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文化符号的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

作者: 毛绮 余正勇 陈兴

基于乡土文化符号的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0

摘要 采用DEIS模式方法,通过文化挖掘、图像衍生、符号引入和景观表达四位一体的设计思路,从自然地理环境、农业形态、传统聚落特征和地域文化意象4个方面对成都乡村地域系统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建构了成都乡土文化符号体系,进而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2个层面探讨对成都乡村民宿的景观表达方法,为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乡土文化;乡村民宿;文化符号;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7-0200-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7.04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Landscape Design of Village Home-stay in Chengdu Based on the Symbols of Vernacular Culture

MAO Qi, YU Zheng-yong, CHEN Xi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Sichuan 610059)

Abstract Using the DEIS model method, through the four-in-one design idea of cultural mining, image derivation, symbol introduction and landscape expression,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in Chengdu was analyzed and combed from four aspects: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form,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cultural image. On this basis, the vernacular cultural symbol system of Chengdu was refined and constructed, and then the landscape expression methods of Chengdu village home-stay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village home-stay.

Key words Vernacular culture;Village home-stay;Cultural symbol;Landscape design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成为乡村休闲度假的重要载体。乡村民宿不同于一般的住宿设施,其本身依托原真性乡村聚落与环境,承载着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是乡土景观的重要表征空间,对乡村空间的重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于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乡村民宿发展,不仅关系到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促进,而且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乡村民宿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键在于对乡村民宿内涵与核心特征的把握,其中,地方性与乡村性表征是首要因素。这要求乡村民宿的建设和发展要立足其所在的土壤,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因此,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需要系统把握当地的乡土地域特点与文化特征,将乡土文化演绎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体现在景观中,并在演绎过程中创新方法,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促进乡村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实现繁荣振兴[1]。

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核心地域,拥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与人文特征,是我国农业文明的样板区域之一,亦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发展驱动下,民宿发展十分迅猛。2019年成都获批增列四川省第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就得益于大青城山区域以乡村民宿为代表的体验型住宿业态的支撑。然而,在乡村民宿发展迅猛的同时,同质化现象也较为普遍,大多数民宿对地域特点及文化特征的把握较为缺乏,在民宿的景观设计上缺少对乡土文化的系统性认识。

近年来,对乡村民宿与乡土文化回归构建方面的关注持续上升,研究视角逐渐向乡村民宿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发展方面拓展。研究普遍认为乡村民宿所表现出的乡土地域性、乡俗传承性、乡风休闲性、乡情人文性等属性是地方文化所赋予的,而民宿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实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回归与构建[2-3];乡村民宿发展应根植于现代性和传统性,以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筑改造与环境资源的结合展示乡村原生意象和乡土特色,以实现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并有助于游客找到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丰富情感体验[4-6];地域性的乡村民宿唤起了乡村居民对传统建筑、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彰显了当地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促进了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7]。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对国内的乡村民宿设计构建进行文化批判,借鉴国外视角,将MJT Mitchell的“图像理论”和Martin Jay的“视觉体制”引入乡村民宿阐释批评中,评判了乡村民宿简单的“内视于物”和“外视于景”倾向,强调了故事性、人文性精神空间营造的重要性,为乡村民宿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人文性的反思[8]。笔者采用DEIS模式方法,即文化挖掘、 图像衍生、符号引入和景观表达,对成都乡村民宿基于乡土文化表征的景观设计进行探析。

1 乡村民宿的文化内涵

从概念内涵看,乡村民宿是地方居民利用闲置房屋为外来游客提供观光体验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风土习俗、乡野生活的服务产品,通过整合建筑、景观、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搭建了一个可观可赏可体验的乡土性住宿空间[9];从发展本质看,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顺应市场需求创新的产品模式,这样的产品模式更加注重地方文化异质化内容的优质供给,从而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需求;从发展方式看,乡村民宿更像是基于地方异质文化本底的产业创意性实践,助推甚至引领着乡村文化创意的发展,其整体包含外在建筑形式、技艺、材料的创意结合与艺术表达,内在文化内容与主题的故事化、场景化的创意构思等。综合而言,乡村民宿是承载和表征乡村地方性,融合乡土环境、建筑、产业、工艺、习俗、物产等符号要素于一体的乡村创意空间与文化综合体。

