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杨露 罗明飞

摘要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的建设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深入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在来华留学生必修课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价值观念引领、工匠精神培育以及企业文化融入等形成职业教育合力,推动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格局。

关键词 新时代;课程思政;工匠精神;企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6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Taking Corporate Culture and Craftsman Spirit as an Example

YANG Lu, LUO Ming-fei

(Chengdu Agricultural College, Chengdu,Sichuan 611130)

Abstract At present, we are in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rategy layout and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compulsory course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course, fully excavate ideolog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exert the principal role of teachers,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make spirit values guide, cultivat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ce, promote to build the new pattern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Key words New era;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Craftsman spirit;Corporate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 杨露(1994—),女,四川成都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通信作者,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24;修回日期 2021-07-13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强调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指出:“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要实现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目标,关键环节在课程思政建设,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深入,众多走出国门的涉农企业对于国际化本土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和特色,应大力推行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方式,为我国培养出大批涉农高素质知华友华国际本土化人才。笔者以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为例,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剖析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突出农业院校特色,探索将农耕文化、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等融入课程建设的办法和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征

根据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出台关于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开始进行以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为重心的课程改革建设,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紧密结合,形成渗透型、一体化与全方位相互促进的教育新模式,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上海市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注重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将显性专业知识内容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和优势,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育人的主体实现一体化。当前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界定,目前比较受认可的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高德毅教授提出的“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

课程思政通过从上海市由点到面辐射向全国的探索和实践后,其特征不断得到了凝炼和聚焦。课程思政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全方位。课程思政通过动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以及全体学生在内的全员参与,使得全部课程有思政、教学管理讲思政,课堂教学显思政,形成教书和育人多层次全方位课程理念。二是融合性。课程思政纵横结合构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从教育系统横向上,课程思政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和实践措施,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融入教育体系中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育系统纵向上,课程思政在高校从上至下的日常管理中要求明确、行为规范,使得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学生活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创造性。课程思政将显性教育的功能内在化,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用传统的直接授课方式传授显性知识,不同之处在于,通过隐性渗透教育的方式将价值引领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实现不同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

2  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需求日益加大,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到2025年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高职院校是我国技术人才的主要输出阵地,加强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校企双方发展和学生价值塑造的内在需求,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该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以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为例,通过充分挖掘该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更好地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建设。

2.1 中国工匠精神缘起:文化自信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于自身历史文化发展的高度肯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和践行。文化自信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了解和学习不仅是传统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也可以融入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尤其是授课对象为来华留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汉语教学的方式结合思政元素进行渗透培养,增强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向学生讲述我国工匠精神的渊源时,可以通过结合我国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展现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风貌与自信。首先是对于工匠一词的定义,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如《周记·考工记》记载道:“粤无镈,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粤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4]这里强调了工匠实则是“工”与“匠”融合,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社会分工细化到一定程度,工匠是拥有独特技能或技艺的手工业者。其次,古代对于工匠精神的孕育到传承也有很多表述,如《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古代匠人对于材料加工过程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匠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不断钻研提升技艺技能,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行业道德标准,这也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我国工匠鼻祖墨子指出:“言必信,行必果;强力而行,不敢倦怠;意志锻炼,强化意志;和其志功,明辨志功。”[5]“天行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这些都为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提供了理论来源,同时也引领了现代社会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的价值体系。另外,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中衍生出了许多农耕器具,包括耕犁、陶器、纺车、石磨、风车、蓑衣……这些农耕器具提高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效率,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作为农耕器具的发明者历史早已无从查找,但这些世代流传下来的农耕器具,无一不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通过列举我国古代农耕器具,能够生动展现大国文化自信和大国风范,深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渊源的了解,同时也能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于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学习兴趣。

2.2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作为我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国方方面面的建设,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历史发展为前提,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6]简言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推动着生产力及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也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2020年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7]这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的讲授离不开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进入新时代,顺应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基本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总结并强调了“三个第一”,即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这里教师着重向学生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的竞争追根溯源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近2年来的中美贸易战,充分呈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上出现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要顺利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就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人才队伍,才能肩负起推动构建科技创新的新局面、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任。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解决种子问题,作为涉农高职院校,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传达给每位学生党中央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的号召,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信念支撑,以工匠精神为驱动助力,争取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