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思想在南岳寺观园林意境中的表现
作者: 高建亮 赵林峰 方明摘要 南岳寺观园林历史悠久,有着宗教性、人文性、景观性和自然性等丰厚的艺术特色,深受我国道家美学思想影响,常以道家山水格局来经营,崇尚自然和追求意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南岳寺观园林为研究对象,从选址、布局、空间和时间艺术等方面的意境营造进行研究和分析,探寻道家美学思想在其意境中的表现,描叙南岳寺观园林自然景观要素,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 道家美学思想;寺观园林;意境;南岳
中图分类号 S 7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4-010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4.02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Expression of Taoist Aesthetic Thought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Nanyue Temple Garden
GAO Jian-liang1, ZHAO Lin-feng1, FANG Ming2
(1.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2.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 Nanyue temple garden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rich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religion, humanity, landscape and nature.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a’s taoist aesthetic thought. It is often operated in the pattern of taoist landscape, advocating nature and pursuing artistic conception, originanting from nature and higher than nature.Taking Nanyue temple gard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ite selection, layout, space and time art, explores the expression of taoist aesthetic thought in artistic conception, describes the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of Nanyue temple garden,pursues the aesthetic realm of “it is just like nature artworks, although made by mankind”.
Key words Taoist aesthetic thought;Temple garden;Artistic conception;Nanyue
道家学说是我国文化意识形态的主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柱。道家美学思想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意在言外”的美学本体观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契合[1]。园林意境是指游赏者因园林客观景物触动心中情感,情由景生,境由心生,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使园林形象有了灵魂,充满了生气。道家美学思想促进了我国园林意境的诞生和成熟。
寺观园林则善于运用自然界的一切自在之物来表现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和世界观[2]。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南岳寺观园林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我国博大精深的道家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文化为南岳留下了玄都观、黄庭观、九仙观、紫竹观、南岳庙东八观等著名道教宫观及遗址,以其精髓影响南岳寺观园林的形成和发展。
1 道家美学思想与寺观园林
鲁迅曾说“中国文化根底在道教”。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核心,认为“道”创生万物,附在万物之中,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道家美学思想,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天地间自身的美由“道”派生而来,不需要用语言亦能表现,自然界是最美的,并用清净无为辩证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朴素关系。“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也是美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大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充分体现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其自然发展,不违反自然规律,不随意改造,不主动干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原因。我国古典园林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是一种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天地有大美“理”的探求[3],并不是一味机械地模仿自然本身。由此可知,应遵循自然规律,“道法自然”的思想贯穿道家思想始终,强调以“自然”“素朴”“无为”的观点对待美和艺术,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些道家美学思想表现在园林艺术创作上则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也是营造寺观园林的美学依据。大凡筑园造景,其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多见亲切雅致、诗情画意之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艺术加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因地制宜地再造地形、山水、建筑与植物,将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融揉,使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成为人们摆脱现实束缚的精神避难所[4],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共同体。
