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后劲
作者: 邹碧颖 王延春 张明丽少有中国城市能像深圳那样,在40多年里成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新生代中国一线大城市,更是中国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标杆性符号。
在多年来探索形成的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中,深圳的经济持续增长广受赞誉,其创新发展后劲亦深受关注。
2022年9月6日,中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公布。这部《条例》提出设立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创新产品准入制度,对于国家、地方尚未制定标准但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者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允许通过测试、试验、试点等方式在深圳开展先行先试。
9月2日,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与香港财库局还联合推出《关于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的十八条措施》,允许香港创投机构等主体在前海开立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原则下,允许境外资金自由进出FT账户。这是深港首次同步对外发布联合公告,也是在探索一条新路。而这半年来,深圳还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外商投资条例》等政策,后者鼓励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将于2022年11月生效。
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经济增长普遍承压的大背景下,深圳多年积累形成的产业发展和升级节奏,对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支撑价值不言而喻。这种种发展后劲,得益于深圳40多年来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改革开放实践。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总结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实践的十条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2022年8月16日至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考察时表示,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深圳已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要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引领作用和经济挑大梁作用,为全国发展作更大贡献。在考察盐田港时,李克强说,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经济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
考察期间,李克强专程到莲花山公园瞻仰邓小平铜像,并敬献花篮。
9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提出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传奇,深圳是最好的观察哨。
回顾40多年前,深圳从蛇口工业区起步时,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1979年,广东宝安县拿出2.14平方公里土地给招商局试办蛇口工业区,掌舵人袁庚率先允许外资进入兴办企业,承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句响亮的口号,随后也传遍大江南北。
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开始成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哨港。五湖四海,新的知识、技术、人才,一切朝气蓬勃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涌入深圳,继续向内陆流淌,整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也受益于此。2021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3万亿元——这几乎已经占到整个广东省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如今,和40多年前比,深圳已经脱胎换骨。从经济看,深圳经过几波腾笼换鸟,不再是草根们轰轰烈烈承接加工贸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城市。根据深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谋划,未来的深圳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倘若一切进展得当,15年后,深圳可能变成一座更加不同凡响的全球性科创城市。
风起于青萍之末。《财经》记者2021年4月末到深圳采访,福田区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脉搏跳动依然强劲,但一些变化已经在悄然酝酿之中。华强北从20世纪80年代的上步工业区起步,随后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长达930米的华强北路串联起赛格广场、华强广场、新亚洲等20多家电子商厦、购物中心。拖货的商人、淘货的顾客,连同街边贩卖潮汕小吃的摊贩、赠饮热茶的志愿者,摩肩接踵,一如往常。
彼时,没人能够预料到,半个月后,华强北风向标、曾经的深圳第二高楼——赛格大厦会突然发生晃动,大楼半封闭后,上万商户一度无法正常营业。而实际上,如果仔细打量,华强北的一些档口已经转型经营跨境美妆、零食等生意,由华强北市场所连接起的、那张巨大的电子产业网络早已处在剧烈的震荡中。
最近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潮流,均令深圳多重承压。华为公司居于深圳电子产业的核心位置,自2018年来在中美贸易战中首当其冲。技术被卡脖子后,华为与上万家配套供应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深圳的土地、劳工、公共服务等资源也日渐捉襟见肘,因此2018年后,华为加速将部分业务转移至了东莞松山湖以及惠州等地,深圳电子产业的区域布局已经进入重组阶段。
类似的产业转移,也出现在深圳其他经济领域。2015年以后,深圳企业比亚迪选择在汕尾落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无人机企业大疆入驻东莞,富士康将生产线转移至郑州。2019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深圳市第二产业投资额同比均出现负增长。由此,外界对深圳企业外迁、深圳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多次被触发。
