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作者: 杨正喜 倪楠冰摘要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聚焦产教融合对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发展的作用,介绍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储备现状,分析我国人才振兴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打造“一懂二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教融合;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8-026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8.07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YANG Zheng-xi, NI Nan-b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Based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focuses on the ro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reserve,analyz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vitaliza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in rural areas, and provided reference ideas for building a “three rural” work team that "understands and lov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乡村要振兴,“产业旺”是前提,“人才兴”是关键,培养农业农村专业化人才,增强农村基层干部专业化素养,是人才培育的使命担当,也是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开展的环节。但我国农村场域基础环境差、育才能力弱,普遍存在人才流失快、引进难、育才弱等问题,难以为农村发展的持续性提供有力支持。笔者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分析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储备现状,聚焦产教融合对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作用,为打造“一懂二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借鉴。
1 产教融合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作用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在2019年7月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战略性举措。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合作工程 [1],是经济制度、产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2]。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从不同维度全面发展,利用教育培育人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产业发展进程,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模式拥有丰富的专业资源、及时创新培养模式,且能够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可有效解决基层场域基础环境差、供需结构偏差、育才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并有效改善当代高校基层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精准输送所需专业能人。
整合平台资源,有利于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目前高校的产教融合模式多集中于农村场域,拥有丰富的专业资源,满足各类人才培养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形成共享共友机制,可有效缓解农村场域由于基础环境差难以培养专业人才的劣势。产教融合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 [3]。产教融合模式将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要求与现代农业产业有机融合,在实践教学深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源源不断地向农村场域输送短期或长期人才,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添砖加瓦”。
培养模式创新,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产教融合模式下,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创新性作用。从不同的实施主体出发,开展产业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其中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等多方配合发挥作用。各类高校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各级政府通过人才引进战略及各类岗位实践,发挥专业人才作用,致力于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规划。企业与行业同政府一道,深化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加强联系,密切合作,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从而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校自我发展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4]。产教融合能整合多方资源,推动高校科技服务专业队伍的建设。产教融合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政企农校人才输送链条,整合多方资源,加大产业创新在农业科技中的力度,在产学研方面,突出发展结构化、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更加凸显其有效性、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改善院校中“职称科研”“考核科研”等倾向严重的现象,达到共赢共享局面。
2 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储备现状
乡村一直是我国最基本的国家治理单元 [5]。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必须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人才振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类型人才上山下乡,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乡村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部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才引进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人才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产生阻力,还会使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遇到逆流。因而,农村场域应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入各领域人才,突出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推进提供保障。
而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储备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农村人口数量逐年递减。依照国家统计局年末人口情况统计,2018年,全国总人口139 538万,其中农村人口56 401万,占总人口的40.42%;2019年末全国总人口140 00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5 16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9.40%,农村人口及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人才能力不足,技术落后。从往年文献及数据分析,当前乡村人才队伍仍以种植业为主,造血能力弱,较少形成高水平专业化种养模式。第三,缺乏提升合作渠道。当前乡村人才缺少与社会的紧密联合,输血途径少,人才储备类型单一且数量少,无法满足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农村人才仍面临“引培留”难、供需结构存偏差、未形成培养合力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急需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加强联合,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改善农村人才储备现状,以人才振兴逐步推动乡村振兴前行发展。
3 我国人才振兴培养面临的问题
3.1 资源不足和意识固化:人才流失快、引进难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青壮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明显下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住房、医疗、收入、环境等多个领域,城市和乡村居民的待遇有很大不同,致使更多的乡村劳动力选择离开乡村发展,因而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现象。乡村人才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 [6]。一方面,是因为乡村与城市相比,可支配资源有限,缺乏发展空间,高素质乡村人才大多进入城市选择就业创业,一旦“走出去”很难再回来;另一方面,受社会对三农问题固有的观念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农民并不是一种职业,回乡就业创业是“大材小用”,这种观念促使个体的乡村居民“背井离乡”,从长远来看,很大程度地加剧了人才的外流,导致乡村振兴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偏低。
3.2 人才政策不健全:乡村资源和人才需求不匹配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并纷纷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到农村场域开拓新事业。但基层资源的供给很难满足基层创业者的需求,成功者很少,能够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致富更是少之又少。基层提供的现有资源对于创业者而言没有价值,创业者所向往的发展态势又难以与农村现状契合,不适宜当地的发展趋势,于人才、资源、时机都形成了浪费。
在镇村一级鲜有设置人才管理机构或管理体系。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居民对本地区专门人才机构组织并不了解甚至不知其是否存在。由于人才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人才库缺失数据,人才机构很难深入到基层的各个角落,与之相关的各项人才政策法规也都无法落到实处,不利于各地配置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复合型实用人才。
3.3 未形成合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途径与乡村发展需求不一致
目前对于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各类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乡村发展的需求不一致,导致更多的人才流失,难以应用于乡村建设中去。同时,农业院校缺乏以“农”为主的思想,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部分涉农专业的学生缺乏农村实践的经历和机会,对知识停留在条框以内,未能跳脱到田间大地去思考,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对于人才考核途径与乡村发展需求不协调,致使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研究课题、发表专著文章,而不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难以做到真正投身于乡野之中,从而无法满足人才振兴乡村的战略要求。
4 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
4.1 汇聚专业资源,提升乡村振兴专业能力
产教融合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7]。校企合作(行业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 [8]。培养高等教育人才,需要认清“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也是培养农业专业人才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衡量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标准,则在于人才培养水平。如何优化专业布局、汇聚专业资源、营造传帮带氛围,是其重要的手段:
4.1.1 优化专业布局。各高校拥有丰富的专业资源,为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需要,要对标产教融合的全过程,从多角度入手,实现以点带面、多元模块化分析,将专业布局不再拘泥于理论学术分类,可与需求相结合,明确农村场域需要怎样的技术,需要怎样的人才,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调整,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4.1.2 集聚专业资源。高等院校除拥有与“三农”发展相关的专业资源,还汇聚了经济管理、法律文秘等专业力量,但不同类别不同派系的专业往往很难挂钩联合,产教融合便可为其提供路径桥梁。产教融合应发挥其范围广、需求大的特征,将其影响力扩张到更多领域,吸引到更多专业人才,使高校师生学有所长,长有所发挥,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人才专业能力。
4.1.3
营造“传帮带”氛围。农村基层缺少乡村振兴人才,且育才能力较弱,对于人才需求难以进行有效供给。产教融合深入农村基层,高校人才进入农村场域进行交流学习,城市场域理论技术与农村场域实际经验进行碰撞,长时间的互动沟通有助于二者相互影响,逐步营造“传帮带”氛围,使人才培育从输血向造血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