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题词二三事
作者: 孟红 龚娟娟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呕心沥血,开拓创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不懈奋斗,谱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其令人敬仰的精神和作为,从他关心祖国各条战线建设并慨然题词方面,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拜读欣赏他的书法,体味其中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古今结合而融古出新之韵味,能体会到所蕴含的革命家豪迈的气势和情怀,耿直、刚硬性格,奔放洒脱、不拘一格的人格风范。
给革命纪念地及重要人物题词
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重要革命人物的遗迹,是彭真视察时最愿意去的地方。这些地方革命底蕴深厚,历史意义深远,是彭真追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之豪情的精神源泉: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义无反顾,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的鲜血浇灌出胜利花朵,天地翻覆,日月重光,新中国诞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永远值得一代代中国人铭记和珍惜,从中凝聚磅礴精神力量,齐心协力振兴中华。
为了纪念中共一大在南湖游船上胜利闭幕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共中央和浙江省委指示下,南湖革命纪念馆在1959年仿制了一条当年开会的游船(当年南湖的游船已经在抗战时期绝迹了),作为党的一大的纪念船,停泊在烟雨楼前水面上。自建成这艘意义非同一般的红船后,吸引了难以计数的中外游客兴致勃勃地前来参观学习,重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革命历史,追本溯源革命力量,激发信心与干劲。1964年4月5日,一大代表董必武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91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彭真视察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并不惜笔墨庄重题词:“世世代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
彭真这次登临这艘纪念船后,十分感慨地说:“这船不大,但前途远大,有了这艘船,才诞生了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井冈山,以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而享誉海内外。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能到井冈山这个革命老区视察并看望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井冈山人民,是彭真多年的愿望。
1987年4月,这一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4月18日,彭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视察永新的竹子坪后,又驱车来到宁冈县的龙市。在毛泽东、朱德第一次会见的龙江书院,他会见了健在的老红军战士和老赤卫队员,称他们是“革命的功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老人们见了委员长,亲热得如同一家人。他们告诉彭真,党和政府对老区非常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得很好。彭真说:“是呀,现在好了。你们当年坚持井冈山斗争,那时有多难呀!但是,我们到底胜利了!”交谈了一会儿后,几位革命老人领路,彭真在宁冈县参观了当年红军教导队和有叶剑英题字的两军会师纪念碑。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彭真回顾革命峥嵘岁月后,感慨地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两军会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可以说,这块两军会师纪念碑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他挥笔题词:“两军会师永载史册”。同时,彭真视察期间,郑重为井冈山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块奠基石是井冈山”。彭真还为烈士陵园题写了纪念堂大门上的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1983年金秋送爽的时节,中共山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托山西省话剧院电视部拍摄一部反映革命先驱高君宇“闪电般耀亮”的一生的革命历史文献电视片《高君宇》,并成立以山西省话剧院著名导演贾德因任导演的摄制组。1984年春节的喜庆气息刚一散去,摄制组就赴京开展拍摄工作。按照预定计划,摄制组一方面在北京四处奔波拍摄有关镜头,诸如北京大学红楼、陶然亭、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腊库胡同16号等高君宇曾经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渠道与彭真办公室秘书联系采访事宜。当时,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日理万机,非常繁忙,贾德因与彭真办公室秘书联系多次都难以如愿。后来,彭真办公室秘书说:“你们先回去吧,等彭真委员长有时间时,再约你们来京采访吧。”于是,摄制组只好由北京返回太原。
同年4月的一天,贾德因在太原突然接到彭真秘书的一封信,要摄制组立即赴京采访彭真同志。得此喜讯,4月24日,摄制组同志迅速赶往人民大会堂彭真办公室会客厅,因来京时匆忙未带摄像人员,只好请在京出差的黑龙江电视台摄影记者帮忙拍摄。人们满以为这一次可以拜见彭真同志了,没想到由于彭真那天开会时间延长而未能如愿。
翌日,摄制组又如约来到彭真办公室,终于见到了他。在接受采访中,彭真思维敏捷,谈锋颇健。他高度评价高君宇说:“山西建立党组织,创始人是高君宇;山西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发起人也是高君宇。”接着,他回顾了山西早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和高君宇的杰出贡献,他说:“山西建立党组织,一开始是在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那时候,党派高君宇同志回山西活动,第一中学党组织就是在高君宇同志的影响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我们在第一中学时候,整个党还处于青运时代,幼稚得很。当时我们组织了一个青年学会,学会开了个书店,叫‘晋华书社’,发行全国的进步书籍。”“除了这个书店,还出了杂志。”“这些工作都是在高君宇同志指导下开展起来的。”
彭真还回忆说:“我们山西党组织差不多是按‘旅莫支部’那个模式建立起来。高君宇当时是党中央委员,他曾把‘旅莫支部’的纪录带回来,让大家都看。”“‘旅莫支部’这个纪录对我来讲,对所有的同志来讲,都影响很大。”谈到与高君宇之间的关系时,彭真说:“高君宇同志回太原跟我谈山西工作应该怎么做,也介绍全国情况,介绍莫斯科的情况。”彭真还说:“山西最早的一批同志们,包括我以前的一些老同志都曾受他的指导。”彭真同志在整个谈话中始终洋溢着对高君宇的仰慕之情,他谈话的主题十分鲜明,就是“党在山西的历史应从高君宇写起”。
