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武汉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作者: 王芸 李兴需 刘倩 陈旭辉 万元香 徐翠容摘要 武汉作为我国中心城市,具有发展种业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种业发展起步较早,种业水平位于国家前列,但在现阶段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针对武汉种业的发展现状,理清制约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指明武汉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对辐射带动全市以及湖北省农业产业的大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武汉;种业;高质量发展;思路;措施
中图分类号 F 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8-026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8.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ought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eed Industry in Wuhan
WANG Yun 1,LI Xing-xu 1,LIU Qian 2 et al (1.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Hubei 430065;2.Wuh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Wuhan,Hubei 430070)
Abstract Wuhan,as a central city of China,has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seed industry.The seed industry in Wuhan started early and its level was in the forefront of China.However,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seed industry,there are still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Wuhan seed industry.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eed industry in Wuhan,we clarified the key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ed industry,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eed industry,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eed industry in Wuh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whole city and eve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Wuhan;Seed industry;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oughts;Measures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与中国人的“饭碗”能否端牢息息相关 [1]。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社会稳定的基础支撑 [2]。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种业,首次将解决好种子问题列入2021年中央八大重点任务,提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3-4]。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5]。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唯一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常住人口1 121.2万人 [6],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美誉。武汉拥有浓厚的种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储备,集聚了多方种业智力人才资源,种业发展起步较早,武汉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种业,提前谋划布局,使武汉种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国际国内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推进武汉种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1 发展现状
1.1 种业优势
1.1.1 种质资源储备丰富。
武汉市作物种质资源丰富多样,建有国家油料作物中期库、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国家种质武昌野生花生圃、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等国家级农作物资源库(圃),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共计3万余种、16万余份。其中国家油料作物中期库是我国已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着国内外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种质3.5万余份 [7];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保存有从我国20多个省份及全球10个国家收集的13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2 500余份,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种类、生态型和类型最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圃。
1.1.2 种业智力资源集聚。
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等46所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等1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众多高水平种业科技人才,其中本地涉农院士13人,外地院士工作站8个,国家级专家4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10万人,人才智力密集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为种业科技创新储备了大量人才资源。
1.1.3 种业创新成果丰硕。武汉诞生了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奠定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基础,发现了第一个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红莲型水稻,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我国第一个抗虫棉花品种、全球第一支试管藕,以及优质柑橘、优质稻、水生蔬菜、淡水鱼、优质瘦肉猪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 [8]。
2 种业现状
2.1 种业政策
自2011年国家出台一系列“种业新政”后,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2012年提出建设“大种业体系”,2013年开始打造“武汉·中国种都”,2018年1月市政府发布《“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7—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将“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科技研发中心和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的国际化种业发展战略高地。2020年6月,以生物育种为主导、以种都建设为支撑的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获批,2020年9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顺利出台,明确“十四五”期间,武汉市财政每年安排6 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发展。
2.2 种业概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汉已具备全国领先的生物育种能力,形成涵盖粮食、生猪、水产、家禽、蔬菜、林果、食用菌、生物疫苗8个优势行业研发、生产、销售的种业全产业链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口径种业产值达到450亿元,种子出口2 405 t,创汇870万美元。全市种业企业近100家,其中省级及以上企业24家,进出口持证企业12家,年销售额1 000万元以上36家。
2.3 种都建设情况
“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核心为“种”,重点建“都”。目前,种都建设已初具规模,核心区聚集了高新技术种业企业60余家、院士领衔创新团队1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家,成功引进杜邦先锋、拜耳作物、先正达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研制出红莲型水稻、华油系列油菜、鄂莲系列莲藕等高转化性育种成果83项,种都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种都推广平台效果凸显,已连续举办38届的武汉种子交易会是我国种业界历史最悠久的种子交易会,每年全国、全球有2 000余家种子企业参会参展,年成交额达10多亿元。武汉种博会已成功举办7届,每年参展企业300余家,展示新品种3 000个以上。近年来,武汉市加大对武汉种博会的提档升级,地展区新建连栋大棚,建设2万m 2馆展,真正实现了地展、馆展、网展三展合一。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种都建设形势紧迫
目前,国际种业巨头强强联合,全球种子产业已经由传统的种植业演变成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市场垄断型、经营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种业巨头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当前,国内种业整合洗牌,种业资源正从传统优势区域向一线大型城市转移。北京打造“国家级种子产业园”,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广州打造“国际种业中心”,建设种业小镇;深圳打造“种业硅谷”,商业化育种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长沙打造“中国种业硅谷”,建设以隆平高科为核心的南方现代化农作物种业交易中心;济南、合肥、三亚、张掖等城市也提出了类似规划,与“武汉·中国种都”形成同质化竞争,削弱了武汉种业发展的先发优势。武汉种业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实现国际化种业发展战略高地的目标面临激烈竞争。
3.2 现代育种装备水平较低 现阶段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分子育种技术发展迅速,使品种定向改良更加便捷,育种效率呈几何级增长,生物育种已进入分子育种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开展以全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技术。一些大型跨国种业企业研发平台集成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和智能技术,品种“按需定制”正走向现实 [9-10]。国外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 [11]。武汉种业研发虽走在全国前列,但基础理论和原始技术创新不足,尤其缺乏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和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传统育种和低端分子生物育种仍占主流,即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发展相对缓慢。
3.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
种业科技成果的“卡脖子”“肠梗阻”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武汉种业领域的发展。武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聚集了种质资源、高端育种人才和先进的设施设备,基础理论研究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面世,但受限于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等多种因素,未能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快,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变成了“研学产”,无法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种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反,种子企业种质资源匮乏,科研人员不足,育种手段落后,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这导致院校闭门深造,企业难窥内机,科技成果转化入市率低。武汉本地选育的品种与其他省份存在差距,除了油菜、棉花、莲藕具备优势外,其他作物品种基本以外省选育品种为主。
3.4 种业龙头企业创新及研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武汉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全市现有的近100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中只有3家的年经营额过亿元,这导致种业企业研发投入不够,无法通过市场和商业模式有效推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种子协会发布2020年中国种子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公告,确定了全国179家种子企业的信用等级,武汉有15家种子企业入选,但位列第104~118位,排名靠后。10家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和20家中国蔬菜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中均没有武汉企业上榜。
3.5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够完善 未来种业竞争的核心即为知识产权的竞争 [12]。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着种业高质量发展,关系民族种业的自立自强,关系着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全局。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主要保护形式是植物新品种权和专利权 [12]。目前,在我国种业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对于新品种的定义比较狭窄,原始创新品种的知识产权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原始育种投资缺乏激励政策。在武汉乃至全国种业市场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多育种人员、种子企业和经营销售人员缺乏对种业知识产权的深入了解,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种子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企业维权积极性不高、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