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作者: 鲁百奇 明若愚 朱忠贵

规模化奶牛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0

摘要 我国的畜牧业正处于从保证供应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奶业振兴行动也成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规模化万头牧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牧场在管理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以河北省规模化万头牧场中元牧业作为案例,分析中元牧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探究规模化万头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规模化;奶牛牧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S8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0-022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0.051

Path Analysis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Dairy Cattle Pasture—Taking Zhongyuan Animal Husbandry as an Example

LU Bai-qi1,MING Ruo-yu2,ZHU Zhong-gui1

(1.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0100;2.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0)

Abstract China’s animal husbandry is at a critical stage from guaranteed supply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dairy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arge-scale ten-thousand-head pastures in China is uneven, and most pastures have many problems in management.This paper takes the large-scale ten-thousand-head pasture Zhongyuan animal Husbandry in Hebei Province as a cas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Zhongyuan animal husbandr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ten-thousand-head pasture.

Key words Large-scale;Dairy farm;High-quality development;Path analysis

作者简介 鲁百奇(1996—),男,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通信作者,教授,硕士,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12-06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同时也要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并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第三次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畜禽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且在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我国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十四五”规划纲要发起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其中对于奶牛养殖行业,明确指出了要求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1],也是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奶牛养殖作为一个标志着国家农业发展程度的行业,不仅可以起到改善农业结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作用,还可以带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

21世纪以来,中国奶业快速发展。与全球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以公司化为主体的大中型牧场、牧场集团发展迅速。中国规模牧场崛起的过程中, 牛群、营养、疾病防控、繁殖等水平以及奶牛单产、原奶质量都基本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准, 但是我国规模化万头牧场发展方式仍然备受质疑,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规模化万头牧场的高质量发展[3-4]。笔者以中元牧业为案例,深入分析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规模化万头牧场的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

1 规模化奶牛牧场的发展现状

1.1 全国成母牛单产10 t以上万头牧场地域分布情况

据《2020中国奶业统计资料》统计,截至2019年国内万头牧场主要位于山东省、河北省、江苏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奶源优势区域。其中河北省包括河北认养一头牛乳业、现代牧业塞北四期、中元牧业;内蒙古包括赤峰澳亚现代牧场、赤峰澳亚扎嘎斯台牧场、现代牧业和林牧场、现代牧业通辽牧场;江苏省包括江苏申牛牧业申丰奶牛场、江苏申牛牧业海丰奶牛场;山东省包括东营澳亚新户牧场、东营神州澳亚牧场、东营仙河澳亚牧场、东营澳亚现代牧场、泰安澳亚现代牧场、现代牧业商河牧场、嘉立荷山东牧场;黑龙江省包括甘南瑞信达原生态牧业、现代牧业双城牧场、克东瑞信达原生态牧业;宁夏包括贺兰中地生态牧场、中垦天宁牧业;甘肃省包括甘肃农垦天牧乳业;吉林省包括镇赉瑞信达原生态牧业;陕西省包括现代牧业宝鸡牧场。由此可见我国万头牧场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地域辽阔、饲草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 其他地区分布相对分散。

1.2 中国万头牧场奶牛存栏及原料奶生产情况

以上万头牧场中奶牛品种绝大多数为荷斯坦奶牛,荷斯坦奶牛因其花色为黑白花片状,故亦称为黑白花牛。荷斯坦奶牛是目前世界上产奶量最高、饲养数量最多的牛。其中部分牧场还包含少数娟珊牛,娟珊牛因其所产原奶乳脂率及乳蛋白含量高而被少量搭配饲养[5]。

由图1可见,截至2019年底全国成母牛单产10 t以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牧场位于山东省商河县,现代牧业商河牧场存栏规模达到22 978头,其中成母牛为13 087头,年单产达到12 t。绝大多数万头牧场规模均在1.0万~1.2万头,少数牧场存栏接近2万头。由图2可知,2019年全国成母牛年平均单产为7 800 kg,同比2018年7 400 kg增长5.4%,相比于2015年6 000 kg增长30%。由图3、4可知,2019年全国规模示范牛场生鲜乳平均乳蛋白率为3.22%,乳脂率为3.91%,菌落总数为6.06万CFU/mL,体细胞数为22.75万个/mL。全国成母牛单产10 t以上万头牧场的上述原料奶生产数据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所记录的牧场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并反映了国内顶尖万头牧场的生产情况。

