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证分析

作者: 谭慧存 周荣华 蒲波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证分析0

摘要 乡村振兴作为党的重大战略方针,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起着重要的引擎作用,以成都周边8个乡村旅游地作为调研地,进行问卷调查,在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PSS 21.0和AMOS 21.0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乡村振兴显著相关,其中基础设施是影响乡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最关键的因素;旅游环境关键性地影响着乡风文明;旅游服务是影响乡村治理的最关键因素。进一步检测发现,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呈正向关系。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对乡村振兴促进作用的正向关系不成立。

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成都;乡村旅游地

中图分类号 F 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106-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Chengdu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an Example

TAN Hui-cun, ZHOU Rong-hua, PU Bo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ourism,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jiangyan, Sichuan 611380)

Abstract As a major strategic policy of the party,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solve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at present.As an important engin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our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8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around Chengdu as the research sit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obtaining first-hand data, SPSS 21.0 and AMOS 21.0 software tools a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tourism infrastructure,tourism services,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mong which infrastructure is the most key factor affecting rural ecological livability, industrial prosperity and affluence; tourism environment has a key impact on rural civilization; tourism services i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rural governance. Further tests show that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service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tenabl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Chengdu City;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804119)。

作者简介 谭慧存(1979—),女,安徽砀山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资源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6-28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针对新形势下乡村的衰落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然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作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在乡村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经过前期的自发发展阶段,中期的政策推动阶段,如今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型乡村建设要素与乡村振兴战略要义具有极高匹配度[1],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振兴的内源力[2],推动乡村在各个层面的振兴。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认为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3-4],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美化乡村环境以及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5]。可以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富裕等各方面促进乡村的振兴,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改善乡村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有利于村民素质的提高,推动乡风文明;推进城乡结合,实现治理有效;促进就业增收,实现生活富裕[6]。

在关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学者多是从理论层面加以论证,采用的方法多为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较少,普遍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但对于具体的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较少。同时乡村旅游各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作用的发挥也没有展开阐释和论证。该研究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旅游量表与乡村振兴量表的制订与检验,通过数据分析的实证方式,具体论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个因素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 文献回顾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首次作为国家战略部署提出。乡村旅游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这便决定了其具有乡村振兴的天然“基因”,发展乡村旅游是承接乡村振兴的最佳载体,是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金钥匙[7]。乡村旅游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落脚点[8],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产业业态,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9],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10]和实现途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乡村旅游各方面的发展,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11-12]。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的作为[9]。

乡村旅游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13],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带动优势与政策优势[2]。对乡村的思想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口振兴、环境振兴、经济振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4],对于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6]。同时还可以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生活富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9]。乡村旅游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扶贫作用,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14]。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女性参与旅游开发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5]。乡村振兴背景下,在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随着女性在旅游中参与事务的程度与话语权的加强,女性社区精英随之出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地区的妇女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当地妇女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6]。

鉴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17],各地因不同的条件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但可以降低政府资金投入成本,而且会保存农村淳朴文化,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延伸旅游产业生态链[18]。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也要注意不能过分夸大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同时注意到乡村不同地区间的条件不同,要实现乡村振兴需提供不同的路径选择[13]。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地选取

该研究选取了成都周边8个乡村旅游地,分别代表了成都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和模式。这8个地方分别是代表了农业+文创模式的明月村、竹艺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的安仁古镇;都市休闲农业模式的三圣花乡和幸福村、体验式农业发展模式的战旗村及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的青杠村和农科村。

在这8个案例地中,农科村起步较早,是有30多年乡村旅游经验的老牌“农家乐”起源地,三圣花乡是成都周边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已有不短的时日,明月村和竹艺村则是以文创起家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两个村子发展旅游的时间都不长,但都具有较高的名气和人气,是成都周边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地。幸福村、战旗村、青杠村、安仁古镇在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也都占有一席之地。对这8个案例地的选择,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种模式及类型,期望论证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检验。

2.2 问卷设计

问卷全部采用线下发放的方式,同时实地调研各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乡村发展情况,并对被调查者进行访谈调查。充分参考文献研究的结果与国家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同时寻求专家意见进行相关变量和测量条款的界定。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量表进行修正。主要将量表中各题项的项目名称说清楚,同时针对村民情况,对变量的语言表述进行日常化的处理,让村民能更好地理解和填写。以农科村为预调研目的地,结合村民访谈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删除与增加了相关题项,确定实际调研量表题项。

该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人口结构特征,第二部分为村民对村子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了解情况,第三部分为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促进作用的村民感知量表,第三部分采用Likert 5级量表,指标采用5分制的降序排列方式。

2.3 数据采集

该研究分为预调研阶段和正式调研两个阶段。预调研阶段(2018年12月)在农科村共计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使用SPSS 21.0软件对预调研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删除不达标项,得到最终问卷量表。

以其他7个村子为正式调研目的地,于2019年3—6月进行现场调研并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50份,其中,有效问卷449份,问卷回收率为91.7%,有效率为81.6%。

2.4 样本属性

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样本属性如下:在性别构成上,样本的男女比例接近3∶4;年龄构成上,30~55岁的村民占据样本的多数(62.2%);受教育情况构成上,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最大(52.5%),其次是高中学历(28.1%),然后是大专学历(10.9%),比例最低为大学及以上学历(8.5%),表明多数样本的学历水平偏低。

样本身份类别中村民占多数(73.6%),其次为外地旅游相关从业人员(22.2%),还有少数村干部(4.2%),家庭年收入多数集中在2万~5万元(42.1%),其次为5万~10万元(27.4%),然后为2万元以下(20.7%),10万元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少(9.8%),表明样本中多数的家庭年收入还比较低。在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人数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样本的半数以上表示从未从事过旅游及相关行业(55.0%),其次为从业年数为3年以下(25.6%),从业3~5年的人数较少(11.1%),5~10年的更少(5.8%),10年以上的最少(2.5%)。样本基本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各种类型,能够较好地代表各类人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