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扶贫岁月 难忘无悔人生
作者: 叶维祝 李中华
我叫叶维祝,江西上饶人,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地方工作部原副部长。2015年8月,为积极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的伟大号召,经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批准,我被公司派驻到井冈山市东上乡曲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因工作表现突出,我先后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没有想到临近退休的我,还能为革命老区井冈山人民做点实事,回顾6年的扶贫工作岁月,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难忘的是那份艰辛与激情。
选择与出发
2015年,根据江西省委省政府相关安排,曲江村成为江铜集团(下称集团)定点帮扶村之一。同年7月3号,集团决定派我去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当时,找我谈话的单位领导讲了两条原因:一是我曾当过4年兵,又当过车间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是名老党员,讲党性、能吃苦;二是我所在的地方工作部,与乡镇、村委会打交道比较多,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听完之后,我就动了念头:“扶贫工作是件好事,能在有生之年、退休之前有机会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情,对一名党员来说是莫大光荣。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我这一辈人心里,是一生一定要去的地方。”下班回家后,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妻子说了,当时她未置可否,但从她的眼神里,我知道她并不乐意。下午上班前,妻子突然对我说:“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决定,不管你怎么选择我都支持。”在征得妻子同意后,我当天下午就向单位分管领导报告了我的决定。德兴铜矿原党委书记周犇听了很高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一个任期是3年,你要认真做好心理准备,具体事宜等通知。”
晚上回家后,我问妻子:“你是不是真心地支持我去?”她愣了一会儿说:“讲实话,我不太支持,但我知道你的性格,这次你好像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去,我也只好同意了。”我能理解她,因为她不情愿的理由太多了:我已54岁,年龄偏大,还有6年即将退休;家里上有老,我岳母没有儿子,已经77岁,身体很差,一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下有小,大孙女刚刚2岁,儿子儿媳忙于工作,正是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候。我驻村后,家庭琐事全由妻子一个人承担,感到有点对不起她。
曲江村当时全村有43户贫困户190人,其中红卡户9户、蓝卡户25户、黄卡户9户,在等正式通知的那段时间,我主动与曲江村的干部取得了联系,加了时任村委会主任吴根芳的QQ,提前向他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包括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村集体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做了大致了解。同时,村里知道江铜集团来定点帮扶后,也做了很多前期工作,把未来三年需要江铜集团帮扶的20多个项目全部列了出来,并做好了每个项目的费用预算,先期功课做得很扎实。
2015年8月12日,在江铜集团南昌总部,分管扶贫工作的主要领导、时任集团纪委书记胡庆文与扶贫工作队队员进行集体谈话,要求队员一定要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始终保持优良工作作风,切实干出工作实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对口帮扶任务。我当时就默默地下定决心,绝不能辜负党和集团领导的厚望。当天下午,扶贫工作队由集团工会副主席曾敏带队,一同乘车前往东上乡曲江村。抵达后,东上乡党政领导第一时间就组织召开了见面会。会上,听取了时任乡党委书记谢中发、曲江村党支部书记许先文对乡、村基本情况的介绍,集团工会副主席曾敏代表派驻单位领导作了发言。
