当年,弋横暴动陷入低谷后,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决定到贵溪周坊等地组织暴动,并由此建立正规军和政权,推动红色政权波浪式向前发展。
八七会议后,赣东北土地革命兴起
1927年底,方志敏、黄道、邵式平、吴先民等在江西省弋阳和横峰两县组织了武装暴动。弋阳、横峰两县纵横100余里地区村村飘扬着红旗,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弋横暴动胜利后,1928年2月,国民党军联合地主武装,向弋横暴动区域进攻。在反革命的猖狂进攻下,暴动队伍受到严重损失。方志敏等率领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转入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斗争。由于革命遭受严重挫折,革命形势再次转入低潮。
1928年6月,方志敏在方胜峰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总结弋横暴动的经验教训。没有积极建立坚强能干的正规红军,是弋横暴动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的主要原因,方志敏等领导人立即花大力气创建工农革命武装。会议同意依靠群众,以“上名字”“结团体”发动群众参加农民革命团为主要方式,待时机成熟立即组织暴动。
周坊暴动的筹备
暴动的历史背景。在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反动统治下,贵溪人民处于贫困潦倒的生活境地。据统计,在贵溪不到总户数10%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70%-80%,占总户数90%以上的贫、雇、中农,却仅占耕地总数的20%-30%。无地少地的农民只有给地主、富农家打长工,或是向地主租种土地,租额一般是四六分成,即佃户只得收获物的40%,地主坐收60%。佃户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投入,不但未赚反而亏本。20世纪20年代,赣东北地区连年遭遇水旱灾害,贵溪地区粮食大量减产,地主豪绅还上门催租逼债,广大农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同时,国民党地方政府也派出工作人员下乡征粮、派捐,以“剿匪”为名抓壮丁,广大农民抗租、抗债、抗捐的愿望十分强烈。贵溪的广大贫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与其饿死、苦死,不如起来反抗而死,用生命去换取生活的出路。
启发民众觉悟,重建党组织。1928年2月,邵棠、邵忠奉上级组织指示从横峰来到贵溪周坊,在周坊华湾等地秘密发展党员,组织革命队伍,准备武装暴动。3月,中共周坊支部成立。在中共周坊支部领导下,只一个多月时间,贵北中共组织由1个支部发展到6个。随着支部的相继成立,5月,经上级工委批准,中共贵溪区委在周坊秘密成立,区辖6个支部,党员30余名。从此贵溪革命有了坚强的主心骨。7月初,黄道乔装成郎中,化名老彭,携带家眷,与邹秀峰一起来到周坊开展工作。白天,他背着药箱走村串乡,给群众治病,并熟悉地情。晚上,他到农民家访贫问苦,了解民情,激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启发革命思想,宣传穷人起来闹革命的道理,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有效开展。随着党组织的不断发展,1929年3月,中共贵溪临时县委在周坊江家坪成立,辖中共贵溪区委、万年特支和余江支部。随着革命形势进一步向前发展,同年5月,撤销临时县委,成立中共贵溪县委,黄道任书记,县委隶属中共信江特委。
建立农民革命团,组织暴动大军。方志敏等领导人汲取弋横暴动中党的组织和训练不够的教训,特别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工作。1928年7月底,方志敏亲自来到周坊,和黄道、邵棠、邵忠等开会研究贵溪的革命形势和任务,认为贵溪革命很快会走向高潮,必须抓住时机发动群众,关键是加快党、团和农民革命团的组织发展工作。1928年11月,贵溪区委在周坊太上峰庙秘密举办党员和革命骨干培训班,黄道亲自讲授如何加快发展壮大革命队伍的方法,即“上名字”“结团体”。所谓“上名字”就是亲串亲、友连友的革命串联,方法是:同意参加革命、平债分田的,就在红纸上签上一个名字,以示参加革命;所谓“结团体”,即在上名字的基础上,将农村中的雇农、贫农和生活水平日趋下降的自耕农组成农民革命团,借打猎名义,各人自备武器,创建农民起义的基本队伍。方志敏亲临培训班,为学员介绍弋横暴动经验,阐述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培训班结束后,党员和革命骨干分子回到家乡各自开展活动,发动群众参加农民革命团,他们真正成为“滚雪球”的中心。至1929年春夏之交,“上名字”“结团体”活动发展到以周坊为中心方圆30公里地域。农民革命团的建立,为即将到来的农民暴动做好了军事斗争准备。
