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作者: 赵丽娟 杜浩 只佳增 张建春 刘学敏 周劲松 岳建伟摘要 香蕉虫害严重制约着香蕉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化学防治污染环境、农残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害虫抗性增强,防治成本提高。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残,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实现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对提升香蕉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香蕉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近年来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香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蕉;害虫;发生规律;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 436.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0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Progress on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on Banana
ZHAO Li-juan, DU Hao, ZHI Jia-zeng et al
(Hong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ekou, Yunnan 661300)
Abstract Banana insect pest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banana. Traditional chem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rious pesticide residues,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long-term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is easy to produce pesticide damage, killing beneficial organisms, leading to the enhancement of pest resistance.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pply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duce pesticide residues, delay the generation of insect resistance, achieve sustainable pest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bananas. In this paper,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the main banana pest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the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main banana pests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of banana pests.
Key words Banana;Pests;Ocurrence regularity;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基金项目 云南省属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项目“抗枯萎病香蕉品种适应性筛选及综防措施研究”(No.201905Q040024)。
作者简介 赵丽娟(1998—),女,云南凤庆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害虫生物防治研究。*通信作者,助理农艺师,从事热作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02
香蕉( Musa paradisiaca )是世界鲜果贸易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水果,是热带、亚热带主要的作物之一,我国是香蕉重要生产国,植蕉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等地[1-2]。2000—2015年我国香蕉收获面积逐年增长,2015年我国香蕉收获面积42.3万hm2 [2],2015年后受气候、自然灾害、香蕉枯萎病、香蕉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香蕉收获面积呈下降趋势[2]。香蕉虫害是导致香蕉收获面积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广西香蕉种植散户蕉园约有12%受蓟马和象甲的危害[3]。2016年我国云南部分植蕉区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被害植株占比达66.15%[4]。此外,斜纹夜蛾、冠网蝽、皮氏叶螨等在云南一些蕉园苗期危害严重[5]。香蕉害虫自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数量不断增加,目前蕉园中普遍危害的害虫已有30多种[6-7],其中,香蕉象甲( Cosmopolites sordidus)、香蕉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香蕉花蓟马(Thrips hawaiiensis)、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香蕉冠网蝽(Stephanitis typical)、皮氏叶螨(Tetranychus piercei) 等危害严重,是蕉园的主要害虫[7]。香蕉虫害严重制约香蕉产业的发展,如何高效安全防治香蕉害虫是香蕉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香蕉害虫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的单一和长期使用,导致了香蕉害虫抗性随之增强,防治成本逐步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化学农药的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还导致了香蕉农残超标,品质下降,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影响香蕉市场竞争力。