第二天,我们围绕帮扶需求和20多个帮扶项目,和当地干部一起到曲江村的各个村小组调研,逐个察看、逐个论证。当时曲江村里很多房子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进村的道路全部是泥土路,到处是垃圾,村民出门都要捏着鼻子,远比想象中更偏远、更落后、更贫穷。曲江村各个组分布也比较散,组与组之间距离比较远,调研工作进展缓慢。那段时间的工作安排得很满,白天,对重点项目进行核实,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包括是否需要、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带来多少方便等等。晚上,我们就上门入户对35户贫困户进行调研,核对是否符合“六个精准”、什么原因致贫等信息,并建档立卡,为下一步因人施策、量身制定帮扶措施做好准备。经过近十天的实地调研,我们拟写《曲江村2015—2017三年工作规划》《曲江村项目计划和产业发展报告》《曲江村贫困户帮扶计划》三个专题报告,对帮扶项目进行规划,列出具体帮扶措施和时间安排,提出资金需求,并及时将专题报告提交集团党委研究。
9月2号,我接到集团电话通知,提交的三个专题报告经集团董事会和集团党委研究同意,可以按要求组织实施。接到通知后,我第一时间把集团的决定向东上乡作了通报,并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进行传达,同时,向村里老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宣传,争取村民支持。在此之后,我们开始逐项抓落实,帮扶项目该动工的动工,该走程序的走程序。
触动与攻坚
2015年,是驻村帮扶第一年。我们坚持从村民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首先,抓农业灌溉渠建设。曲江村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灌溉渠,现有的都是小泥巴沟,水大了会冲垮、水小了会干涸,村民之间经常会因为灌溉水的问题产生矛盾,组与组之间也有不少涉水纠纷。这不仅影响群众之间的团结,也影响农民的农业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村里新建1500米灌溉水渠,彻底解决了300多亩农田灌溉水的问题。其次,抓入户道路硬化。之前,村里的路全是泥巴路,下雨天出去转一转就满身泥水,特别是老人小孩出行极不安全。我们又新修4.3公里入户水泥路,直通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第三,为贺家组重新建了一座新桥。贺家组老桥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搭建的一座简易桥,只能通行电动车、三轮车,是组里200多村民唯一的一条出门桥。贺家组新桥通行后,村民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村民亲切地称之为“江铜爱心桥”。在紧锣密鼓地抓好上述三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2015年年底,我们又了解到饮用水问题也是村里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在向集团申请了专项资金后,帮大家在山上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把自来水通到每位村民家中,极大便利了村民生活。
在推进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我们也曾遇到过一些挫折和困难。刚来时,村民对扶贫工作队队员大多投来怀疑的眼光。不少村民认为驻村工作队是来看热闹、做样子的,什么问题都不会解决。四个重点帮扶项目全部竣工后,曲江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老百姓也给予我们充分肯定,认为江铜集团派来的扶贫工作队是真干实事的。
现在回想起来,驻村扶贫工作有辛酸、有苦辣,流过汗、流过泪,特别是赢得村里老百姓的信任,我是由衷地感到高兴。刚入村时的10多天,我甚至有点后悔,觉得自己不该来这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交通不便,从家里到村里,要用一整天时间,中途要转4次车,换乘3种交通工具;二是购物不便,村里没有小卖部,购物要到十多里外的龙市镇,加之我不会开车,每次都要借摩托车骑去;三是通信不便,手机要放在屋子外面才有信号,下雨时要用塑料纸包住才能接打电话;四是生活不便,夏天尚好对付,冬天洗个澡要到镇上去。晚上连电视也没得看,孤独难熬。曲江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脱贫压力巨大,我甚至曾想申请回单位。但有两个贫困家庭深深地触动了我,坚定我留下来的决心。贫困户许明招,60多岁,个子很矮、身体状况很差,是养母抚养长大,养母已90多岁,他自己还领养了一个女儿。他家住的房子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土坯房,潮湿阴暗。到他家走访,要借助手电筒光才能看清屋内,窗户是用破塑料纸封起来的,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煲。贫困户吴良才,两夫妻都年过七旬,他妻子和儿子都有精神上的疾病,住的是三间低矮的泥巴房,实在是不能住人,下雨天潮湿,生活非常贫苦。