谈话结束后,彭真应导演贾德因的请求,欣然提笔为电视片《高君宇》题词。只见他先躬身泼墨挥毫一气呵成一幅,写完后端详了半天,感觉不太满意,较真惯了、真字当先的他便毫不犹豫把它扔到一边,接着又屏气运笔洋洋洒洒写出另一幅……就这样一连写了几幅,最后才从中选定了一幅较中意的。这幅为革命历史文献电视片《高君宇》的题词是:“高君宇同志是山西省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太原的共产党、共(社)青团是在他的联系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题词收笔后,鉴于连连称好的贾德因的盛情,彭真不顾劳累,饱蘸浓墨在一条宣纸上行云流水写下“高君宇纪念馆”六个大字。彭真的这幅珍贵墨宝,后来被高君宇故居——娄烦县“高君宇纪念馆”的匾额所用。这一题词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后,在史学界乃至社会上反响颇大。
彭真还为百团大战纪念碑题过词。百团大战纪念碑(主碑)高40米,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正面镌刻着彭真题词:“战绩辉煌,永垂史册”。百团大战纪念馆(碑)位于阳泉市区南5公里处的狮脑山主峰,建于1985年。纪念馆以100多幅珍贵照片、图片生动地再现了百团大战的英雄业绩。
晋察冀边区是彭真革命战斗过多年的地方,他曾同聂荣臻等同志一道创造了被党中央赞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的根据地。对于这片热土,彭真念兹在心,颇怀感情。1958年9月28日,彭真来到河北省徐水视察。1963年10月,彭真在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省长刘子厚的陪同下到保定视察,听取了保定地、市委领导的汇报,视察了化纤厂、胶片厂。1982年5月,阜平县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办公室成立,彭真、聂荣臻、刘澜涛、程子华等为《阜平县人民抗日斗争大事年表》一书题词。
1945年8月30日,党中央抽调常乾坤、王弼等30余人来到东北,于1946年3月在吉林通化建立了我军第一所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老航校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飞行员,他们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飞行检阅。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著名战斗英雄在这里飞向蓝天。
1986年3月1日,在纪念老航校建校40周年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当年东北局书记彭真为之题词:“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1986年8月,彭真在狼牙山题词:“继承发展五壮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幸福的新中国”。
彭真也为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题过词。纪念碑位于北京市郊区的延庆县旧县镇龙庆峡旅游区南口,公路西侧。1989年10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碑身用乳白色大理石建造,高14.2米,宽6.3米。正面为聂荣臻题写的碑名“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背面为彭真题词“平北抗日烈士永垂不朽”。
东北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时3年,从1945年11月初开始,到1948年11月2日解放沈阳结束。东北解放战争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有关革命和反革命大决战的全局问题,它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88年,在纪念东北解放40周年之际,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广场矗立起一座庄严的历史纪念碑,中共中央东北局首任书记彭真题写碑名:“东北解放纪念碑”。8月,彭真为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题词:“为解放东北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李红光(1910—1935),朝鲜族,吉林磐石人。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残酷压榨,积极投身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军阀、地主的斗争之中。是南满抗日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曾任东北抗日军联合指挥部参谋长。1935年5月12日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5岁。2014年9月1日,李红光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李红光烈士,继承先烈遗志,更好地教育下一代,根据吉林省磐石县朝鲜族人民的要求,经省、市政府批准,磐石县委和磐石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10月正式把磐石县朝鲜族中学更名为磐石县红光中学。1988年5月16日,彭真为这所学校亲笔题写“红光中学”校名,同时为李红光将军塑像题词。
给政法系统题词
彭真长期领导和主持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具有丰富的立法工作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就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参加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领导制定实施一批法律法规。改革开放后,他更是快马加鞭、呕心沥血,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他长期分管政法工作,为推动政法战线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法制情结深厚而绵长,关注度极高,取得非凡建树。尤其是他1978年12月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及其大力推行,妇孺皆知,深得民心,有口皆碑。
《中国法制报》是政法战线的喉舌和旗帜,是中国法制宣传的主阵地。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彭真非常关心《法制日报》(原《中国法制报》)的创办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当时各条战线都在拨乱反正。彭真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领导小组组长。他要求正在筹建中的司法部为即将成立的中央政法委员会筹办一份报纸。这份报纸要以宣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成就为目的,是要办给全国人民看的。
1979年10月的一天,司法部部长魏文伯将司法部宣传司司长庄重叫到办公室交代任务说:“这项办报任务就交给你了。”在庄重等同志的竭智尽力筹备下,1980年8月1日,中国第一家以宣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报纸——《中国法制报》,在北京正式创刊。刚创刊的《中国法制报》为四开四版周报,在全国公开发行后,立刻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欢迎。
报名正是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彭真题写的。原来,早在1980年4月26日,王汉斌就写信给彭真的秘书,请彭真对《中国法制报》试刊的编辑、发行工作提一些意见,也请彭真为即将正式创刊的《中国法制报》题写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