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 李昊勋 刘淑霞 郑宏刚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合理布局空间建设空间的依据,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综述了双评价的基础内涵及意义、指标体系、方法和关联定位。分析发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确立已经由单一的、不完善的、层次性较低的指标逐渐转变为综合性的、科学性的、区域性、层次性高的评价体系,并且评价方法也逐渐与GIS等科学技术相结合。对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来说,它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是基于生产、生活、生态角度对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方面进行适宜性评价。今后应该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同时要构建二者相关的、完整的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和一定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TU 9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4-001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4.0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Progress of“Double Evaluation”under China’s Land Spatial Planning
LI Hao-xun1,LIU Shu-xia2,ZHENG Hong-gang2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01;2.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01)
Abstract Assess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double evaluation for short) are the basis for rational layout of space construction and the basis for compiling land spatial plann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double evaluation,index system,methods and its positioning. It’s found that:the establishment of indicators for assess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a single,imperfect,and low-level index to a comprehensive,scientific,regional,and high-level evaluation system,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lso gradually combined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ke GIS. For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it i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assess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life,and ecology makes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urban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future,we should make the assess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pplement an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establish a complete system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 research system related to double evaluation in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 Double evaluation;Assess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Research progress
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促进国家发展的指南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更是各类土地开发和保护建设活动的主要依据。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组成的“双评价”则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1-2],同时也是绿色生态安全发展的前提,是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3]。
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是整个社会变化和经济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每种自然资源都有着不同的严格要求,如耕地资源保护的重点一是保证耕地红线的范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二是严格把控好耕地不被非农建设所占用,通过盘活存量,减少对新增耕地的占用等措施,同时通过改进占补平衡,实现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和数量的一致,以此解决保护耕地的问题[4]。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双评价”[5]。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和人口激增,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保证资源和环境不被破坏,保证耕地和粮食生产等情况持续稳定,并且使当前的资源、经济等能进一步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就要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研究[6],使之满足国土空间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1.1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基本动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在一定发展时期和国土空间内,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做出相应的人类综合承载水平的客观评价,为国土空间规划做出潜力的预测,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承载力”一词的概念最初是来自工程地质领域方面,且最早起源于希腊[7-8],之后承载力概念被引用到其他学科领域,生态学是最早将此概念应用在该领域的学科,并且早期有关承载力的研究发展也与生态学有关[9-10]。资源环境承载力就是在“承载力”的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国内外研究学者都对其有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国外对“承载力”研究更早,18世纪末,Malthus[11]首次在《人口理论》中提出资源和人口数量的关系,承载力内涵由此提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雏形也由此形成。20世纪20年代,Park等[12]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最后逐步建立起理论体系。Seidl等[13]认为一些环境因素能够影响人类物质增长,并首次将人类和“承载力”的概念联系起来,提出了“人口过剩理论”和“两个级数理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承载力”的看法和认知也相对迟缓。我国对承载力这一概念提出的最早是1992年,出自《我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14],1991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首次被北京大学提出[15],刘殿生[16]在1995年对“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论述。20世纪末期,具有综合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中国逐渐兴起,但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17],之后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更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这是因为我国资源环境复杂,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宜性地提出有关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1.2 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涉及经济、生态、社会等很多方面,包含了人类承载力、生态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是不同“承载力”的集中体现。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因素限制,因此构建相应的、科学的、符合一定区域的评价体系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内容。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国际上对承载力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方面的指标确立和方法评价,例如1996年,在英国生态学年会上,就人口、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指标对人口承载力关系进行的一定的阐述[18],Boori等[19]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下使用基于遥感和GIS的生态指标进行生态健康评估,共制定了15个指标,并在PSR框架下得出俄罗斯萨马拉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我国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特点,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不仅对资源(水、土地等)承载力等进行研究,还对人口、生态等因素以及区域因素进行分析[20],惠泱河等[21]根据人口、生产力水平、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因素建立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随后更多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越来越被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此段时期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学者还有黄薇等[22-24]。土地承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的研究重点、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典型代表,也是判断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指标[25],和水资源承载力一样是较早研究的承载力之一。最初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研究人口问题和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早在20世纪末游昌能等[26]就提出人口问题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土地资源承载力又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刘长运等[27-28]也进行了类似研究。进入21世纪后,更多的学者将关注点转移到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上,如耕地利用率与土地承载力的关系等,并且结合其他要素分析。此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结合多种影响因素来分析各种承载力的情况。2008年杜金辉等[29]根据山东省的资源环境状况,将生态环境承载力分为环境承载力、循环经济水平、资源承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4部分,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5大类因素作为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将地表水、土壤等5大类因素作为环境承载力的指标。2011年秦成等[30]分析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结构功能后,通过构建矩阵等方法确定了水土协调度、人均耕地面积等8个影响因素作为泉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2016年Cheng等[31]以水、土地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4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方差决策法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分析资源环境压力的空间分布。此外,2018年Zhang等[32]基于生态文明构建了一个从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和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承载力中获取的18个指标体,综合分析了天津的城市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叶赛等[33]在2020年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固废综合利用率、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13个指标构建湖北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