因此,乡村民宿的景观表达应基于对地域乡土文化的梳理和理解。作为人地关系产物的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呈现,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主要包含农业形态、聚落形态、地域文化意象等重要方面。

2 成都乡土文化特征

2.1 自然地理环境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整体属于川西北高原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带,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依次为山地、平原和丘陵地貌,占比分别为32.3%、40.1%、27.6%。西部的龙门山区海拔最高点为5 364 m,中部的成都平原最低海拔仅387 m,东部龙泉山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为500~1 000 m。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盆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受地形影响,气候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16.4 ℃,年均降水量900~1 300 mm,年日照时数1 100~1 400 h。成都气候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为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此外,成都区域内水系发达、河网纵横、植被种类多样。

2.2 农业形态

成都自2 500年前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农业形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以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林竹等为优势特色。另外,作为国际美食之都、休闲之都和我国农家乐发源地,成都观光休闲农业亦具有雄厚基础和特色优势。当前,成都农业发展格局中,东部区域突出生态休闲和高效农业;西部区域突出绿色高端农业和农商文旅融合,这也是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南部区域突出科技创新和农博会展;北部区域突出农业商贸和农产品物流;中部区域突出城市生态和景观农业。

2.3 传统聚落特征

基于成都优越的山川地貌环境、人文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特点,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分布有大小不一的乡村聚落,这些聚落形态在历史上主要有庄园、村落、林盘这3种模式。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与土地制度、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聚落形态逐渐演变形成了如今的川西林盘[10]。川西林盘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的高大乔木、低矮灌木、竹林、河流、耕地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乡村院落空间。其中,竹类植物是构成林盘中的主要植物,竹类植物和成片的树林构成了成都平原独特的田园风光。川西林盘也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小的林盘只有几户、十几户,大的林盘达到上百户人家。这样典型的生活型态和建筑形式在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和演变中已经逐渐演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烙印在川西民居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川西民居[11]。

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川西,其民居特点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排水等方面,也造就了川西民居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的特点。造型轻巧秀丽,结构常采用木穿斗式构架,颜色朴素,基本为灰白色调。川西民居作为四川独有的一种建筑方式融合了川西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符号。

2.4 地域文化意象

通过对成都地区文化脉络的梳理,其地域文化体系主要包含古蜀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三国文化、儒学文化、公馆文化、古道驿道文化、客家文化、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编文化、红色文化。其中,不同文化相互交织,融合共生,共同呈现出一些主流的地域文化意象,主要体现为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诗书文化、民俗文化。

3 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

3.1 乡村民宿景观设计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景观的设计对协调建筑与环境有重要作用,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要着眼于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将乡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提炼,通过创意的设计和重构,展现独特的景观,体现地方文化之美。

3.1.1 秉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整个设计力求将地方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与现代环境美学融入乡村民宿景观设计当中。

3.1.2 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设计中有规则式的园林绿化景观,也有生动自然、返璞归真的自然式园林景观。

3.1.3 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宿的形式、材料的选取、现代设计的手法要体现出现代川西民居的住宅特点,其特点源于传统川西民居。在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中,进行不同功能的合理设计,既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又能展示出川西乡土文化特色。

3.2 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的乡土文化符号体系

乡土文化符号是由乡村生活环境中抽象概念符号所构成,这种抽象符号通过可感知的事物现象传达给人特定的信息。正如景观设计的本质也是通过构建可感知的事物现象营造人类休憩生活境遇,同时传达给人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乡土文化符号的提取是指通过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特性,将乡土空间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总和以符号的形式将其进行提炼,并用文字、图像、颜色、纹样、形状等视觉信息传达出来。通过采用近似、变形、解构、排列重组、借代、夸张等衍生手法将乡土文化符号运用在民宿的建筑物、铺装、植物配置、装饰等景观元素中。基于此,成都乡土文化符号衍生体系如表1所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