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作者: 胡喜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宜春儿女,不计个人安危,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奋勇投身革命,为我党民族解放事业,以及中央苏区、湘鄂赣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和我们宜春的永恒骄傲。不忘本来,方有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育人,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千万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今天,重温宜春红色革命历史,挖掘保护和利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对于加强和做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工作,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秋收起义策源地和湘鄂赣苏区重要承载地
秋收起义和湘鄂赣苏区,是宜春红色历史宝库的两大亮丽名片,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军队和中国共产党的两件重要大事,都与宜春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为挽救中国革命,我们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其中,由毛泽东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其策源地之一就是宜春铜鼓。秋收起义虽然发生在湘赣边界农村,但其进攻目标是长沙,所以它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一样,坚持的还是“城市中心论”道路。后来,在攻打长沙受挫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南下,经过“三湾改编”,最后上了井冈山,建立我们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在铜鼓排埠和铜鼓县城,迄今还保留有毛泽东化险为夷之福地旧址,以及阅兵广场、前敌委员会旧址萧家祠等重要红色遗存。
秋收起义点燃了宜春人民的革命热情,也为不久后的湘鄂赣苏区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28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首次攻克铜鼓县城。9月,在铜鼓幽居恢复建立湘鄂赣边区特委,以此为标志,正式拉开以宜春为重要承载地的湘鄂赣苏区建立的序幕。湘鄂赣苏区是中国六大苏区之一,前后坚持斗争长达10年之久,在1931年时达到鼎盛。这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湖南浏阳成立,“下辖36个县委,其中江西20个,湖南7个,湖北9个”。同年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在江西的20个县委中,宜春区域内,除了丰城,其余9个县市区都包括在内。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西北和东北方向的重要屏障,湘鄂赣苏区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对中央苏区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强有力的配合支撑。湘鄂赣苏区在鼎盛时有党员5万多人,主力红军1.5万人。1932年4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由九江修水迁往万载小源(今仙源乡),标志着以万载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宜春成了湘鄂赣苏区的核心区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4年夏。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六七月失败,湘鄂赣苏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7年冬,湘鄂赣红军游击队1100多人下山,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开赴抗日前线。今天,宜春下辖的铜鼓、万载、宜丰、奉新等地,还较为完整保留有大量湘鄂赣苏区时期的标语、红色遗址,流传着“寻找戒指亲人”这样很多感人的红色故事。
中央红军和湘鄂赣苏区重要事件发生地
宜春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就东西方向而言,它刚好处在湖南省会和江西省会中间,就南北方向而言,它又是中央苏区和湘鄂赣苏区的重要接壤地。在宜春革命历史上,不管是中央红军,还是湘鄂赣苏区红军,都在宜春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举办了一些重要会议,发生了不少激烈战斗。
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首的党中央错误估判形势,要求处在农村环境下的弱小红军攻打大城市,进而“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在此背景下,红一军团(由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组成)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服从中央决定,从赣南和闽西转战宜春的奉新、靖安、上高、宜丰、万载。9月28日,红一方面军(1930年8月由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而成)进驻宜春城(今袁州区)。29日,在宜春城内张天成药铺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史称袁州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朱德、黄公略、彭德怀、林彪、罗荣桓、滕代远、邓萍、袁国平等高级将领,会议正确分析前期攻打南昌、长沙不利情况,决定先打吉安,在湘赣边反复作战,以歼灭敌人。实践证明,袁州会议决策是极其正确和符合实际的,使赣西南苏区得到较大发展。此外,1930年10月23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清江(今樟树)昌傅镇太平圩召开总前委会议(史称太平圩会议),继续讨论红军的军事行动问题,这是继袁州会议、峡江会议后的又一次重大会议,是罗坊会议的前奏。袁州会议和太平圩会议都在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在不同程度上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是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独立自主解决我党我军问题的伟大实践。
除了中央红军上述两个重要会议外,湘鄂赣苏区也多次在宜春召开重要会议。1928年9月,平(江)浏(阳)修(水)铜(鼓)四县县委和红五军党委负责人联席会议(史称幽居会议)在铜鼓幽居召开,恢复重建了以滕代远为书记,彭德怀、李宗白、王首道、邱训民为常委的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制定了“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为重点区域,向四周临近各县发展,形成边境红色割据局面,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方针”。这次会议历时4天,为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指明了工作方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1929年12月10日,在万载陈坑召开了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第二届第二次执委会会议,为湘鄂赣苏区的巩固发展明确了路线方针。
宜春大地历经五次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也发生了规模不一的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其中最有名的是1934年2月发生在宜丰县天宝乡黄沙村的“黄沙大捷”,它是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十七师师长萧克指挥的。我军以不足3个团的兵力,击溃敌人4个团,是红军时期我军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精彩战例。此役共俘敌300多人,打死打伤敌军五六百人,缴获步枪四五百支,轻重机枪40多挺,还有大量的弹药和军用物资。此外,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时,湘鄂赣苏区红军第十六、第十八军及独立第三师,在宜丰港口与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相遇,经过激战,我军歼敌4个营,缴枪670余支(挺)。另据资料记载,以红五军为代表的武装力量前后5次攻克铜鼓县城,1928年8月18日的首次攻克就击溃国民党铜鼓靖卫队60多人。
