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开发与应用实践

作者: 陈德委

摘要 通过总结苍南县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经验做法,介绍了创新开发的“智能云码”合格证在开具方式由难到易、包含信息由少到多、市场认可由低到高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分析了合格证推广使用中存在用证索证氛围未形成、优质优价机制未形成、准入准出合力未形成等问题,并从明确合格证法律地位、营造合格证社会氛围、建立合格证共管格局、加强合格证追溯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合格证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经验做法;突出优势;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 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8-023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8.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type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 Certificate—Taking “Intelligent Cloud Code” in Cangnan County as an Example

CHEN De-wei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and Inspection Center,Cangn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Cangnan,Zhejiang 325800)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rying out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 certificate in Cangnan County and introduces the outstanding advantages of the innovatively developed “intelligent cloud code” certificate in terms of issuing mode from difficulty to easy, containing information from less to more, and market recognition from low to hig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motion and use of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such as the lack of the atmosphere for obtaining certificates for use, the lack of the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price, and the lack of the resultant force of admission, approval and issuance.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certificate, creating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certificate, establishing the co-management pattern of the certificate,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ceability ability of the certificate,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rtificate.

Key words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Empirical approach;Outstanding advantages;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社会与民众关注的热点。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农产品生产者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2016年7月,原农业部在浙江等6省开展主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决定在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是指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在严格执行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对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自行开具并出具的质量安全合格承诺证 [1]。合格证一端连着生产者,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上市农产品的“身份证”,是生产者的“承诺书”,是质量安全的“新名片”,可实现农产品来源可溯、信息可查 [2]。

2016年以来,苍南县按照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县、合格证试点县等工作的统一部署,不断探索创新农产品追溯体系与合格证制度建设,本着先试先行、边行边试的态度,结合基层推广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立足印刷产业优势,创新开发了风格独特、切实可行、简便易用的“证码合一”合格证新模式——“智能云码”。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合格证推广应用情况,总结经验做法和突出优势,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合格证在基层的推行提供借鉴。

1 经验做法

1.1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2016年8月,苍南县人民政府与原温州市农业局签订《食用农产品标牌标识(合格证)示范县创建战略合作协议》,约定3年期间,市、县按1∶2比例每年合计落实资金1 500万元,为全市探索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合格证推广应用模式。苍南县政府随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食用农产品标牌标识(合格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食用农产品标牌标识(合格证)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创建载体和政策扶持政策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2 创新开发用证模式

2016年,苍南县农产品生产者要同时应用2套体系:既要加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又要出具合格证,操作复杂,普及困难。2017年,苍南县统一设计了“苍南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整合追溯二维码与合格证,实现“证码合一”,但生产者在计算机、二维码打印机等硬件投入负担较重,使用意愿不强。2018年,为切实解决推广难题,通过不断实践、更新和升级,苍南县开发建成了温州市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平台和“温州农安追溯”手机App,将合格证的信息直接置入预制的彩色二维码——智能云码,借助手机App随时随地激活二维码加施应用。

1.3 全力做好推广应用

苍南县政府发布《关于全县食用农产品全面加施标牌标识(合格证)的通告》,并在全县18个乡镇的便民服务中心设立22个集信息注册、App安装、应用指导和免费领证等功能的合格证服务窗口。以公开招标方式印制500万张“智能云码”合格证,价格仅为0.04元/张(含税),统一印制后免费发放给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先后派出村级信息采集人员354人次,共采集577家规模主体信息并录入合格证管理平台。同时,苍南县农业农村局利用各种会议、新媒体、专题培训、入户检查等宣传合格证制度或现场手把手指导开具。

2 突出优势

2.1 合格证开具模式由难到易

传统合格证出具,必须配置计算机、网络设备、打印机等,日常使用中还经常碰到打印故障、换碳带、换标签纸等繁杂问题,且与使用者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在农忙时期或偏远地区使用非常不便,导致全县合格证应用率一直不高。苍南县开发的“智能云码”合格证,生产者仅需登入手机App应用,3步即可完成加施工作+选择产品—选择合格方式—扫码关联预制的二维码标签,尤其是扫码关联环节,不论当天出具多少张,仅需扫码第一张与最后一张即可将全部标签添加关联成功。该模式彻底摆脱了硬件设施要求,不受山间地头等偏远位置网络条件限制,操作简单,省时省工,易于推广。自启用“智能云码”合格证以来,全县规模主体合格证覆盖率、应用率均达100%,发放数量已达560 235张。

2.2 合格证包含信息由少到多

传统打印出具的合格证主要有产品名称和重量,生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确保合格的方式,开具日期等基本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消费者面对同类产品、粘贴相同合格证,很难了解其他更详细的区别信息,也会对现有的信息真实性产生怀疑。苍南县开发的“智能云码”合格证,将“合格证”与“溯源”进行了融合,生产者可通过手机App添加营业执照、注册商标、农事记录、检测报告、产品证书、基地照片、企业荣誉、生产视频等溯源信息。消费者通过扫描一张二维码,除了解基本信息外,还可全面了解该产品的生产过程、农药使用情况、产品检测报告等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环节,做到了“有图有真相”和有迹可循。为掌握全县农产品销售去向,苍南县在合格证管理后台还设置了扫码地图,据统计,已有近5万张合格证经消费者扫码查询,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2.3 合格证市场认可由低到高

苍南县将“智能云码”合格证与信用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苍农一品”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对进入平台的生产者全部实行5颗星等级管理制度,同等条件下诚信星级等级高的优先支持农业项目、品牌推介或评优评先,并每年评选1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单位,每家给予1万元奖励;将诚信等级低于2颗星的,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管监测对象并3年内不得申报任何农业项目。为突出分类分级、优质优价,苍南县分别印制了“苍农一品”品牌专用和普通主体专用两类“智能云码”合格证,实行同一平台、分类加施。与普通合格证相比,“苍农一品”合格证使用企业因信誉和产品质量得到政府背书,市场曝光率及认可度更高,产品还被列入苍南县工会福利采购目录和旅游伴手礼,销往全县机关单位、各大旅游景区、高速服务区等,市场范围得以辐射扩大,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购买。苍南县一家火龙果生产企业,被授权使用“苍农一品”后,产品供不应求,单价达到16/kg,与市场上的外地火龙果单价10元/kg相比,溢价率高达60%。

3 存在问题

3.1 用证索证氛围未形成

苍南县“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稀缺,农业“低、小、散”现状长期存在,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合格证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农产品是以散货形式销售,无包装、无合格证。虽然苍南县政府发布通告要求全县食用农产品全面加施合格证,但实际仅规模主体中以包装形式销售的农产品有使用,大宗农产品和散户基本不用。另一方面,消费者习惯用品相、气味来判断食用农产品的优劣,不在意农产品是否附有合格证,没有索证要求 [3]。合格证推行碰到“生产者不会用、不想用,经营者、消费者不查验、不索要”的多头难。

3.2 优质优价机制未形成

合格证的使用能否增加主体的收入是影响合格证推广使用的关键因素 [4]。合格证的出具主体是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本着“谁出具、谁负责”的原则,只要有生产者的自我承诺就可随时开具,但自我承诺又是最脆弱的安全保证,在诚信体系尚未健全下其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 [5]。一些生产者为盲目追求利益而滥用禁限用农兽药品、抗生素、保鲜剂等,造成带合格证的农产品不一定是“真合格” [6];而另一些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的主体,出产的同类农产品出具同样的合格证,在面对市场的时候,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在价格、销量等方面的优势得不到体现,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极大地影响了生产者开具合格证的积极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