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作者: 张笑寒

摘要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我国进入“后扶贫时代”。“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旅游对于治理农村地区人口贫困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产业融合程度低、旅游扶贫规划滞后、产品同质化、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偏低、旅游扶贫精准度不高等诸多困境。因此,“后扶贫时代”应当进一步推进旅游业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区域旅游扶贫规划布局,通过旅游与文化融合实施差异化开发,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

关键词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府扶持;“后扶贫时代”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5-022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5.05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ZHANG Xiao-han

(School of Economics,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1815)

Abstract China will enter a new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as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s are achieved by 2020. Rural tour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ighting against poverty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But in reality, rural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faces the low degre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ning lag behind, product homogeneity, the low level of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management, low precis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herefore,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we shoul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industries, accelerate region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e,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ourism professionals,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etc.

Key words Rural tourism;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Government support;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作者简介 张笑寒(1968—),女,江苏通州人,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24

乡村旅游涉及观光、度假、娱乐、购物等多个方面,它是一种基于乡村空间环境、自然景观和文化特征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并且担当着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认为是一种增加农村收入、阻止农业衰退的重要手段。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融合是“后扶贫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和创新,也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脱贫致富、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比其他产业,乡村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性更大,综合带动能力更强,因此,在“后扶贫时代”推动乡村旅游业与农业、工业、航空、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迫切性。然而,各地区的乡村旅游大多数面临规划滞后、发展失衡、主体缺位等多重现实困境和问题障碍,从而阻碍了其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地区贫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20年底,中国已经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1]。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我国进入“后扶贫时代”,但是农村的脱贫扶贫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消除贫困存量、遏制贫困增量、防止返贫现象以及边缘人口致贫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如何在“后扶贫时代”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旅游扶贫方式,全面构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已成为各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一直十分重视乡村旅游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扶贫减贫的一种发展战略——PPT(pro-poor tourism)战略。该项战略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接,为广大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提供各种就业机会,促进个体经济发展,使他们能够获得农业以外的其他多种收入,扩大增收来源渠道,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2]。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发展速度很快,取得的成效也十分明显,目前它正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近年来,各省市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旅游扶贫带来的实践绩效,尤其是旅游扶贫地区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受益问题。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旅游扶贫的效果受到一定质疑,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偏低,旅游扶贫的实际收益主要被少数社会精英分子所获得,这一结果显然有悖于PPT战略的根本初衷,也必然影响到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评价与参与积极性。在“后扶贫时代”,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乡村旅游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它同时也将面临各种新的发展困境与严峻挑战,如何让旅游扶贫帮助千千万万的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避免返贫,需要重新审视“后扶贫时代”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未来去向和根本路径。

1 乡村旅游对治理贫困的重要意义

贫困是除人口、污染以外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三大问题之一,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世界各国和地区历来重视贫困减缓和缩短贫富差距的问题,探索采取了许多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则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它对于带动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条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减贫等具有重要的意义。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中重点推荐的一种扶贫方式,而列为全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鉴于此,各地区结合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纷纷加大政策、资金扶持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扶贫和富民的目标。

乡村旅游的初级功能就是经济功能,其发展历程也显示出旅游扶贫始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缓慢,旅游扶贫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扶贫方式,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治理贫困中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区域内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减贫脱贫,在四川省、湖北省、甘肃省、重庆市等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或一些传统革命老区,乡村旅游扶贫的效益尤为明显[3]。此外,乡村旅游开发还往往伴随地区的道路交通、信息技术、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投资的增加,使得区域整体的投资环境得以明显改善,提高了当地的招商引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迈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乡村旅游不仅在经济上具有脱贫功能,而且也有利于实现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因而有利于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尤其是为众多的贫困人口提供一定的本地就业或创业机会,减少农村中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现象,促进贫困人口、家庭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有效缓解基层社区治理困境,推动创建平安家庭和建设法制社会进程。

2 “后扶贫时代”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作为减贫脱贫的重要工具之一,乡村旅游因其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然而,在“后扶贫时代”,一些地区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依然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并且还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和压力。

2.1 产业融合程度低,文化融入不足

现代旅游业具有超强的整合力,它正在由单一的消费服务业逐渐发展为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一项综合性产业。近年来,全国各省市迅速掀起了一股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建设热潮,它们集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健康、教育等多种产业于一体,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融合新生态,使旅游消费市场焕发勃勃生机,使后脱贫攻坚时代的旅游扶贫更加大有可为。但是,在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文化和产业融合度方面,一些地区的旅游项目仅停留于低层次的休闲、农事等活动,缺乏深度开发,带动产业能力偏弱,融合程度偏低,文化融入不足,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吸引力。例如,以麋鹿、湿地、知青等文化资源为标志的江苏省苏北地区盐城市大丰区,近几年开发了以古代实物、实景为主的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但是由于它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特色景点,使其盐垦文化价值以及景观观赏性均不高,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程度低,最终导致实际的运营效果低下,后劲不足,陷入持续发展的困境。

2.2 旅游扶贫发展规划相对滞后

规划是指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经济基础、现状特点等对全域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方向、土地利用等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确保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一些地区旅游扶贫发展规划相对滞后,甚至缺乏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的开发基本属于自发型,在运营和管理方面,既有归口林业局,也有旅游局,较为混乱。而且,一些地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及乡村干部在旅游开发时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发展思路不清,导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时有发生。据有关资料,江苏省苏北地区某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污染有80%以上来自周边工农业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放,加上当地农民的围垦、捕猎及过度采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需要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2.3 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各地乡村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每个地方都有农家乐、采摘、垂钓、花海、民宿、农庄等,产品缺乏区域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由此造成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虽然近年来一些地区也提出了根据各自的区域资源特点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但是各自的特点和规划定位依然不明确。根据江苏省某县农委的统计数据,全县现已建成各种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村42个,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点达到126个,由于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成功景区的示范效应、模仿效应,景区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发生在乡镇(街道)一级主导的项目建设中。例如,在江苏苏北某一乡镇“荷兰花海”项目取得成功以后,周边相邻几个乡镇(街道)也很快上马以花卉景观为主的“七色花田”“东方桃花洲”等类似项目,各乡镇(街道)花卉景区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2.4 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偏低

实践中,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是当地居民,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不少地方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从而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者的消费体验。此外,一些经济薄弱地区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依然落后,一些乡镇(街道)卫生条件差,网络不通畅,对游客没有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相继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效果改善了许多,但是相较于不断增长的乡村旅游市场旺盛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值得一提的是,地区旅游市场管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在国外,政府不仅制定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制建设上提供扎实保障,而且积极参与旅游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等各类活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做法均值得借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