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暨新四军组建历史研究的思考
作者: 魏海生大余是革命老区,是一块英雄的土地。项英、陈毅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百年来,红色大余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考察时曾指出:“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
在全党上下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纪念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5周年,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缅怀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烈的不朽业绩,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精神的实际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历史研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助力赣南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围绕如何加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历史研究,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谈一些认识。
一、进一步深刻认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被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艰苦”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至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的红军和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华中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铸就了伟大的“铁军”精神。党中央曾对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组建在当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指出:“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致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重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说:“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是伟大的胜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西北地区红军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党组织以及党领导的各方面力量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都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我感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通过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有力配合和策应了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为红军长征胜利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火种,造就出一支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打击了进犯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及其地方武装,形成了与主力红军长征相互策应的第二战场,保存了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为新四军的成立、为党在长江南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革命战争军事思想宝库。
四是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留下来坚持斗争的重要领导人和其他许多干部战士坚贞不屈、英勇牺牲,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崇高气节,是“全党的模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是南方各游击区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灵活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力量支撑,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光辉典范,为后来我们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进一步深入挖掘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光辉历史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丰富充实党的革命精神谱系
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去年,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正式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和新四军组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重要篇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的生动诠释。有学者把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概括为“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革命品格和胆略”“长期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奋不顾身的英勇牺牲精神”,也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坚定信念、适势应对”“阶级友爱、同甘共苦”“依靠群众、艰苦斗争”等等,都体现了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
学者们的概括,使我很受启发。我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元素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一是铁心向党。党就是旗帜,党就是方向。南方红军游击战争虽然远离中央、联系不便,但苏区中央分局始终坚持积极及时向党中央发送报告、请求指示,对中央的指示坚决贯彻执行。1935年3月,与党中央联系彻底中断后,南方各游击区党组织和红军一直心向党中央,努力寻找党中央。1937年,项英、陈毅通过地下联络渠道,获得一份香港《新学识》杂志,里面摘登了一篇当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项英、陈毅如获至宝,立即组织学习讨论,撰写体会文章,领会党中央指示精神,并以此指导游击区斗争发展。项英同志后来在总结这段历史时指出:“我们十年血斗中的最尖锐的阶段,因为依靠党的正确路线和正确领导,终于打败敌人获得最后的胜利”。铁心向党、对党忠诚、坚持党的领导,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是信念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极其艰苦的岁月里,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虽历经曲折,但从不灰心丧气,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他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项英同志总结的那样:“这三年坚持游击战争,是最残酷而最尖锐的斗争,这种残酷性和尖锐性,不单反映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而且反映于党内斗争……一部分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党的利益的家伙,以及只知为个人前途计算而不肯为党的路线而斗争的人,在每一次斗争达到最紧张关头,就不断地陆续的先后离开了党离开了革命,一部分变成工农阶级的敌人,一部分为了他的狗命而逃生。可是,为了党的路线而奋斗到底的英勇战士们终于获得胜利,高唱最后的凯旋。”陈毅同志曾坚定地表示:“党交给我个人的任务就是在这里坚持游击战争,就是剩下我一个人还要干,共产党的旗帜不会倒,革命的火种是扑灭不了的,我们的火种一定会烧遍万里江山。”他相信“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信念坚定、坚守理想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精神支柱。
三是依靠人民。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三年艰苦游击战争中,正是红军与人民“始终不渝的生死同盟”,保证了革命队伍“得以生存,走向胜利”。面对国民党军对游击区实行的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群众在离家时会将粮食、食盐等埋在地下,并做好暗记,以接济游击队。虽然国民党军对山区群众实行了配给制,但群众依然利用上山打柴等机会,将自己不多的口粮带一部分给游击队。当时涌现出“周篮嫂”冒着生命危险,臂挎竹篮为游击队送饭菜和其他物资,还用草药为陈毅治好历久不愈的腿伤等感人至深的故事,铸就了革命老区人民与人民军队生死相依、鱼水情深的不朽丰碑。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生死相依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
四是艰苦斗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何叔衡、瞿秋白、刘伯坚、贺昌、毛泽覃、万永诚、古柏、阮啸仙等许多干部和战士英勇牺牲。面对异常艰苦的环境条件,红军和游击队员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绝处逢生。陈毅同志后来曾回忆:“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艰苦的斗争。整年整月在山里睡,外面跑。春天雨水多,全身都是泥巴,两个多月没干过。吃的是野草、杨梅、笋子和蛇。根本不是过人的生活,像野兽一样”。党中央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这种精神,指出:“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主要的领导同志以及在游击区长期艰苦斗争之各同志,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政治局号召全党同志来学习这些同志的模范。”艰苦斗争、百折不挠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精神密码。
还有其他一些革命精神元素,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三、进一步从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历史意义中汲取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提供借鉴和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风险挑战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深刻总结和汲取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历史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必将激励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一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历史意义启示我们,越是艰难困苦,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是在远离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各游击区与中央分局联系也极不方便,游击区各个部分也常常是独立存在、独立作战。但中央分局、各游击区、各游击队依然始终秉持坚持党的领导、严守组织纪律这一根本原则,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首先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二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历史意义启示我们,越是艰难困苦,越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疾风知劲草。越是环境恶劣、斗争艰苦、流血牺牲,越是凸显出共产党人信仰、信念、信心的极端重要性。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项英同志将《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概论》等马列书籍带在身边,有空就读一读,从中汲取力量。陈毅同志指出:在游击战争中,“要真正保持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发展,必须要有鲜明的政治目标,响亮的斗争口号,插一杆红旗在山上”,而这杆红旗,正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永远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三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组建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历史意义启示我们,越是艰难困苦,越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充分证明: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之本。正如叶飞同志回忆:“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我们部队和人民的关系确确实实是鱼水关系。鱼离开了水,就会死掉。没有武装,群众不可能坚持三年的斗争;没有人民,不依靠人民,红军游击队就不可能生存,就会被消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