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栗志民 刘志刚 申玉春摘要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作为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新时代背景下,聚焦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索,实现“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阐述了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传统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新时代背景下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为复合型高素质海洋类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关键词 新时代;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G 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2-024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of Production Practice of Multiplication and Culture of Marine Shellfis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LI Zhi-min,LIU Zhi-gang,SHEN Yu-chu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aquaculture specialty, production practice of multiplication and culture of marine shellfish is the best way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we focus on the reform of prod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alize “let students busy, teachers strengthen, management strict and effect rea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practice of multiplication and culture of marine shellfish,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oduction practice, stimulat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high-quality marine talents.
Key words New era;Multiplication and culture of marine shellfish;Production practice;Teaching reform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指出,通过改进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建设共享型实习基地,提升实习效果。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在国内许多海洋类高校均有开设,如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凸显了该课程在我国海洋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一般采取生产实习的方式。
贝类在海水养殖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2 065.33万t,其中,海水贝类养殖产量达1 438.97万t,约占海水养殖产量的70%。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牡蛎、扇贝、鲍、蛤类、东风螺等种类养殖产业。贝类养殖具有成本低、单产高、风险小等特点,不仅是我国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国内海洋类高校及研究所从事贝类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在贝类育种,如牡蛎、扇贝、鲍、东风螺、珍珠贝、菲律宾蛤仔等多个贝类品种开展新品种的培育获得成功并进行推广,贝类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实习作为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开展重要养殖贝类的种苗和养殖生产实习,对学生从事贝类繁育、养殖相关的科研、开发、生产等工作显得极为重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海洋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海洋类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实习进行了较多的改革探索[1-6]。然而,针对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研究还比较有限。栗志民等[7]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模式3个方面对该课程理论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郝振林等[8]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针对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曹谨玲等[9]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和产学研方面对贝类增养殖学课程进行了探讨。
2018年11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全省41所本科高校和147个重点建设学科入选。其中,广东海洋大学现有“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被列入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新时代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将“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源[10]。在此形势下,探索创新广东海洋大学新时代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一个新颖的课题[11]。笔者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新时代水产养殖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分析了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教学特点,评述了该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门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1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课程的特点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在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养殖贝类苗种培育流程,掌握重要养殖贝类的育苗技术,包括亲贝的选择、蓄养促熟、诱导产卵、授精、孵化、幼虫培育及采苗等生产操作技术,以及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技术。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能够从事与贝类相关的科研、开发、生产、推广及生产管理工作。该课程是水产养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度高,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联系紧密。为了圆满的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我国南方,多数贝类品种的繁殖盛期基本在5—7月,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该课程的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安排必须与贝类繁殖期相一致,否则课程教学难以开展。生产实习地点地理位置偏远,生活设施不完善,与生产相关的工作包括洗池、刷贝、投饵、换水等实习活动需要一定的劳动强度,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略显艰苦,导致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实习地点多紧邻海区,学生容易接触到大海,实习现场多水池、排水槽、海水和电源等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切实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是该门课程突出的要求。
2 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实习内容局限,课程管理不够严格
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因校内实习基地容纳能力有限,生产实习培养方案由集中生产实习改为集中和分散两种生产实习模式。在分散实习中,实习地点多为实习指导教师联系,包括湛江徐闻、雷州、东海岛、遂溪,甚至海南等地,显得比较分散,各个实习基地的条件差异较大,有些基地设施不够完善、生产条件非常有限,导致实习内容的安排受实习基地条件的影响较大,内容安排比较单一。根据几年来实习学生的反馈意见、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可知,由于生产实习地点相对分散,各个实习点的实习内容侧重点不同,有的实习点未能达到实习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实习内容(贝类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技术),基本以贝类苗种培育为主,而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实习涉及内容较少;有的实习点由于学生过多参与了洗池、包装和搬运工作,而对生产技术操作环节参与较少,甚至不够熟悉。此外,随着生产实习的逐年开展,学生生产实习所需要的费用,包括贝类亲本、养殖耗材、运输费用等不断上涨,而学校配备给学生的生产实习经费并未作出调整,使得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完成实习内容的难度,导致生产实习内容比较局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不仅是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多年来,水产类院校缺乏比较系统的生产实习指导教材,指导教师所指定的供学生实习参考的书目多为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理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或者针对某一贝类品种养殖的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基础理论、概念偏多,缺乏生产实习所需要的诸多相关内容,例如,实习的目的、实习材料、实习前准备、实习操作规程以及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缺乏较为系统的生产实习指导教材,学生实习过程中只能依赖指导教师的讲述,影响了生产实习教学效果。在生产实习教学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主体是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应全程参与指导并实时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实习质量和实习过程的顺利实施。然而,由于学生比较分散,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有限,以及教师除了指导实习外,校内还有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各类会议等,导致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实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此外,学生实习活动的管理还有待加强,例如,实习记录不够完善,请假制度、作息制度和劳动纪律等落实不够规范,生产、生活和交通等安全措施落实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实习期间未能做到对苗种的认真观察,出现异常情况时未能及时报告等,课程管理不够严格。
2.2 部分学生缺乏能安心、能吃苦的精神,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广东海洋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发展广东海洋水产事业的使命。海大人凝炼出了海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特色: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应用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的内涵指的是“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能安心”是指能扎根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农村基层的敬业奉献精神;“能吃苦”是指能经受艰苦环境、艰苦岗位和各种困难的磨炼,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能创业”是指能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并善于开拓的能力。然而,笔者多年参与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工作发现,部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目的认识不够明确,对生产实习的内涵领会不够精准,在生产实习的初期往往还有比较高的热情,随着生产实习的进行,新鲜感逐渐消失,随着实习任务逐渐繁重,以及因实习基地位置偏僻、远离市区给学习、工作和业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部分学生开始出现畏难情绪,以各种理由请假的学生逐渐增多,劳动强度稍大一点就逃避,对生产实习中的贝苗观察、换水、投饵、记录等开始敷衍了事,甚至躲在宿舍里不参与实习。可见,部分学生从思想上对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困难认识不足,缺乏能安心、能吃苦的精神和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