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作者: 张海天 陶海娟 汪本学

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0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解决“三农无人”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确保“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人才基础。从职业农民的多元需求出发,研究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旨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多重响应交叉分析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2-0240-0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Multiple Training Demand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Taking Q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Hai-tian, TAO Hai-juan,WANG Ben-xue

(School of Business, Quzhou University, Quzhou, Zhejiang 324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ociety and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especially young and middle-aged workers, are transferred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which leads to a serious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way-ou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o one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u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keeping their rice bowls firmly in their own hands”,providing a talent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Starting from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raining demands of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Quzhou Cit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Multiple training demands;Multiple response cross-analysis

农业是关系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角。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精英人才流失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农民不愿种田,大量农田荒芜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既是确保实现“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又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人才基础。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对衢州农业及总体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和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等。笔者从职业农民的多元需求出发,在尊重农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剖析了浙江省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最后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提高农民培训效果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指导,为系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保障。

1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研究较少。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方面:①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定义的研究。朱启臻等[1]认为农业市场的主体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相对普通农民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有更高的收入,农业于他们而言是终身的职业。他们还应该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稳定性和现代意识。薛晴等[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应当具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特征内涵。②关于培训需求的研究。部分学者考察了农民的技能需求,分析了各种变量对培训准确度的影响。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规模种植业的农民。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是农民培训有效性和培训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前提。米松华等[3]认为影响农民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培训意愿、培训层次、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和培训费用等。张水玲[4]指出职业农民培训还存在需求不足的现象,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合理设计和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③关于培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赵帮宏等[5]认为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教学培训内容和方式还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和培训模式的实施困难等问题。张姚林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存在规模小、覆盖率低、投入不足、法制保障滞后等问题[6]。周宗辉等[7]以江苏的培育实践为例,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较低、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缺乏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缺乏改善和提升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能力等问题。④关于对策的研究。吴宏耀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加大农业吸引力是关键,吸引更多中青年积极参与农业的生产发展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8]。赵爽等[9]提出应建立健全制度、提高质量效能、统筹教育资源、加大政策扶持、搭建交流平台、实施动态管理、普及信息化应用、强化延伸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高婉玲[10]和屈成等[11]提出优化农民培训系统设计、加强数字平台建设、丰富课程内容等建议,以助力新农村建设。

1.1.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农民培训理论,强调培训农民的重要性。西奥多·W·舒尔茨[12]指出农业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是人力资本,强调对农民进行投资培训。Knowles[13]认为在培养农民形成良好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农民培训教师起关键作用。二是关于农民培训的效益研究。Van Crowder等[14]认为应足够重视农业教育培训。它是农民能力培养的关键,有利于农业经济价值的创造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同时还指出农业教育可降低人口贫困,各国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农业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Istudor等[15]调查了欧洲农民参与培训的情况,提出有效的农民培训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方面,Opara[16]调查了尼日利亚当地的农民,指出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政府农业发展部门组织的培训措施,这也是农民比较愿意接受的培训活动。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实践的研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在逐渐演变,标准不断更新和提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目前,新型职业农民被认为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实践者。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存在一定差别,前者属于主动选择,后者则是在大众固有思维中的一种身份。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农民的特点,此外还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的主体;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稳定性,视从事农业为终身事业,有接班人;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1.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向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学员传授必要的认知思维、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指在一定的培训环境下,利用培训工具和信息技术进行的培训,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知识、技能和现代观念等内容,使普通农民和准备从事农民职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普通农民和想从事农民职业的农民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主体,而新型职业农民是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较高,一般职业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并不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也比较特殊。

1.2.3 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的研究对于培训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研究对培训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包括培训类型、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因素,这些因素使培训需求变得多样化。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主要是指农民在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构、培训时间、获取培训信息渠道等方面呈现多元化。

2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2.1 数据来源与调查状况

该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对浙江省衢州市新生代农民、职业农民(农创客)群体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来自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农业行业。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得原始数据,包括发展现状调研和重点对象采访,收集培训目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期望时长等农民培训需求方面的第一手数据。

2.2 问卷回收结果 此次调查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无效问卷13份(10份重要信息缺失或问卷未填完,3份农户回答态度随意、数据可信度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5%。

2.3 新型职业农民样本背景分析

样本背景分析的目的是对样本的基本背景信息进行描述,主要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基本人口学问题进行统计,摸清农民的基本背景信息,以初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样本背景分析具体见表1。

在此次调查中,男性农民占54.01%,女性农民占45.99%;在年龄分布上,52.94%的调查对象年龄为31~45岁;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文化程度占18.7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37.43%,大专文化程度占22.46%,本科文化程度占18.72%;调查对象中26.74%担任过村干部;上一年从事涉农产业的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比例高达35.83%,而50万元以上的仅占8.02%,由此可见农业产业领头人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培训。调查发现,学历程度不高的农民,从事涉农产业的年收入也较低。调查对象30岁以下的仅占比16.58%,可见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从事农业的人数较少。

2.4 新型职业农民样本特征和行为分析

样本特征和行为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了解样本的特征信息,分析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特征。此部分调查是在样本背景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为今后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从图1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年限为2年及以下的农民占比高达46%;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仅占22%。综上可知,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年限普遍较短,但也有22%的调查对象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此次调查发现,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年限较长的调查对象对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更加强烈。由图2可知,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的农民较多,占37.69%,此后他们选择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由此可见,农业相关工作已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重视,关于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从图 3可以看出,从事农产品种养殖业的人数较多,占比37%,其原因可能是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较低。从图 4可以看出,从事农业领域2年以下的占多数,说明近年来从事农业人数增多,农民培训需求也将会有潜在的增长。从图 5可以看出,农产品电子商务与销售和农村旅游业(农家乐、民宿)这两个行业从事年限都较短,原因可能是农民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真正投入该领域的还只是一小部分,所以通过培训鼓励农民更多地从事这些领域很有必要。由此可见,农业相关工作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变得愈发重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