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战斗: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首战告捷
作者: 黄军红 李弘雯红一方面军从1931年5月16日至31日,连打了5个胜仗,横扫700里,从赣江之畔直达福建建宁,共歼敌3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白云山战斗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打的第一个胜仗。
诱敌深入,先打弱敌
1931年3月25日,蒋介石电令“剿共”的国民党军,“限令四月底前肃清各处共匪”。国民党当局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兼南昌行营主任,调集约20万人的兵力,开始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围剿”。蒋介石鉴于第一次“围剿”时因轻率冒进而遭到惨败的教训,将“长驱直入”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全部集中在中央苏区周围,形成了西起赣江、东到福建建宁700里长的弧形包围圈,自北向南朝中央苏区压来。与此同时,中央红军在西南方向的退路也被国民党军切断。
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围剿”,4月1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青塘召开扩大会议,参加者除中央局成员外,还有各军军长、政委、参谋长及政治部主任,专门讨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方针策略问题。中央代表团传达了中央指示,即在强敌进攻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粉碎新‘围剿’则可考虑转移”。毛泽东在发言中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第二次“围剿”敌军虽多,但均非蒋介石嫡系,各军阀之间矛盾重重,指挥不统一,地形不熟,供给困难,官兵恐惧同红军作战。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打了大胜仗,士气旺盛,官兵一致,准备充分,地形熟悉。根据地群众仇恨敌人,拥护红军,能积极配合红军消灭敌军。因此,红军打破敌军这次“围剿”的条件比第一次“围剿”好,胜利的把握更大。会上,军队高级干部和赣南、闽西特委负责人也不同意主力红军退出中央苏区。毛泽东关于留在中央苏区再次实行“诱敌深入”的意见,得到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在讨论怎样打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在进攻的敌军中,蒋光鼐、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比较强,过去未打过败仗,打蒋、蔡没有绝对把握。提出先打王金钰的第五路军,这路敌军较弱,从北方新到,表示恐惧。经过讨论,会议最后采纳了毛泽东关于“先打弱敌”的作战方针,决定先打富田地区的王金钰、公秉藩。
诱敌就我,钻“牛角尖”
4月下旬,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地方武装扰敌、堵敌、袭敌、毒敌、饿敌、盲敌的掩护下,从宁都一带秘密退却到吉安龙冈、东固等地集结。红军总部迁到距东固五华里的敖上村,运筹帷幄,待机歼敌。4月30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东固山区召开军事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整个战役各个歼灭敌人的连续作战计划,并决定了作战的策略:“坚决的进攻,艰苦的奋斗,长期的作战,以消灭敌人。”
红军主力集结东固地区后,地方党组织迅速把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动员起来,设关立卡,盘查来往行人,严密封锁消息;还组织地方武装,把通往东固的道路和桥梁加以破坏,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5月5日,鉴于敌军“稳扎稳打”,前进缓慢,毛泽东、朱德签发红一方面军关于动员部队帮助群众插秧耕田的训令。训令指出,全体红军在不妨害作战及警戒情况下,应立时在各地帮助农友栽秧耕田,务于最短时期中将苏区所有的田地栽完种完,以便作战及秋收食粮有着。毛泽东亲自带领红一方面军总部干部在敖上村九斗丘帮助老百姓莳田,更是鼓舞着广大军民积极投入备战工作。
在得知红军有些指战员因长时间待机而产生求战心切情绪,毛泽东仍然坚持原定计划,即诱敌就我,待敌脱离阵地将其歼灭于运动中,拒绝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议,不受干扰。有人怀疑这种打法,说进攻富田出动之敌须穿过蔡廷楷、郭华宗两敌军阵地之间五十里空隙,太冒险,是钻“牛角尖”。毛泽东则认为,情况并没有起决定性变化,坚持预定的打法并不是钻“牛角尖”,即使真是“牛角尖”,也要钻通它,而且能够钻通它。
协同作战,横扫千军如卷席
5月13日,当红一方面军在东固山区迫敌而居二十多天后,获悉各路敌军继续向苏区中部地区推进、第五路军王金钰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脱离富田阵地分两路向东固地区进犯,毛泽东、朱德命令红一方面军所属各部,集中兵力,先消灭进犯东固之敌,再乘胜追击王金钰所属各部,并提出对付敌军14日向我军进攻或者不向我军进攻的两种作战计划。14日晚上,得知王金钰、公秉藩两师次日晨开始东移,毛泽东同朱德下达命令,令红一方面军先消灭王金钰师和公秉藩师,拟于16日从左向富田方向出击。
15日,红一方面军各部奉命分别出发。为了争取初战胜利,毛泽东当晚赶到红三军,同军长黄公略一起,找向导调查路线,在东固通向中洞的大路的南侧,找到一条小路,改令红三军沿此路前进,包围敌军的右翼。这个改变,对消灭公秉藩师起了重大作用。
16日拂晓前,毛泽东同朱德带领总部离开敖上前往中洞的大路西进时,前卫特务连同敌第二十八师先头部队遭遇,打响了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一枪。朱德指挥部队且战且退,以掩护毛泽东带电台上白云山。中午时分,由小道秘密前进的红三军主力已进到中洞的南侧,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待敌军第二十八师的后尾全部离开中洞时,突然从山上猛攻下来。敌人遭此突如其来的侧面攻击,顿时陷入混乱。红三军主力乘势冲杀,分割包围,战至下午五时许,将敌第二十八师大部歼灭,残敌逃往水南。右路红四军抢占了观音崖、九寸岭两个隘口,并在追击中歼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大部。担任迂回任务的红三军团进占固陂,歼灭第二十八师的兵站后,当夜进占富田。这一仗,红军歼灭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大部和王金钰的直属第四十七师一部,俘敌四千一百余人,缴枪五千余支,机枪五十余挺,迫击炮二十余门,并俘获第二十八师无线电全部人员,缴获一部完整的电台和全部器材,这为后来中央苏区同中共中央建立电讯联系提供了条件。
白云山首战告捷,为红军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战后,毛泽东满怀喜悦的心情挥笔写下一首豪情万丈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作者黄军红单位系中共吉安市委党校、李弘雯单位系中共新余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