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现状与建议

作者: 蒋曼曼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现状与建议0

摘要 “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业背景、结构不合理;人才身兼数职负担重、职业存在感偏低;人才缺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人才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为此,建议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制度,保证人才稳定性;优化现有人才知识结构,提升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军人物,建设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程,引导专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0-02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0.059

The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alents—On the Basis of 475 Samples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 Man-ma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Management,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level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and structure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alents; the heavy burden of talents and the low sense of professional existence; the lack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 ability of talents; and the low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alents. To this end, it is suggested to innovate the 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alent system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alents; optimize the existing talent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alents; cultivat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leaders and build a high-level and high-level talent team;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guide professional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Key words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Talent;Situation;Suggestion

基金项目 2020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团队项目(浙文旅人〔2020〕20号)。

作者简介 蒋曼曼(1987—),女,安徽亳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2]。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3]。这些政策指明了公共文化服务在“十四五”时期向乡村倾斜的发展方向。

2015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以来,浙江省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更加凸显,已于2020年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资源和核心驱动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全民文化艺术品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及乡村文化治理等领域的基层人才正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总体来看,浙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还存在人才制约瓶颈,亟待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创新人才治理体系,激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课题组使用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制作了网络问卷,于2021年1—3月通过浙江各地文旅局公共服务科在相关工作群投放问卷,工作群成员均是浙江各地下辖乡镇文化员,有效保障了调查质量。此次调查共回收了475份问卷,覆盖了浙江省11个地区。另外,除问卷法外,还对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进行了深层次的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水平的建议和措施。

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现状

1.1 人才专业背景、结构不合理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掌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理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够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事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文化项目宣传与推广、文化队伍建设与辅导、文化作品创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查显示,从专业背景看,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业构成比较复杂,41.1%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没有艺术特长,63.8%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是由其他行业转岗而来,人才专业背景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符。如表1所示,从职称结构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职称结构不合理,40.63%的从业者没有职称,26.74%的从业者是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从业者非常少,仅占5.68%。从学历结构看,33.26%的人才为大专学历,8.00%的人才为中专或高中学历,仅有54.30%的人才学历是本科及以上。人才专业背景和结构会直接影响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服务效能的发挥,也是阻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1.2 人才身兼数职负担重、职业存在感偏低

文化是社会发展、延续和振兴的基础,既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又能有效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够、乡村文化建设动力不足及文化建设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乡镇政府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如表2所示,策划组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组建群众文化团队、辅导群众文化艺术知识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主要从事的核心工作,分别占比76.00%、66.32%、54.53%,下派到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工作和从事理论调研工作也是其工作范畴,分别占比34.74%、21.89%,但也有49.89%的人才除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乡镇政府安排的其他行政工作,如担任驻村干部参与环境卫生治理、拆迁等,身兼数职负担重,导致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机构长期处于有岗无人、设施场地闲置的情况。同时,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被合并或被裁撤,乡村文化干部的社会地位下降,收入普遍低于其他部门或其他行业,职业存在感偏低。

1.3 人才缺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上网已经成为乡民满足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应该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全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媒体供给需要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生产供给两个方向发力[4]。因此,掌握相应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就成为必然要求。如表3所示,52.42%的人才缺乏新媒体运营能力;45.68%的人才缺乏多媒体制作与设计能力,对数字网络技术缺乏基本了解。可见,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不足,无法实现数字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结合,“文化+技术”价值赋能难以实现。

1.4 人才综合素养偏低

推动公共文化和乡民生活的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教育的融合发展、公共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新时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跨界意识,以一种创新的观念和开放的态度审视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调查显示,如表4,49.05%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欠缺文化政策与法规知识;48.21%的人才缺乏艺术理论知识;40.21%的人才缺乏旅游文化知识;39.37%的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理论知识;38.95% 的人才缺乏地方民俗文化知识;37.26%的人才缺乏地方非遗文化知识。此外,68.40%的人才表示对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社会化发展具有压力。可见,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和地方传统文化知识认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够,面对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趋势倍感压力,难以承担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重任。

2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培养的建议

2.1 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制度,保证人才稳定性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乡村政府需要提高认识,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间的不匹配[5]。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赋能人民美好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民审美水平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内涵[6]。乡镇政府需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对文化工作的重视,把乡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人才工作总体部署,确保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和经费,做到专岗专用。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可以探索县级文化部门招聘,乡镇(街道)使用的人才引进制度,确保行业引领作用。在人才考核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县乡双重考核等形式。在人才晋升方面,明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发展趋势,重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和晋升,职称评审制度向乡村倾斜,把乡村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条件。

2.2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知识结构、提升人才专业能力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第一,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中国特色文化发展战略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从长远看,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功能。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必然会要求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知识领域范畴。第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趋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是直接关系到文化强国建设、关系到全社会文化民生发展的大问题[7]。推进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更大范围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现代数字科技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了公共文化的服务内容,创新了公共文化的服务手段,变革了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针对“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系统发展趋势、数字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服务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现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知识结构状况,一是要针对现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进行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方面的培训。重点关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运用。二是利用各种手段,提升现有人才综合素质。可以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建立继续教育学习积分制和激励制度,每年规定完成相应学分,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素养,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