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生态农业发展刍议

作者: 姬卿 徐涛 陈海鹰 闵义 傅国华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生态农业发展刍议0

摘要 在自贸港建设大背景下,海南生态农业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但分析发现,海南与全国相比,83%指标低于或反向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17%的指标高于或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自贸港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更加突出,农产品在海外零关税商品冲击下,价格上可能毫无竞争力等严峻挑战。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空间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农民市民化;积极应对零关税对农产品的冲击和让自贸港税收优惠政策惠及“三农”。

关键词 生态农业;自贸港;挑战;政策建议;海南

中图分类号 F 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24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Haina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ree Trade Port Construction

JI Qing1, XU Tao2, CHEN Hai-ying3 et al

(1.Th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Office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2. Management School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3. Tourism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free trade port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Hainan has ushered in a major historical opportunity. However, analyses show that 83% of the indicators in Hainan are lower than or contrary to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only 17% are higher or bett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In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inan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such as a serious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over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a mor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free port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uncompetitiv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der the impact of zero-tariff products from oversea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cope with this situation: optimizing the spatial layout and improving top-level design; vigorously developing ecological recycling agriculture; actively exploring transforming farmers to urban residents; responding to the impact of zero tariff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llowing th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the free trade port to benefi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residents, etc.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Free trade port;Challenges;Policy recommendation;Hainan

基金项目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ZC)20-0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项目(720RC577);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海南研究院咨询研究项目子课题(19-HN-ZD-03-⑤)。

作者简介 姬卿(1975—),男,贵州织金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生态经济管理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6-15

迫于生态环境压力和为了生产更多生态农产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农业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1-4]。生态农业能够协调统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近30年来国内外现代农业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国外对生态农业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1]。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成为生态农业的开端。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e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自此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荷兰等,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菲律宾等先后开启了生态农业理论的探究[3]。1981年英国农学家Kiley-Wortington[2]给生态农业下了定义,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在我国,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开启于20世纪80年代。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著名农业生态经济专家叶谦吉[5]教授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随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生态农业”的定义,认为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统一整体[6]。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探索阶段(1984—1992年)、稳定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7],现已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100多个,省级5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200多处[8]。

海南自1999年以来就坚持“生态立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多次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皆强调,海南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绿水青山”优势转变为现实的“金山银山”。在自贸港建设大背景下,海南生态农业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1 自贸港建设有力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港新形势下,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自贸港建设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毁了生态环境。

在建设自贸港的大背景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将有力促进海南生态农业发展。一是国家政策导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海南要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皆要求海南“推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全面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加快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

二是自贸港建设自身要求。《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农业农村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明确,推动海南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支持海南省整省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以及支持制定整省创建绿色发展先行区规划,以海南省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整体规划设计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是海南生态优势。海南四面濒海,有独立完整的热带海岛生态环境,属海洋性气候,降水充沛,植被生长良好,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海南山好、水好、光热条件充裕,生物、土壤、辐射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9]。这些生态优势对海南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为生态农产品的培育提供了先天条件。

2 海南生态立省以来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及面临挑战

2.1 海南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情况

纵观海南农业发展历史,生态农业被早早提上发展议程。自1999年海南省确立生态省建设以来,海南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随着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提出和国家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海南的生态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过去21年,海南遵循生态学原理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避免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恶化,增加园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海南农业经济的转变,生态农业建设有较大的提高,农业投入有所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实现了大幅增长,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对1999—2019年海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海南省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1年来仅增长9 243 hm2,年均增长率仅为0.26%,这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1999—2019年海南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从17.02亿元增加到26.7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9%,但同时,21年来海南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却在以年均11.49%的比例下降。

即便如此,海南农业生产总值却大幅增长。21年来,海南农业生产总值从279.23亿元增加到1 689.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42%。这一方面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关。化肥施用量呈大幅上涨之势,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21年来年均增长率达到3.66%。农药的施用量与化肥极其相似,也是先增后降,年均增长率达到4.49%。另一方面,也与农业机械的投入和用电量有关。1999年海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91.65万kW,2019年达到558.21万kW,年均增长5.49%。同理,1999年海南省农村用电量为14 136万kW·h,2019年达到186 840万kW·h,年均增长13.78%。

在农业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的同时,海南省农业从业人员仅以极小幅度增加,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呈下降趋势,可以说海南农业发展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99年海南省农业从业人员为198.8万,2019年为223.18万,年均增长率为0.58%。同理,1999年海南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914 t标准煤/万元,2017年为0.493 t标准煤/万元,年均降速为3.37%。

2.2 海南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比较

海南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比较见表2。在表2中,笔者整理了12项指标,将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在这12项指标中,海南有10项指标低于或者反向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为83%。具体来看,首先是人均耕地面积,海南人均耕地面积仅0.047 hm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是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海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5百分点。第三是地均化肥施用量,海南为2 669.70 kg/hm2,而全国仅为418.95 kg/hm2,海南地均化肥施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倍。第四是地均农药施用量,与化肥施用量相似,海南地均农药施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倍。第五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例,海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3%。第六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海南比全国平均水平多0.062 t标准煤。第七是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海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10百分点。第八是农村人均用电量,海南仅为332 kW·h,而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 719 kW·h,海南农村人均用电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3%。第九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海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4%。第十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海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