2 道家美学思想在南岳寺观园林中的意境表现
2.1 在寺观园林选址中的意境表现
道家崇尚无为,认为人应率真纯洁、顺应自然,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便是对人的自由的束缚,也就破坏了审美。庄子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追求“真”与“美”的和谐统一,“真”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美”应该真实无伪,不虚假做作,美是自然与规律的统一,自然美对人的震撼,以至于人竟然“得意忘言、得意忘象”。“隐者栖岩穴,仕者居高门”,而风景名胜恰好追求自然天成及其审美观赏,因而更多地与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于寺观园林[5]。这与《园冶》相地篇“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的论述不谋而合,且论证了统御我国寺观园林主旨的不是人为建筑物,而是自然风貌。青山绿水往往构成寺观园林的基调,山是园林的骨架,有山的地方,当然要巧于因借[6]。山野丛林中的寺观,遵循了道家“师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原则,仿佛一方净土,宁静致远,与宗教净化意识并生,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给人身清气洁的审美感受。
自然物的美只要听任其自然的天性就够了,那么技艺和艺术的美还需“以天合天”“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以客观的存在来调动人的艺术创造,以获得自然美的艺术,这就是道家的艺术美学观[7]。这种自然哲学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自然无为”的原则,充分反映了道家美学思想的审美意识,最终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8]。南岳寺观在选址上恰是基于以上原则,凭藉南岳的崇山峻岭、溪涧沟谷、怪石险峰、悬崖绝壁、山花烂漫等绝色的园林构景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顺应自然,极少人为修饰,营造出超凡脱俗的逍遥缥缈之境,“祝融殿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无不如此。再如福严寺、南台寺、湘南寺、黄庭观、玄都观、祖师殿等,这些寺观或蛰居相缪山川,或隐逸幽谷溪涧,在风月无边、庭草交翠之地创造出“琼山仙阁”的境界,形成神秘、幽静的园林意境,显现天人协和的人居环境,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化境界。
2.2 在寺观园林建筑中的意境表现
庄子“道”之美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是道家的美学理论基调,所谓“朴”者,指物的原始状态,美蕴于其中,简约质朴的则为内在之美,装饰华丽的外表是虚浮之美。老子“道”之美曰“惟希言者,合乎自然耳”,即少干预万物身上的自然,应是自然天成而朴实无华的,其思想本质是顺应自然之道,其内涵是虚静,体现的是“物之初”的本真本然,是素朴的、淡泊的、淳厚的、澄明的,使人趋于恬淡、宁静、通泰,归于虚静淡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9],这种朴素、淡然的美在南岳寺观建筑中都有体现。
南岳无峰不泉的独特地貌形成无峰不寺、无谷不观的寺观建筑景观,建筑布局多采用不完全的四合院形式,不求完整的轴线对称,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中,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寺观建筑相融洽的独特风格[10]。《周易》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相互依存,辩证地将人与自然定位成一种积极和谐的关系,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要求人类在营建活动中不能逾越自然的限度。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的法则,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谋求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南岳寺观建筑由于地形所限,不刻意挖山筑台形成四合院式布局,但常有一条明确的主轴线,这正是布局的精髓所在。有了这条主轴线,才能体现道学的宗法伦理关系,反映社会规律[7]。为使景物自然,宛自天开,曲线被认为是最适合于天地自然的自由秩序的符号,也最贴近自然万物的典型外观特征[11],这与道家追求的自然思想不谋而合。曲线元素在南岳寺观中大量应用,下凹曲线式的屋顶、形如弯月的架梁、展翅如飞的翘角、卷棚式的屋檐天花、半圆形拱式的门窗、如莲如盆的柱础等无不展现曲线的艺术魅力。
寺观建筑色彩多以道家美学中黑、灰、白为基调,余秋雨曾说,老庄在国人心里的色调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7]。这种朴实无华的“无彩”颜色,南岳祝融殿可见一斑,祝融殿建于南岳最高峰祝融峰顶,通体灰白色石墙石柱,上盖黑铁瓦,风起云涌时,殿宇共云雾一色,给人纯洁、质朴的视觉感受。
2.3 在寺观园林空间中的意境表现
园林空间的塑造是一种艺术。《道德经》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对空间的“有”和“无”“虚”和“实”辩证关系最精辟的阐述,也是营造园林空间的思想基础。园林空间无法用尺规来计算,难以言述,需要用心去感知,随着人的心境而改变,盖因空间具有“无”的特性。同时,道家“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思想影响着寺观园林空间的布局,南岳寺观园林由于地形逼仄,常采用借景、障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等造园手法,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布局方式,组织扩大空间,增加空间的连续性、流动性和延伸性,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形成自然活泼、生趣盎然的园林观赏空间[12]。寓道境于景物,“景因境成,景到随机”,产生层次丰富的美感,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意境得以体现。
祝融殿高踞祝融峰顶,构筑在奇石重垒的百多平米顶隙里,花岗岩石路层层梯接到峰顶底下,石路两旁,矮松成竹,山花烂漫,颇为洁致。出祝融殿右转登上望月台,望月台比祝融殿正殿基高2~3 m,花岗岩风化而成,整块岩面约5 m2,春览山花、夏看烟霞、秋观日出、冬赏冰雪。凭栏远眺,云浪雾涌,南岳七十二峰,峰峰入眼;御风而坐,心无旁骛,寺观延绵钟声,声声染耳。
隐于竹林之中的紫竹林道院,背靠芙蓉峰,遥望南天门,竹影摇曳映霞晖,给人幽静而轩敬之感,透过竹林,隐约可见玄都观琉璃瓦面耀眼金光,两座道观早晚钟磬齐鸣,在半山亭上空相互呼应,其音久久不绝[13],正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