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构建“五位一体”巩固脱贫成效路径

作者: 钟剑龙

乡村振兴视域下构建“五位一体”巩固脱贫成效路径0

摘要 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帮扶镇村协同努力,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帮扶单位根据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积极承担乡村振兴任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科学构建“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机制,在脱贫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防返贫、防致贫措施落地做实,有效开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五位一体”;脱贫成果;机制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0-0250-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0.058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in one” Approach to Consolidate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Huangta Vill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 Jian-long

(Gua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and supporting towns and villages have made concerted efforts. Under the current standards, 98.99 million rural poor people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832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the hat, and 128 000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have been listed out. The arduous task of eliminating absolute poverty has been completed.Getting rid of poverty is not the end,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 pla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assistance unit has carried out.We should actively undertake the tas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cientifically build a “five in one” Rural Revitalization mechanism in combination with our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on the basi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e shoul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ti return to poverty and anti poverty measures,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Five in one”;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Mechanism

基金项目 广州市党建学会2020年度重点调研课题(XH2022LX143)。

作者简介 钟剑龙(1985—),男,广东梅州人,讲师,硕士,从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心理辅导、脱贫攻坚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06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协同努力下,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4]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庆典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5]。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广东省深入部署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战。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黄塔村以来,党委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和教育优势,助推黄塔村的思想教育和经济发展,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特色优势,科学构建“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1 深入了解帮扶村脱贫攻坚成效,精准分析脱贫户“易返贫、易致贫”原因

梅州人用“八山一水一分田”形容梅州市山多地少的困局,而黄塔村位于梅州市五华县西北位置,土地面积6.26 km2,四面环山,土地很少,村里有7个村民小组,450户,2 246人,耕地面积只有69.6 hm2,人均不足0.033 hm2。经村民申请、村委评审公示、上级党委批准,黄塔村共有60户贫困户,225名贫困人口,根据分析系统数据,走访入户,当前脱贫户主要“易返贫、易致贫”原因为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缺技术致贫和因缺劳力致贫[6](图1)。

1.1 脱贫户低龄子女占比大,面临较多的生活与教育成本,成为家庭经济重担

统计数据显示,脱贫户中原主要致贫原因为因学致贫的有19户,占比31.67%,根据调研了解,脱贫户中有低龄子女和在读子女的有41户,占比68.33%,其中在读子女有53人,非在读子女有11人,他(她)们均无劳动力,不能为家庭产生经济收益,并且需要家庭经济支持,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村民文化平均水平较低,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依然存在生育多个小孩的情况,脱贫户家庭儿童人数为3个以上的有21户,最多的生育了7个小孩。大部分脱贫户在读子女较多,家庭收入较少,支出项目更多,收支不平衡。如脱贫户巫某祥家庭11口人,7个小孩,占比63.64%,其中5个小孩读书,只有1人外出务工;李某娣家庭8口人,5个小孩读书,只有2人外出务工;此外还有巫某辉、巫某泉、巫某洲、巫某军户,均有3个小孩读书。虽然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用承担学费,但还是会产生课本费、校服费等相关费用。而且还有23名学生分别就读高中、中职和大学等,这些家庭需要额外支付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高额费用,承担的经济压力更高。分析得知,这些家庭只有1或2个劳动力务工赚钱,却需要承担多名儿童吃、穿、用、学的费用,收入少,支出高,导致家庭入不敷出,存在返贫风险。