著名党史人物和开国将领孕育地
近代以来,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数省,革命烽火炽烈,比如太平天国运动、萍浏醴起义、武昌首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等。这种国内政治大气候,加上宜春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自古以来崇文尚武环境,使得宜春本土不少热血男儿,毅然与旧生活决裂,追求进步和真理,投身革命洪流,走出一批党史著名人物和杰出开国将军。
熊雄,宜丰县芳溪镇人,1892年出生,早年追随李烈钧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随李烈钧逃亡日本,后结识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16年回国,先后参加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曾任军队上校参谋。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宜春最早中共党员。1923年,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与王若飞等人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1925年,因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熊雄奉命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大队副大队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1926年,熊雄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时当选中共广东区委军事委员,是国共合作背景下我党在黄埔军校主要负责人之一,也是我党在广东最重要领导人之一。1927年4月,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熊雄被秘密逮捕,5月惨遭杀害。但是,其革命丰功伟绩,一直为我党和人民所铭记。不少权威党史文献,包括目前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写到大革命失败时,都提到熊雄名字,并予以高度评价。例如,“著名的共产党人萧楚女、刘尔崧、熊雄、邓培、毕磊、李启汉等都在这次反革命政变中牺牲”。“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000多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在这里,通过上述表述中的“著名的共产党人”“党的重要活动家”等关键字眼,在被杀害的26000多名共产党人,也只列举了熊雄等11人名字。这些都充分彰显熊雄的崇高威望、巨大影响力。
夏征农,丰城同田人,1904年出生,1926年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历任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副部长兼民运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委副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辞海》主编等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
除了上述两位著名党史人物外,宜春这片土地上,也走出了为共和国浴血奋战、屡立功勋的杜平(万载)、张翼翔(万载)、王宗槐(万载)、周赤萍(袁州区)4位开国中将,以及罗章(万载)、谢胜坤(万载)、彭盛(万载)、汪祖美(上高)、黎同新(宜丰)、张海棠(樟树)、杨树根(樟树)、李振邦(丰城)8位开国少将。杜平(1908—1999),万载黄茅人,1930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攻打长沙、吉安,以及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曾任红一军团无线电队政委。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其后曾任南京军区政委,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军委委员。
除了熊雄、夏征农和12位开国将军外,宜春这块红土地还涌现享誉全国的两位红军时期的英雄。那就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的刘梓华,以及强渡大渡河的英雄连长熊尚林。刘梓华(1912—1951),袁州区水江镇人,我军特级战斗英雄,1929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红四团排长。1935年5月29日,担任飞夺泸定桥22人突击队队员,在机枪掩护下,手持冲锋枪,背插大刀,腰缠10余颗手榴弹,奋勇攀爬到对岸,为我军成功打开了胜利通道。后参加平型关大捷等战斗。刘梓华一生作战英勇,五立战功,九负重伤,是我军载入史册的优秀楷模。熊尚林(1913—1942),高安黄沙岗人,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二连连长,1935年5月25日,担任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领队,为掩护红军大部队顺利过河立下大功。
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史育人”,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习近平特别指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当前,全党全国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精神,宜春也不例外。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前往宜丰熊雄故居、万载仙源、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樟树太平圩会议旧址、袁州区水江刘梓华广场等地参观学习,接受红色熏陶和洗礼。如此大规模、高密度地全员参与,这在过去是不常见的,充分说明在当前大好环境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还是冷静看到,宜春红色资源的宣传、弘扬、挖掘、整理、策划力度和实际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突出表现在零散碎片化、公众关注度低、全国影响力不够、外来游客少等,严重制约宜春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譬如,在宜春,不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县市区,不管是高铁站、机场还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或者国道、高速公路进出口两侧、路口,或者站在高铁站、机场广场上,映入眼帘的大多是宣传明月山旅游的广告,或者房地产广告,基本上看不到关于宜春红色资源的信息。而在湘潭高铁站,则随处可看到“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等标语和宣传画,让人印象深刻。另外,对宜春本土著名党史人物和将军群体,我们在研究、宣传上也远远不够。譬如,普通战士黄继光、张思德,都已建有专门纪念馆,而“著名的共产党人”“党的重要活动家”熊雄却还没有纪念馆。另外,在电影制作、电视拍摄、学术研讨会召开等方面,我们都还比较缺乏有影响力的举措。而与宜春毗邻的萍乡,则接连举办几届以“秋收暴动”或“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邀请当事人后人和北京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参加。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以本文所述宜春人物为主角的影视作品,笔者只看到1部,那就是2013年拍摄的反映万载籍开国中将的电影《王宗槐战地情缘》,而其他人物为主角的则暂时没有。但在2020年热播的关于抗美援朝的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里,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的杜平将军则出现有不少专门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