而伴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香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利用绿色防控方案替代甚至完全取代化学农药,对提升香蕉品质、促进香蕉产业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农作物虫害绿色防控主要通过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持续控制害虫危害[8],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减低虫害爆发的概率,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绿色防控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8]。近年来,国内外在香蕉害虫的绿色防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该研究综述香蕉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目前研究中的绿色防控方法,旨在为香蕉害虫的绿色防控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香蕉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
1.1 香蕉象甲
香蕉象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云南等地。为害香蕉的象甲类害虫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香蕉假茎象甲和香蕉球茎象甲,两者均属于钻蛀性害虫[9]。香蕉假茎象甲主要以幼虫蛀食香蕉假茎,破坏其导管,从而阻碍养分向上传输。受害蕉株表现为叶片枯黄,不能正常结果,遇风易倒伏,严重影响香蕉的产量及品质[9]。香蕉假茎象甲在广东1年发生6代,在福建1年发生4~5代,并伴有世代重叠的特征[10]。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具有畏光性,白天常聚集于外层衰老、腐烂的叶鞘中,夜间外出活动和产卵[11]。香蕉假茎象甲产卵于表层假茎及叶鞘组织内,卵化后幼虫在假茎内蛀食,低龄幼虫蛀食常假茎中心以下位置,老熟幼虫蛀食表层叶鞘,并在此做茧化蛹[11]。香蕉假茎象甲主要以幼虫在隔年留头老蕉假茎中越冬,其种群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为害主要集中在春秋季,在广东、福建等地成虫发生盛期分别为4~5、9~10月[10-11]。香蕉球茎象甲主要以幼虫蛀食香蕉植株近地面的茎基部和球茎,球茎内部形成多条蛀道。蕉株在生长期受害时,表现为叶片枯黄、继而植株枯萎,直至死亡;蕉株在果实发育期受害时,表现为植株生势弱不能正常抽穗或果穗、果指瘦小,严重被害蕉株的球茎变黑腐烂,蕉株抗风能力减弱[12]。香蕉球茎象甲成虫产卵于球茎表明,卵孵化后,蛀食香蕉球茎内部,形成虫道,老熟幼虫在虫道中做茧化蛹,羽化后成虫从顶部钻出[13]。
1.2 香蕉褐足角胸叶甲
褐足角胸叶甲是鞘翅目(Coleoptera)肖叶甲科(Eumolpidae)角胸叶甲属( Basilepta) 的昆虫。该虫在我国分布广泛,为害油茶、香蕉、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14-15]。褐足角胸叶甲刚孵化的幼虫在土层表面取食香蕉根系[16],成虫为害香蕉幼嫩组织,被害叶片和嫩果皮均会出现不规则褐色食痕,严重时叶片会出现穿孔、腐烂,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果实的外观、品质[17]。褐足角胸叶甲在广西1年发生3~4代,云南河口1年发生3代,以各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世代重叠[16-17]。褐足角胸叶甲卵多聚产于表土层、腐烂湿润的假茎和枯叶组织中,卵孵化后幼虫即入表层根系危害,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成虫在土中羽化。褐足角胸叶甲在云南河口全年均有危害,危害高发期分别在4~5、7~8、10月,其中7~8月为全年危害最高峰[18];在广西地区1年出现3次危害高峰,分别是5月中旬、7月中下旬、10月上旬[17]。
1.3 香蕉花蓟马
香蕉花蓟马是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昆虫,分布在淮河以南各地,是香蕉、茶叶、洋桔梗等多种作物上常见的害虫[19-20]。香蕉花蓟马主要危害香蕉幼嫩的花段和果实,但不取食香蕉的果实,它在花苞片未完全展开时侵入花苞内产卵以及在幼嫩果实表皮上产卵,植物组织受刺激后膨大隆起,果实成熟后,表皮上会出现突起的褐色小斑点,严重影响香蕉果实的外观品质[21]。香蕉花蓟马既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在海南1年可发生20多代[21-22]。香蕉花蓟马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受温度影响较大[23]。20~28 ℃范围内,香蕉花蓟马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显著缩短,世代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26 ℃是其生长最适温度,世代发育历期在10 d左右,当温度达到30 ℃时,世代发育仅需6 d,极易爆发成灾[22,24]。
1.4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斜纹夜蛾属(Spodoptera)的一个物种,广泛分布于各地。寄主植物广泛,可危害香蕉、烟草、白菜、冬瓜等作物[25]。斜纹夜蛾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1年发生8~9代,在云南1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无越冬休眠现象[26-27]。斜纹夜蛾成虫白天藏匿于土壤裂缝和草丛中,傍晚出来取食、交配和产卵[28]。成虫产卵于叶背,堆产呈块状,卵孵化后,初孵幼虫群集危害,啃食叶片,老龄幼虫为害果实,具有暴食性[28]。斜纹夜蛾喜高温,因此夏季是其危害高发期[26]。
1.5 香蕉冠网蝽
香蕉冠网蝽又名香蕉网蝽,是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冠网蝽属( Stephanitis )昆虫。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香蕉冠网蝽以成虫和若虫在叶背面吸食汁液为害,破坏叶片的叶绿体,影响光合作用。为害初期被害蕉叶背呈褐色小斑点,正面呈白色斑点,为害严重时叶片开始局部发黄直至枯死[29-30]。香蕉冠网蝽在广州地区1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期,成虫取食嫩叶并在嫩叶上产卵,卵孵化后栖叶背取食[30]。夏秋季是其危害高发期[29]。
1.6 香蕉红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