2 规模化奶牛牧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该研究以中元牧业为例来研究规模化奶牛牧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中元牧业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新乐市,占地面积137.333 hm2。牧场从2015年开始建设并投入生产,以科技养殖为主对现代化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园区采用国际最先进模式建设了低屋面横向通风的恒温牛舍、纵向通风的隧道通风牛舍、翻转屋面牛舍、膜结构牛舍等,并建有并使用全球最大的100位EXCALIBOR重型转盘式挤奶机,同时也是一座世界级展示性牧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奶牛养殖型式在牧场都有展示。截至2020年底场区有19 708头奶牛,其中11 857头泌乳牛,日产鲜奶360 t。并且公司与三元、伊利、江西南昌阳光乳业有限公司、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签有长期战略协议,同时也在与君乐宝、蒙牛等乳品行业接洽,初步建立了良好的销售渠道。

2.1 牧场粪污处理成本高,环保压力大

随着中国奶业的快速发展,国内规模化万头牧场数量日益增多,规模化大型牧场的建立也导致了牧场粪污的集中大量产出,按照每头奶牛平均每天产出粪污148 kg计算(尿液15 kg、粪便33 kg、污水100 kg),一个万头规模的牧场日产粪污达1 480 t。如此之多的粪污如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对空气、水体、土壤造成污染,还会滋生细菌、病毒等,引发人畜共患病的流行[6]。中元牧业在粪污处理上采用“水冲+机械刮板+固液分离”工艺,该工艺是利用水和推粪车将牛舍所产粪污收集运输,并通过固液分离系统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一部分通过管道运输后循环利用于牛舍内冲水,剩余部分收集到氧化塘进行发酵后定期还田施用。分离后的固体一部分运至晾粪场堆肥发酵,由于晾粪场地有限剩余部分烘干处理后作为牛舍垫料循环利用。该工艺在粪污处理上存在处理不充分、效率低下、成本高等问题。以中元牧业为例,牧场配有4处固液分离房、8台烘干机设备、19 258 m2晾晒场,日处理粪污1 030 t,该工艺系统受天气影响较大导致日处理量远小于日产出粪污量。并且此模式对粪污的处理不够充分,减碳减氮还有待提高。成本方面,单沼液还田的运输费用就达到了10元/t。

2.2 牧场饲草料成本高,部分饲草料过度依赖进口

牧场所用饲料主要分为粗饲料、精饲料、添加剂三大类。用于饲草料的购买费用在牧场总支出中占比约70%。其中国产苜蓿草、燕麦草等饲草料的口感、切割质量和营养成分相比进口料存在较大差距,牧场在使用国产料后相比于使用进口料奶牛日均单产会有显著下降,因此牧场对苜蓿草和燕麦草的收购严重依赖进口。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口饲草料价格持续上涨且部分养殖场对饲草料的储备并不充足,导致牧场面临“断粮”的风险[4]。中元牧业2019年6月进口苜蓿草的到场价格为3 330元/t,2021年6月的到场价格为3 750元/t,同比增长12.61%;2019年6月豆粕的到场价格为3 190元/t,2021年6月的到场价格为3 700元/t,同比增长15.99%;2019年6月进口燕麦草的到场价格为1 930元/t,2021年6月的到场价格为2 570元/t,同比增长33.16%。由此可见牧场主要进口饲草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直接导致中元牧业的每公斤奶饲料成本由1.80元提高至2.21元,从而降低了牧场收益。

2.3 产业链价格传导具有时滞性,导致牧场效益增值低

牧场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经济效益问题,只有提高了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才能推动牧场的高质量发展。中元牧业跟伊利这种大型乳企签订了为期3年以上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但在价格的制定上是以当下的市场来定未来的价格。2020年中元牧业与伊利签署的购销合同中2—6月生鲜乳价格为3.80元/kg,7月至2021年1月生鲜乳价格为4.35元/kg。2020年5月全国生鲜乳均价为3.94元/kg,高出牧场签订合同价3.68%。牧场的成本主要来自饲草料且饲草料严重依赖进口,随着近年来饲草料成本的不断上涨,牧场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在上涨。但由于养殖企业与奶企地位不对等,在签订合同时话语权较低,在购销合作里处于弱势地位,导致乳企压制原料奶价格上涨,饲养成本上升难以向下游传导,出现了“草涨奶跌”的现象,牧场的效益难以提高[8]。

2.4 数据应用不充分,整体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低

牧场管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整体管理执行力差、数据应用管理效率低、各部门协调管理不对称等问题。中元牧业定期开展工作例会,对近期牧场管理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改进策略,由于执行力差,导致信息逐层传递时滞过长和整改措施未能有效推行,故而新开展的例会还在说老问题,这也是很多牧场管理上的通病。中元牧业对牧场生产和产品指标检测数据收集较为及时和完善,但缺乏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人才,未能发掘数据带来的价值,也不能利用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改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牧场设立了包括牛群健康部、繁育部、库管品控部、产房犊牛部等11个部门,整体的发展需要各部门协调沟通到位,但由于司职不同,信息传递不对称,时常发生因沟通不当导致的管理漏洞问题,阻碍了牧场的高质量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