赣东北红军发展壮大,与民团和游击队有效配合。汲取弋横暴动没有积极建立坚强能干正规红军的教训后,1928年4月,方志敏等从当地农民革命团中严格挑选出20多名积极勇敢分子,集中了20多支枪,建立了赣东北第一支正规的革命武装队伍——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第一营第一连,后经过更名、扩编,1929年4月29日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团第一团,兵力发展至近千人。1929年4月,贵溪县农民开展青黄不接斗争时,地主豪绅收买地痞流氓组成挨户团示威。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共贵溪临时县委派人到弋阳、余干等地弄来6支枪,在周坊太封庙秘密建立了一支游击队。同时,邵式平率领红军1个连来到周坊支援农民斗争。农民群众看到红军到来,斗争的情绪更加高涨,他们抡起板斧,砸开地主的仓廪,把4000余石谷子分给贫苦农民度荒。农民革命团在游击队和正规红军的配合下,反对地主青黄不接斗争取得了胜利。
周坊暴动夺取乡村政权
1929年5月,方志敏、邵式平来到周坊,在太上峰庙中召开党员骨干会议,和黄道等人商讨如何发动农民武装暴动。会议要求各村农民革命团积极做好准备,待机暴动。与此同时,地主豪绅一面指挥反动团练、挨户团到处威吓农民,买来两门土炮,向农民革命团示威;一面到县城告密,说周坊出了“土匪”,要县长派兵捉拿黄道、邵忠等人。岭脚底村的恶棍周龙太、周水太、周乌太、周禾太四兄弟和上门周家恶霸周铜山,跳出来训诫农民要安分守己,不要听信“谗言”犯上作乱,不然大兵一到后悔莫及,妄想以淫威恫吓来阻止农民的暴动。
恰在此时,邵棠在弋阳一次战斗中负伤被捕。在敌人威逼利诱面前,他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最后惨遭国民党杀害。噩耗传来,周坊群众怒不可遏。当邵棠遗体运回周坊时,群情激愤,要求立即“掀开”(指发动暴动),杀周龙太四兄弟为邵棠祭灵。黄道、邵忠等认为条件成熟,机不可失,立即召开会议,制定暴动方案,准备暴动。
6月6日晚,农民革命团团员脖子上系着红布条,打着火把,手里握着梭镖、大刀、鸟铳,聚集在周坊的江家坪。黄道宣布:“今晚我们举行暴动,为邵棠报仇!”农民革命团除留下几人在厅堂外,其余在江家佬家屋里屋外埋伏。邵忠借祭奠家兄和开会名义,将周龙太四兄弟招来。四人到后,农民革命团团员蜂拥而上,一举擒拿无恶不作的周龙太四兄弟。接着黄道、邵忠带领农民革命团到门上周家捉到了恶霸周铜山,然后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周龙太四兄弟和周铜山的罪行,并公开处决了他们。
处决5个恶棍,揭开了周坊农民暴动的序幕。农民革命团在黄道的指挥下乘胜追击,一举粉碎地主武装——神前团练,地主豪绅统统被抓了起来。罪大恶极的地主邵书先企图反抗,当场被农民革命团斩首示众。周坊附近村庄的地主豪绅听到周坊暴动的消息,纷纷交出契据、租约、当票等。农民革命团当场予以烧毁,同时平债分田,镇压反革命。暴动取得胜利后,成立了村苏维埃,分田分地。附近村庄竖起红旗,欢庆暴动胜利和革命政权的建立。
周坊暴动辐射影响
周坊暴动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周边,大家奔走相告:周坊“掀开”了,我们也要“掀开”!贵北乡村农民暴动怒潮汹涌澎湃,不到一个月时间,周边80余村庄升起红旗,成立村苏维埃。革命之火势如星火燎原。
周坊暴动是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重大斗争,它由青黄不接的经济斗争直接转变为夺取乡村政权的农民暴动。周坊暴动的胜利,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显示了农民革命团体的力量,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周坊暴动后,周坊成为贵(溪)余(江)万(年)三县革命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余江县在锦北一带举行农民暴动,锦北形成割据局面之后,又成为余江全县发展中心。万年县在富林、裴梅一带举行农民暴动,待割据局面形成后,富林又成为万年全县发展中心。就这样开辟了贵余万三县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壮大了正规军和地方武装,通过扩编、整编,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立。赣东北各县的农民运动就这样层层推进,红色区域很快呈波浪式一圈又一圈向前推进,打破了敌人对赣东北苏区的包围圈,为“方志敏式”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最终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峰系贵溪市史志研究室主任、一级主任科员,吴智系贵溪市史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付佳系贵溪市史志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