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来自共产国际的马克思银像
作者: 黄领安源是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少年儿童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的诞生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在国家一级博物馆江西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一个特殊的文物展示柜中,单独陈列展示着一尊来自共产国际、马克思银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马克思银像犹如一盏明灯,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给后人留下了独特的红色记忆。那么,马克思银像是如何到达安源的?又跟安源有着怎样的历史关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安源,解读马克思银像所反映的红色历史,探寻这尊银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马克思银像赏析
这尊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银像是1924年10月由留学苏联的学生带回安源的,系银铸半身胸像,由马克思半身胸像和底座组成,为苏联莫斯科使用纯银空心浇铸而成。底座呈正方形,正面正中铸有印刷体俄文“К.Маркс”,译成中文为“卡尔·马克思”;内壁铸有两行书写体俄文,译成中文为“第六号,莫斯科铸造”。银像虽历经近百年,但保存状态良好,马克思的面庞、轮廓和底座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2010年7月,安徽省文物局组织文物专家赴旌德县,经专家评审鉴定,认为该马克思银像是唯一一尊由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银像,是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重要象征,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等,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件收藏于安徽省旌德县档案馆,江西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展示的马克思银像是1968年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比一复制的。
二、马克思银像党史解读
(一)来自共产国际的宝贝
拨开重重历史烟云,让我们聚焦这尊马克思银像,来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寻找当年的红色记忆。这尊马克思银像辗转万里,历经艰难与险阻,饱经沧桑与风雨,依旧发挥着“光”的作用,永远熠熠生光。这光,从过去照到现在,照向未来。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为帮助东方民族培养革命力量,1921年4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创办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党先后派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王若飞等人,赴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各国青年学员都对马克思非常崇拜。虽然当时马克思已逝世30多年了,但是学员们经常打听马克思的形象、生平和学习过程,很想找到马克思的遗像带回国内。中国班学员提出愿望,请求学校能不能制作一些马克思的画像、徽章、雕像,让大家带回国,以作纪念,这一请求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谋而合。共产国际非常重视学员们提出的建议,很快作出回应,专门请人塑造了十尊马克思半身银质塑像,并将其中的第六号马克思半身银像赠送给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萧劲光从莫斯科留学回国时带着马克思银像,辗转到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江西安源路矿,他将银像交给了党组织。受安源党组织的指派,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成为马克思银像的保管人。于是,这尊银像就成了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尊马克思银像。
(二)转战旌德,星火燎原
梅大栋于1901年在安徽省旌德县出生。1923年10月,应恽代英、李延瑞函约到江西安源。由恽代英介绍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学习工运,并兼任安源路矿工人子弟学校教员。1924年1月,由李延瑞和吴华梓介绍,在安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与刚从莫斯科回国的萧劲光、安源路矿工人子弟学校教员李镜人三人,代表安源党组织赴长沙出席由毛泽东、李维汉主持召开的中国国民党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1925年2月,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在刘少奇身边工作。在安源这个“无产阶级的大本营”,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人的教诲下,梅大栋在政治、思想、业务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1925年9月,安源发生“九月惨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被逮捕,受尽酷刑,坚强不屈,于10月被杀害,安源党团、工会等组织遭军阀严重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梅大栋等人奉命被迫疏散转移。在梅大栋离开安源之际,安源党组织郑重地嘱托他,一定要保管好马克思银像,希望他把银像安全带回皖南,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历经一个多月的艰难险阻,机智地躲过重重盘查,终于将马克思银像安全带回旌德三都梅村。
回到家乡后,梅大栋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期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梅大栋灵活运用在安源学习的知识和革命的成功经验,在三都梅村,与芜湖团地委派来协助工作的中共党员曹宣天创办了一所农民夜校——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很快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先后吸收了40多名青年在夜校学习。他一边教青年农民读书认字,一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宣传,他把马克思银像置于讲台向大家展示,给劳苦群众宣讲革命道理,传播马克思主义,郑重地指出:“马克思是革命先导,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1925年11月,按照上级指示,他在夜校学员中发展一批进步青年入党,带领梅大梁等7位青年站在马克思银像前,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梅大栋、曹宣天为支部负责人,这是中共皖南第一个党支部,直属中共中央局领导。
1926年3月,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被查封。不久,梅大栋等人转行开办了辅仁书店。实际上,这间书店是党支部的秘密机关和革命活动的地下联络点,他与弟弟梅大梁等人以开办书店等为掩护,传播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这里,梅大栋出售《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1926年10月,梅大栋调往湖北任团区委秘书,团区委改为团省委后,任团省委秘书。1927年冬,奉命返回旌德从事革命活动。在马克思银像的指引下,共产党员梅大栋初心不变,他将马克思主义传遍了家乡,将革命的火种播散到安徽和湖北。
(三)三代保护,重见光明
1928年,旌德当地发生反革命政变,党组织被严重破坏。同年11月,梅大栋与梅大梁等被捕入狱,被判处死刑。12月,梅大栋越狱前往上海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安排在上海总工会沪西分会工作。而梅大梁被国民党杀害,年仅19岁。随后反动势力查封了梅大栋家的房屋,开墙破壁,挖地三尺,搜寻马克思银像。梅家被迫搬到柴棚居住,处境十分险恶。
梅大栋的母亲宋坤荣平时受儿子影响,耳濡目染,深知马克思银像的重要性。她先是将马克思银像藏在孩子的破棉衣里,才躲过搜查。后来,又让梅大栋的妹妹梅竹娥、外甥女汪兰英用纸将银像包裹好,外面裹上几层破布,深埋在柴棚地下,上面堆放破木板和稻草。国民党反动势力几次抄家,都没有发现,这座银像才得以保存下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宋坤荣与女儿梅竹娥、儿媳朱少白、外孙女汪兰英、孙女梅淑华等5位坚强的女性,用生命誓死守护马克思银像的安全。宋坤荣说:“这个像太珍贵了,一定要藏好!”后来,保护银像的任务就落在了梅大栋后代的身上。为保护马克思银像,梅家先后有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9年,梅大栋的儿子梅本华终于完成使命,将马克思银像捐给了旌德县人民政府。历经梅家三代人拼死守护的马克思银像终于重见光明,回归祖国怀抱,马克思银像背后这段传奇的故事才被大家知晓。
马克思银像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在安源的广泛传播,见证了安源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见证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反抗压迫、追求真理、谋求幸福进行的顽强斗争,见证了今天200万萍乡儿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奋斗历程。
在安徽省旌德县档案馆,马克思银像被精心保管在文物库房中;在江西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瞻仰马克思银像的游客络绎不绝,倾听讲解员诉说这尊银像的传奇故事。安徽省旌德县还有红色主题电影《六号银像》,讴歌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守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马克思银像的故事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成为文博工作者砥砺前行、奋发拼搏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课题基金】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安源工运时期党的建设研究”(22DJ28D)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