未来的深圳产业结构会变成什么样?以日本过去的经验作参考,一些产业变化是深圳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顺势而为选择。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日本的产业先后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从低技术密集型到高技术密集型的海外转移过程。深圳的变化也吻合这一规律:2002年至2006年,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外迁;2007年至2012年,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企业出走;2012年起,更多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向外走。
日本经济也因此出现长期缓慢增长,但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不断推进。通过放弃比较优势消失的产业,日本聚焦高附加值产业,微电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产业快速腾飞,实现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产业空心化现象继而消失。倘若顺利,深圳或许会重复这一过程,但也将有所不同。
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袤,深圳具备将产业转移至珠三角城市群的天然优势,周边城市可缓解深圳土地紧缺、公共服务不足的劣势,并从中获得发展机遇;深圳也可继续深入内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雁阵排列——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受限于国土面积,只能将大部分产业转移至海外。
近年来,在土地稀缺、房价飞涨的时代,与广州、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产业,通过总部经济和创研服务保持联动,也成为深圳的优先选择。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越来越高时,强行留住制造业,不符合客观规律。参照美国经验,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越高的地方越出专利、出论文,随着密度递减,土地则用于制造业、农业。高房价要求以更高的生产效率克服成本上升,这将不断把无法承受高成本的产业往外挤,推动本土产业走向更高端。这一规律已经在纽约、旧金山的发展轨迹中得到验证。
未来什么产业能支撑深圳经济发展后劲?哪些人适合来深圳发展?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原院长李贵才对《财经》记者表示,深圳近年来的重要文件已经很少提及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而大数据等先进制造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将是深圳的新目标。深圳今后吸引的人将主要是高精尖的创新人才、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人员,以及少量来到深圳享受生活的人。
“这个城市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一个创造性的人群。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深圳天生就是我的。”唐杰说,硅谷一波一波地衰落,又一波一波地兴起。当成本太高、难以抵挡,产业的潮水便会退去;一旦成本下降,又会有新的产业到来。深圳和硅谷某种程度上很相似,也是一个有周期的城市,八到十年折腾一次,这就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谓的产业升级的“破坏性创新”。
前沿技术实用取向持续加速产业更迭
当下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但从未来持续发展着眼,深圳的产业格局也面临新的调整升级。
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八大未来产业,以“20+8”产业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这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以及海洋产业集群。八大未来产业则涉及: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
从上述政策措施来看,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到深圳欢迎的创新型企业。
这家公司位于南山区有“中国硅谷”之称的粤海街道。在这片2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12个产业园区,聚集着上百家上市公司,腾讯、百度、大疆、飞亚达、中星微等高科技企业林立于此。粤海街道一年创造的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元,大约是南山区的二分之一、深圳的九分之一,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
云天励飞入驻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楼下拐角处的星巴克挤满了熙攘的人群,写字楼里还有不少家科创企业,云天励飞的名字挤在大厦前台的导引栏上,并不那么醒目。然而,这家公司已经冲进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第一梯队。而目前,深圳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300多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为什么是深圳?为什么最新技术与高科技企业选择深圳落地生根?追溯起来,云天励飞的创始人陈宁、田第鸿,原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2014年,他们从硅谷回国时,深圳在海外留学圈里已有了不错的创业口碑。深圳龙岗区的民警,也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落地与试错的机会。
2017年除夕前,深圳发生了一起儿童失踪事件。陈宁等与龙岗公安分局的民警探讨,能否用人工智能激活街巷的摄像头,以高效的图片检索代替缓慢的人工视频回放。这套“天眼”安防系统从龙岗区的几架摄像头开始试点,慢慢扩展,在协助破获一桩沉寂20多年的命案和一次持枪袭警案件后,逐渐在深圳推广开来。


云天励飞高级副总裁郑文先向《财经》记者介绍,2015年云天励飞创业团队入选深圳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团队”,市政府给予4000万元的奖励与部分股权投资。其中的奖励资金在一周内到账,兑现承诺的速度非常快,也促使公司最终决定将总部落地深圳。这些年,云天励飞的估值上升后,深圳市也依据战略投资分享了红利。“深圳的基因好就好在这里,它给予草根创业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