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夏肖煜摘要 当前农村老人面临着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服务水平普遍偏低、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意识不足等各种问题,如何根据现有的经济环境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去解决当前的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选择并制定一个适合我国的合理的农民养老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长治久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养老困难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弘扬我国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实现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养。
关键词 农民养老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0-022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0.05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s’ Pension Model
XIA Xiao-yu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ural elderly are facing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the gradual weakening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function, the generally low level of social pension service, and the lack of development awareness of the pension security system. How to solve the current pension problem and improve life quality of the elderly in their later year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China’s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choosing and formulating a reasonable pension model for farmers in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national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ension difficulti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rural elderly, carry forward China’s traditional virtue of loving and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realize the security of the rural elderly.
Key words Farmers’ pension model;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 夏肖煜(1995—),女,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收稿日期 2022-01-05
我国农村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问题随之而来,不断地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焦点,成为农村民生问题的重点。《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7.4%提高到 2019 年的14.7%[1]。我国当代社会保障领域面临着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合适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在农村更快更合理地构建与发展,同时这也是生活在神州大地上广大农村居民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而言,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民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但这也是人们社会进步的战略需求,它不仅能提高社会发展的繁荣度,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意义更是重大的,这正是人们追求一个合理的农民养老模式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2]。
1 当前农民养老模式概述
所谓的养老,就是指对 60 岁及以上老人的赡养,对其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社会关系需求等各种行为的满足。服务则是为集体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以提供活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需求。由此可见,所谓服务实际上是能为个体带来某项利益与某种需求的无形产品,这不单单是结果,更是主体所需的无形行为过程。
1.1 家庭养老
中国最早诞生的养老方式及养老的思想便是“养儿防老”,一般情况下,传统家庭都通过抚养子女来解决养老问题。这点在当前农村中更是根深蒂固,从本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一种层层递进,由上及下又由下返上的循环回馈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用我国的俗话来说就是“养儿防老”,所需要的养老资源都是由家庭来提供的,由亲属对老年人的经济及生活直接单对单或者多对单负责。从经济供养上来说,家庭养老实际上是经济上的隔代转移,老年人通过家庭作为载体将经济转移到子女,从而实现保障老年生活的“老有所依”,进而实现保障的最终目的。“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其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家庭难以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老年护理服务,以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养老服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也面临着城市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计划生育和人口价值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家庭养老的支持分离和养育子女的困难。这是农村数百万人留在空巢后面的老人临着广泛的问题。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进,农村的新生劳动力也会减少,养老问题也会更严重。
1.2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模式是将家庭、社会与国家结合起来建立的养老行为模式。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是社会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3]。公办养老机构的支出很多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但随着近年来老龄化问题的加重,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无法消化日渐庞大的老年人群。改革开放后,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许多民办社会养老机构陆续出现,这类民办机构一般都要收取高昂的费用,需要通过家庭或老人自筹方式支持机构的生存[3],因此就出现了比较尴尬的局面:公办机构从基础设施上无法满足中国数以万计的老年人服务需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则因门槛问题导致众多的基层老龄人无法入住养老。从前者来说不能满足农村老龄人的需求,从后者来说农村老龄人不满足机构型需求,因此,这一养老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很适合当今农民养老的需求。
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无非可以总结为以下原因:第一,为了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第二,为了规避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第三,能让老人得到较好的医疗保障服务及排解孤独感。然而,现今的老年护理服务的供给远远达不到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迫近发展,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必定大幅度提高,然而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不仅社会养老机构在数量上不足,而且服务质量差,增长速度慢,发展不见成效,供给与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人口老龄化不仅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而且对于老年人本身也带来更多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与压力。比如,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本的农村“五保”老人逐步转变为新兴城市“三无”老人,此现象并不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得到改善。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农民就业方式的变化,留守或“空巢”老人的数量势必会再有所增加,就农村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总体而言,公共养老机构的制度机制不活跃、服务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同时私立养老机构数量少。
1.3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主要核心是家庭,将社区作为一个依托的结构养老模式,以提供给老年人充分的日间照料、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技术和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给老年人一种在家中就能体验高端的养老服务体验[4]。主要内容是开办类似养老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设立老人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开设专供的老人食堂;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开办老年学校等。这种养老方式特殊的地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在得到家人的亲情相伴同时,还能让社区的专业的服务机构和职业人士为老人提供专门老年式服务。它合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方式的突出优点和可结合性,把养老的集合形式设置成较切合我国农村生活实情也是最容易被老人所接受的社区模式。这也是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因地制宜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有一句不变的真理—“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在老年人眼中,养老院修建得再壮观,也比不上自己的家庭所提供的关爱与温暖。据不完全统计,95%的老年人更希望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四世同堂,安享天伦之乐,而不是孤零零地在养老机构无人关注。社区养老的方式,让老年人就近养老,少了离家的孤独之情,在亲情方面得到了满足之后还能有更多的归属感,也能在社区中交往到自己的同道中人,毕竟人到了老年,随着自身生理机能的逐渐衰弱,对于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以及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地位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稍有不注意就会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抑郁症以及导致内心不满的滋生[5]。同时,各种周围人的离世也严重影响着老年人心态,很容易就产生同理心从而陷入抑郁。在调查走访期间,很多老年人反映在养老院的都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滋润和快乐,选择养老院更多是家庭不和或者不想给家里人添加更大的负担,这样一想反而感觉像是被家庭所抛弃的人群。在这种情况下养老院等机构养老的方式就不能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社区养老反而更贴近老年人的心理。
1.4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就是指将医疗资源以及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到一起,将医院所必备的检查和技术,以及对于病后、术后的康复、护理已经在老年人的养老方面专业相融合。“医”是注重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的身体以及心理上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保证能及时给予治疗和康复,是一种关注并及时的反馈并给予帮助的服务,还有更多的类似重病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人性化的政策服务技术。而“养”则是养老一侧所侧重的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平时更多的一些行为活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就是讲医疗、生活、护理、养老等多个方面综合为一体,从身体到心理,从技术到客观层面上都尽量为老人服务,从身体健康到生活愉快等多层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养老模式。虽然养老院有基本的医疗结构,但是老年人质弱,大多患有“老年病”,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既省去了“老年病”患者多次往返医院以及家庭之中的不便,也降低了“老年病”常发性、突发性的风险,还降低了过多的“老年病”患者长期占据医疗结构位数不多的急诊床位。从经济上,可以减少养老人员的经济压力,降低部分医疗的成本,同时将减少老年人“押床”的状况,从社会治安上也是提升了医院的环境和谐度,降低医患矛盾爆发的风险。
2 我国农民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
2.1 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传统的农民养老更多的是围绕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以及集体养老进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更,城市化的发展,劳动力重心偏移至城镇,新旧思想理念冲突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价值观都在不断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以价值转移的方式,传输养老资本也因少子化以及计划生育等政策实行,越发行不通,家庭养老正在逐渐走向没落[6]。同样受制于城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推动着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相对地用于耕作的土地面积也以空前未有的速度不断递减。我国耕地面积位居世界第四,然而人均土地面积却排在世界的110位之后,人均耕地面积更是排在126位以后[7]。根据联合国规定确认的人均耕地0.053 hm2警戒线,我国已有664个县级城市步入警戒线范围,伴随着谷物播种面积减少、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使得农民的收益越来越低,靠土地养老的方式也难以承受老龄化社会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