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普通红军战士的残废证书

作者: 曾宪辉 罗旭东 李东晓

一件革命文物,能够呈现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同时又是一部鲜活生动的革命历史教科书。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收藏了一张1934年7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抚恤委员会颁发的残废证书,是一名叫杨荣珠的普通红军战士的残废证书。杨荣珠,苏区时期瑞金县人,他是红一军团三师九团一营三连战斗员,因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右上肢贯通致手全部失用,被认定为二等残废,年仅25岁。该证书为毛边纸质,石印件,呈黄褐色,纵14.4厘米,横17.5厘米,为单张两面印字,对折成册为四分页。封面页为盖印有红色的象征中国工农红军标志的“锤子、镰刀”和“残废证书”及红色花朵的图案、文字;第二页写有残废鉴定结果、在斗争中之功绩等八项内容,并盖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字样红色圆形印鉴;第三页写有每年支取恤金登记、恤字第几号等五项内容,均为毛笔书写;第四页刻印有该证书使用的四项说明条款。1954年5月,由瑞金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拨交收藏,1993年6月被赣州地区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1930年6月12日,红4军前委闽西特委在福建省长汀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组建正规军团。同年7月,红一军团正式成立,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共2万余人,下辖红4军、红6军、红12军。不久,在赣西南地区刚组建的红20军和红22军也划归红一军团建制。

1930年8月23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浏阳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辖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并统称中央红军。1931年5月15日,红一军团番号撤销。1932年3月12日,中央红军决定再次整编部队,红一军团番号重新恢复。

1933年5-6月,红一军团遵指示进行了整编,全军团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将原红一军团四个师与红22师整编为红1师,红2师、红3师三个师,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徐彦刚(12月后为左权)、政治部主任李卓然(1934年秋后为朱瑞)、保卫局局长罗瑞卿、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其中,红三师即为瑞金模范师(后调入红九军团),师长周昆,政委伍修权。

1932年9月,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出关于扩大红军问题的训令,指出“我们明春要有红军一百万,再后要有三百万,才能解答我们所负的任务”。1933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再次发出《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面党的紧急任务》,指出“在全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赣闽两省一二月份扩大红军的数量,必须于二月二十日完成(赣七千,闽三千)”。瑞金作为赤色首都、中央直属县,在历次扩红中都走在各地前列,成为扩红模范县。瑞金广大劳苦群众以“踊跃参加红军,保卫胜利果实”为光荣,互相竞赛、互相激励。就这样,瑞金在短期内就集中了4500多人入伍,组建了“瑞金模范师”。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者和保卫者。为了鼓励红军战士一心一意在前线英勇作战,解决红军战士的后顾之忧,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历来重视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1931年7月,鄂豫皖苏区政府颁布了《红军战士伤亡抚恤条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等。《红军战士伤亡抚恤条例》规定:凡是因为战争受伤成残疾的战士,由军委发给名誉奖章,可以依照代耕条例享有代耕权,并且有优先权参加当地所创办的工厂及残废院学习各种技术。1932年2月,中革军委通过了《红军抚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规定:红军是土地革命斗争中最勇敢的、最积极的战士。因伤病而残废和死亡的红军战士,更足为每个战斗员的模范,而必须给予抚恤的……红军在服务期间,因伤残废,不能服务者,则送到红军残废院休养,其生活费,应较红军生活费增多1/2,其愿回家者,则给予终身抚恤金,其数目以当时当地之生活程度而定,但全残废,每年不得少至50元以下,半残废每年不得少至30元以下。《条例》还规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应制定患病休养证书、残废证书、死亡烈士证书,上列各种证书,除死亡烈士证书给其家属外,其余皆发给本人,且限于本人有效。以每年一月为发给抚恤金与发给各项证书期间,各项证书,皆五年交换一次。通过制定科学的抚恤政策,提升了红军战士的社会地位,增加了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精神上安慰,解决了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生活上的困难。1932年1月,中革军委总政治部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增设了军委总抚恤委员会。该委员会成为执行该类条例的“红军抚恤委员会”办事机构,具体承办调查分散各地残废战士姓名;调查红军战士的家属住址及家庭状况;调查红军历次战役的死亡战士等工作。成立“红军抚恤委员会”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红军的体恤和关怀,提高了红军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残废证书是土地革命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里,中央苏区军民坚定信念,一心跟党走,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创建、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付出了巨大牺牲。“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演绎着革命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在当年人口仅24万的红色首都瑞金,共有11万人参加红军,5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的途中,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7166人。还涌现了瑞金沙洲坝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事例。

杨荣珠的这张残废证书成为研究苏区革命战争史的宝贵资料,既是研究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宝贵资料,又是进行党史、军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6页.

[2]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7页.

[3]陈明光:中国卫生法规史料选编(1912—1949.9)[C].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2页.

[4]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0页.

(作者曾宪辉、李东晓单位均系江西省博物馆,罗旭东单位系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责任编辑/陈 影

上一篇: 一尊来自共产国际的马克思银像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