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张秀萍

摘要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在全面脱贫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多管齐下,整合优势资源,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点,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阿克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就业质量不高、技能培训程度低、发展空间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注重宣传引领、强化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就业、优化就业服务等措施提升转移就业成效。

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质量;就业创业;阿克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25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motion Path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in Aksu Region of Xinjiang

ZHANG Xiu-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to employment has effectively optimized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 As a “hematopoietic”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 it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overal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Aksu Region of Xinjiang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through multi-pronged efforts and integration of superior resources, focusing o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But there are problems in Aksu Region for surplus labor transferred from rural area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rnal impetus driving, low employment quality, low degree of skill training, and narrow development space.Aiming at the problems,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were propesed,such as emphasizing propaganda guidance, strengthening job training, widening the channels of employment,encouraging entrepreneurship,optimizing employment service.

Key words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Employment quality;The employment business;Aksu Region

作者简介 张秀萍(1990—),女,山东莱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收稿日期 2021-06-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提到,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水平,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同时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平台,从而实现更充分就业。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呈现出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却普遍偏低,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甚至没有一技之长,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新疆阿克苏地区积极落实就业政策,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实行一系列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现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问题,就业组织、宣传、培训工作仍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必须在总结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

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1]曾表达过对人力资源的理解。他认为,人力资源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指具有一般劳动能力的人,也就是经常说的劳动力;另一种是指劳动力素质。他强调了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人是积累资本、开发各类资源、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都阳[2]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经需要摒弃唯GDP论,必须放弃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以往用投入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劳动力显得非常有活力,它是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生产要素。正因为它的活跃和重要性,也更需要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来带动劳动生产率。蔡昉[3]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非农产业劳动力的主要供给来源。Smith[4]认为,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受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制约。劳动者想要掌握熟练的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但是培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金钱和时间。杨璟[5]研究发现,农民工资性收入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而提高。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研究分析,不难看出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前人研究充分肯定了转移就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正向作用,提出了通过转移培训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的建议。

1 阿克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根据《阿克苏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阿克苏地区总人口数为2 564 371人,其中乡村人口数为1 705 021人,占总人口数的66.5%。随着城镇化的推行,阿克苏地区乡村人口总数多年来不断下降,城镇人口不断上升,这与阿克苏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城乡融合度大力发展有关。2020年阿克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18万人(次),培训各类人员6.08万人(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588元,增长10.3%。其中,工资性收入4 981元,经营净收入6 323元,财产净收入518元,转移净收入2 766元[6]。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及基本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视普及,农村人口自身素质及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据统计,阿克苏地区2020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小学毕业升入地区境内初中升学率97.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保持在98%以上[6]。阿克苏地区教育水平日益增强,受教育程度提高。

阿克苏地区紧盯就业创业这个目标,充分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企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在拓宽就业渠道上下功夫,久久为功,融情聚力打好就业扶贫这场硬仗。阿克苏地区坚持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方式齐上阵,利用阿克苏政府网、人社部门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在网页显著位置发布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优惠政策,不间断发布用工信息和求职者信息,营造了就业创业的浓厚宣传氛围。在劳动力相对聚集的农村,阿克苏地区充分发挥在村各支力量宣传引导的作用,党员干部相互协作,通过走访群众、公示栏公示、村组大喇叭播放就业信息等方式,为农民群众分析当前形势,理清增收经济账,使广大农民主动转变观念,提高转移就业的信心。

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观念转变不彻底

近几年,随着就业惠民政策的大力推行,愿意“走出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缚。但从参与学习培训的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的意愿不强烈。一些人认为参加就业培训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把参加培训的时间用来打工挣钱,或者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娱乐休闲活动[7]。农村劳动力就业主动性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主动就业、自主创业方面表现的积极性不高,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参加招聘会、学习职业技能的意识不强。有的贫困劳动力工作上拈轻怕重、吃不了苦、信念不强,一般的工作看不上,重要的工作干不了,习惯于政府安置的护边员、护路员、护林员等不需要付出多少,又可轻松领钱的工作,就业内生动力还是不足。

2.2 就业质量不够高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用工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了有利机会。但是,从阿克苏地区目前转移就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阿克苏地区乡村从业人员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产业,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分布看,主要转向工业、建筑行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受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他们选择就业岗位的自由度有限,通常只能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职业。已经外出就业的人群也仍然面临找工作不易、收入不高的困境,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从事着技能含量低、危险系数高、工作强度大的工种。零散务工占半数以上,轮岗换岗频繁,持续性不强。

2.3 技能培训程度低

虽然政府高度重视技能培训工作,但从事培训的相关机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各项培训制度还不完善、各部门协同配合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低。再加上就业创业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培训后进行简单的考试即可结束整个培训过程,培训成效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学员所掌握的技术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要求,知识、技术、特长都欠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空间不断缩小。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用工企业对生产的技术要求、产品标准、企业运转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用人方面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文化层次的需求也会日益增高。这就导致了大量素质水平偏低的劳动力很难找到工作,而企业用人却找不到符合需求的劳动力。

2.4 劳动力职业发展空间较窄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竞争力不够高,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因此,提升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发展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阿克苏农村地区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但是现有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再加上运用普通话交流的能力不高,职业技能水平较差,导致其就业竞争力较弱,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自身发展与薪酬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未来职业规划的发展与企业的规模与发展是分不开的[8],人才工作最核心的机制是激励机制。只有激励机制设计科学,人才才会更加愿意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付诸实践,尽展其才。目前,农村劳动力受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的影响,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用人单位在员工素质提升方面发力较少,在员工薪酬待遇、工作条件、晋升机制完善方面还不到位,员工激励制度实行还不顺畅。

3 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的路径

3.1 发挥宣传引领作用,转变就业观念

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乡、村社会事务服务机构、“访惠聚”工作队作用,利用农牧民夜校、入户走访、学习小课堂等载体,深入宣传就业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享受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主动上门为贫困家庭兑现各类补贴,实现就业创业政策应享尽享,逐步引导各族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对先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宣传力度,大力选树就业脱贫致富典型和用工企业典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竞争意识,自我改变和创新发展的意识,鼓励其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村劳动力算好经济账、社保账和教育账,增强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就业的意愿,提高就业增收的信心。加大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加强与企业对接联络,整合信息资源,动态掌握用工单位岗位需求,利用“民营企业招聘月”“就业宣传周”等形式开展就业宣传服务活动,做到企业供需信息共享,搭建企业用人和劳动者就业沟通平台,畅通信息流通渠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营造浓厚的氛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