在走访察看了许明招、吴良才两户贫困户的情况后,我失眠了。自那时起,我坚定了留在村里工作的决心,千难万难一定要帮助曲江村摆脱贫困,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过上幸福生活。2016年春节前,我回单位汇报工作前,看到村周边收割机比较少,要用收割机必须到泰和县去租,租用价格130元每亩,还需要排队,极不方便,加之村中很多劳动力在外务工,成熟的稻子来不及收割,不少都烂在田里。在这种情况下,我又向集团提出购买两台收割机,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又能给村民提供方便。2016年年初,集团投资30万元,购买了一台耕作机、两台收割机,并在村里组建了农机合作社,每到秋收时节,耕作机、收割机给本村村民耕田、收割只收取成本费,价格为每亩100元。在保障曲江村使用之后,村里还利用耕作机、收割机来创收,收益的50%分红给贫困户,50%留给村集体做公益事业。
曲江村属山区,山多地少、资源匮乏,不适应种两季稻,但井冈山菜籽油品质很好,一斤可卖到16元至17元。油菜种植时间刚好处于两年水稻成长的间隔期,可以利用土地空闲期种植油菜,一年可增收几千元。当我提出这个想法后,不少村民却打起了退堂鼓。有的村民提出:村里耕牛比较多,一旦牛跑进油菜田,一天就可以把油菜吃完,如果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在此情况下,我及时向东上乡提出,当地的气候、土壤都很适宜种油菜,关键是管理,而管理靠一个村的力量难于解决,需要全乡统筹。东上乡党委政府对我的建议非常重视,专门制定出台耕牛管理办法,成立巡查管理队伍,并由乡里统一免费打田、免费提供油菜种子。第一年种油菜的人比较少,但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第二年开始,村里种植油菜的人多了起来。曲江村有一户贫困户一年产菜籽油300多斤,按均价16元计算,净收入就有4800元。
2016年,脱贫主要任务是以抓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继续完善部分桥、路及灌溉设施,并开始启动部分美化亮化工程。同年10月,在省、市、县三级正全力准备迎接国家脱贫工作验收的情况下,我接到家中电话,得知岳母确诊肠癌入院,儿媳妇生了二胎,妻子因照顾他们累病了,希望我可以回家照顾一段时间。经综合考虑,我只能舍小家顾大家,决定继续留在村里做好验收准备工作。后来,我岳母又去上海做切除手术,我也没有来得及去照顾一下,现在想起来心里觉得很是歉疚。尤其让我痛心的是,迎检的那段时间,我的哥哥、舅舅相继去世,我也没能赶回去见他们最后一面,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摸索与坚守
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2016年7月的一个晚上,当时正值雨季,晚上12点左右,我接到村民电话,得知村中有几处地段和房屋发生了塌方,贫困户刘观秀家情况尤其危急。接完电话后,我立即与村会计一起,带上探照灯、骑上摩托车快速赶到了现场,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4点,才把刘观秀一家安置好。次日早上,我把刘观秀家的情况向乡领导作了汇报,乡里给他一家安排了临时住所,并组织人力对其住房进行除险加固。因前一天晚上被毒虫叮咬,第二天晚上我开始发高烧,如不及时到医院治疗,可能会引发败血症、肾衰竭等后遗症。因病情严重,我在医院输了几天液后,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曲江村隔壁瑶前村一个70多岁的陈姓阿姨听说我的病情后,热情地用土方子为我治疗,并经常照顾我,在这种情况下,10天左右我的病就痊愈了。在曲江村工作的几年里,村民对我平时生活很关心,不少村民见我自己做饭,经常会送一些蔬菜给我。如我不在村部,他们就会把蔬菜挂在村部的铁门上。曲江村的老百姓生活虽然贫苦,但都很善良。他们的热情和真情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曲江村有不少村民思想比较陈旧保守,尤其是对土地转让、易地搬迁等问题。贫困户许明招家住的是危房,但他坚决不同意搬迁。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组织人员上门帮他进行房屋改造,并且把旧瓦全部换成了琉璃瓦。经改造后,他家住房经鉴定确认为安全住房。其间,乡党委书记贺小英还亲自带队,与市卫健委的帮扶干部、挂村乡干部等5人,利用一天时间,帮他家清理房屋卫生。2017年,曲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顺利完成,43个贫困户190人如期全部脱贫,我3年驻村工作圆满结束。当时,我表示愿意在曲江村再工作一个任期。集团领导对我说“你自己要想清楚,留下来又是3年”。但我依然选择留在村里工作,因为我已经全身心地融入了曲江村,过去3年中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与当地群众在工作、生活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曲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