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广西岩溶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 易志斌

摘要 基于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分析和实地调研情况,指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和迫切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并提出生态旅游才是广西岩溶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重视和挖掘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制定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监督和认证制度,培养和引进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 石漠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广西岩溶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1-012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1.03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cotourism: The Ro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

YI Zhi-bi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Service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still deeper problems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realized urgently in the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and put forward that ecotourism is the way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explore the value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karst area of Guangxi, formulate a special plan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trive to create an eco-tourism brand with Guangxi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products, and cultivate and introduce eco-tourism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Eco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

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四大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不合理的社会活动使得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使得大量岩石裸露在外,造成大面积的石漠化。石漠化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问题,影响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岩溶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不仅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热点,而且也引起了党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生物治理、工程治理以及农业技术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抑制了石漠化现象的发展,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当地局部环境,但石漠化问题仍是当前西南地区生态治理的一大顽疾,许多地方面临着生态保护资金不足的困难,人地关系矛盾普遍存在。鉴于此,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探讨其岩溶地区石漠化产生原因和治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并基于生态旅游视角提出广西岩溶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为广西岩溶地区下一阶段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一种岩石裸露、具有类似荒漠的土地退化过程,主要由石灰岩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严重和土地质量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生态环境退化的表现形式[1]。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2]。遏制土地石漠化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迫切的生态建设任务。按照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的15个州市91个县(广西35个、贵州44个、云南12个),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人口3 427.2万(2010年),总面积22.8 万km2。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片区实施规划范围包括河池、百色、南宁、柳州、崇左、来宾、桂林7市,共35个县(区)、416个乡镇、5 027个行政村,规划覆盖人口1 246.4 万,土地面积10.02万hm2[3]。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断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显示,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1—2016年,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9.3万hm2,减少率20.4%,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但是,因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石漠化治理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局部石漠化土地仍在拓展,面临的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截至2016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仍有153.3万hm2,占全国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5.2%;潜在石漠化土地有267.0万hm2,较2011年增加了37.6万hm2,占全国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8.2%[4]。

2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和治理面临的问题

2.1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

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均能引发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5]。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6],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5.4%,人为因素形成的占64.6%。由此可看出,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人们对土地等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耕地日趋不足,于是,开始出现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当地人们不惜毁林开垦、过度樵采,加上一些不当的工程建设,都致使有限的森林植被资源遭到破坏,许多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现有研究统计分析表明[7],在不合理人为干扰活动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不合理人为干扰活动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2.2 当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岩溶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石漠化防治力度明显加大,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石漠化治理仍是初步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各种挑战。根据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联合编制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当前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有治理难度逐步增大、资金集中度不高、单位面积及单项措施投资标准低、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等。笔者认为这些挑战只是表象问题,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栽培技术研发等措施迟早能得到解决。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和迫切需要意识到的问题。

2.2.1 石漠化治理问题破解的根本在人地关系矛盾的协调。

当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科学技术手段,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人口迁移、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沼气开发利用)、农业技术使用等。笔者在广西岩溶地区深入调研发现,石漠化治理最迫切需要解决或者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协调广西岩溶地区人地关系矛盾的问题。历史上广西岩溶地区环境较好,人口数量和生产方式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持续了好几千年。近年来发生了严重的石漠化问题,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人群的贫困。因为广西岩溶地区的人口密度大,远超岩溶地区合理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而且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占比高。有些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主要是当地居民为了获取经济收入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或破坏了地表导致的。如果当地居民的收入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当前石漠化治理的阶段性成果也很难守住。因为当地居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迟早还会趁机利用已被生态保护和修复后的土地资源。另外,如果为了石漠化治理,完全禁止当地居民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行为,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任何人或组织没有资格剥夺当地居民的生存权。

虽然石漠化治理属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所面临的问题,扶贫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但这两方面的问题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石漠化治理已不是仅能依靠科学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就算拥有再先进的治理技术,如果不能同时有效地解决当地居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治理方式也难以持续,治理效果也很难巩固。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的同时,也要改善岩溶地区的民生问题,把实现当地居民增收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目标相结合,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实现“治石与治贫”的双赢目标。

2.2.2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不能真正实现广西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如何破解岩溶地区的人地关系矛盾问题,国内不少学者提出发展旅游产业,而且目前许多地方也制定了相关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并在积极地实施。例如有学者提出:旅游产业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与保护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发展石漠化旅游作为生态重建和修复的辅助途径和方法,利用经济反哺生态进行生态扶贫,既能解决岩溶地区当地居民生计,促进当地社会改变传统农耕文化,又能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8]。但是,笔者在广西岩溶地区调研发现,当前有些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岩溶地区人地关系矛盾的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有些目前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岩溶地区出现新的石漠化问题。当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式,与盲目开发有一定的关系。

近些年,广西岩溶地区乡镇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阳朔百里新村、大新岜隆村、恭城红岩村等),利用“农业种植—农业观光旅游模式”来解决当地人地矛盾问题。虽然从目前经济收入来看,这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收入增长,但是大范围种植果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植被覆盖状况,物种单一,可能造成局部水土流失和土壤性状改变[9]。而且,大量的外地客流输入到这些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岩溶地区,交通工具的碾轧、游客的行走和踩踏、游客随意丢弃废物等旅游行为也给当地土壤性质带来消极影响,从而造成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进而影响土壤的养分供给,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