1.2 脱贫户残疾人员较多,给家庭造成多重、沉重而又持续的精神压力和经济重担

统计数据显示,原主要致贫原是因残的脱贫户有18户,占比30%。这18户中共有23名残疾人,残疾类别主要是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肢体残疾主要因事故造成身体受伤,肢体受损,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智力残疾与精神残疾主要是先天原因,大脑发育不足或损伤,导致智力低下,不能自理,甚至存在伤人、自残等破坏行为。多重残疾个体存在多种残疾类别,对个体伤害更大,治疗难度更高,家庭负担更重。有些家庭的残疾人是成年人,但因为残疾几乎没有劳动力,有5户家庭是2个残疾人,有3户残疾人为适龄儿童。脱贫户黎某灼家中有2个残疾人,占比40%,分别是其妻子与儿子,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其妻子为精神残疾,不仅需要家庭照顾起居饮食,更需要专人看护,曾发生过伤人事故,给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其14岁的儿子智力残疾,又无专人看管。脱贫户李某平家4口人,2个残疾,占比50%,分别是其2个儿子,且是多重残疾,属于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由于家庭贫困,未在聋哑学校学习,兄弟2人不会手语,文化水平低,非常自卑,不愿与人沟通,性格孤僻,是父母长期的“心病”。大部分残疾成员没有劳动力,不仅不能给家庭产生收益,还需要家庭长期支付高昂的治疗费用、康复费用、生活费用,腾出专职人员给予照顾,为家庭产生多重支出,返贫致贫风险非常高。

1.3 脱贫户患病情况严峻,治疗费用高,康复时间长,给家庭产生长期的经济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脱贫户有11户原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有13户原第二致贫原因也是因病,还有16户中有患病成员。在这些脱贫户中,有9名贫困户中成员患有大病,手术、药物等治疗费用非常高,除去国家社保报销部分,依然需要承担高额费用。此外还有58人(包括非因病致贫脱贫户)患有长期慢性病,其中有10户脱贫户家中有2~3名患病家人,需要长期吃药,费用高昂,家庭经济压力大。44岁的贫困户张某辉经诊断患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过住院化疗等暂时情况好转,但还需要定期服药复查;60岁的贫困户刘某容经诊断患有右上肺腺癌,经过多次住院手术,切割了右上肺,但还需要每天服药抑制癌细胞。患病人员主要是老人,无劳动力,无收入来源,文化水平低,不了解医保政策,或是购买了一些不能报销的药物,或是自行购买草药等,无法享受医疗政策,增加家庭经济负担。部分患大病的青壮年经过手术治疗,疾病得到控制,但身体健康严重受损,劳动力减弱,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务农,不仅收入降低,还要支出一定的费用进行持续康复治疗,预防疾病复发。调研发现,该村属于煤矿地质,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地下水部分金属元素超标,影响村民饮用水和种养农作物的安全性,村民患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存在一定的返贫、致贫风险。

1.4 脱贫户文化水平低,技术技能低,务工质量低,外出务工动力低,收入难保障

60户脱贫户共225人,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仅11人,其中中年2人,其余9人均是在读学生或者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总体文化水平偏低。9户脱贫户原致贫原因为缺技术致贫,劳动力只有1个,无一技之长,主要从事零工普工等工作,务工收入非常低,难以维持家庭多人生活学习等开支。脱贫户学习技术的意识不高,主动性不强,导致大部分劳动力技术技能低,无法从事技术工作,只能从事零工普工,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脱贫户张某雄家中4口人,2个孩子在校读书,妻子在家务农,其在镇里打散工,一整年务工收入只有18 000元。大部分脱贫户与张某雄一样,文化水平低,只能打零工散工,务工不稳定,收入低。

黄塔村蕴含的煤矿量在五华县首屈一指,20世纪80~90年代,五华县将煤矿局设立在黄塔村,煤矿开采热火朝天,黄塔村经济发展蓬勃,外来人口超过1 000人,村民依靠煤矿赚钱,安稳度日。2005年,国家考虑到小煤矿的安全性,要求全国各地关闭小煤矿,黄塔村瞬间从“小香港”变为“贫困村”。然而有一些习惯了采挖煤矿的村民,依然沉浸在以前安逸的生活状态中,不愿走出黄塔、不愿走进城市务工,消耗以前的积蓄,成为了贫困户。这些村民本来有劳动力,但是缺乏文化、缺乏技术、缺乏信心、缺乏动力,外出务工意愿低,难以挑起家庭经济重担,甚至给家庭增加负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