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土地绿化对策研究
作者: 杨兴 申腾朝 余大坤 太廷惠 赵娟灵 曾莉 殷鹤丹 余大春
摘要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指引,针对赤水河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分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退化、生态承载力面临巨大挑战等突出问题,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提出赤水河源头区森林覆盖率明显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流域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的总目标,并设定土地绿化4个类别12项指标,列出具体建设内容、技术方案以及工程成效监测评估体系等一系列对策措施。通过流域各项任务措施的实施,恢复提升源头区植被健康水平,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保障赤水河流域 “一江清水出云南入长江”。
关键词 土地绿化;生态环境;森林;对策;赤水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S 7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4-0167-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4.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of Land Greening in Chishui River Basin (Yunnan Section)
YANG Xing1,2,SHEN Teng-chao2,YU Da-kun2 et al
(1.Forestry College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24;2.Zhenxiong County Forestry and Grassland Bureau,Zhenxiong,Yunnan 657200)
Abstract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forest,lake,grass and sand are a community of life”,aiming a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Chishui River,such as low forest coverage rate,low forest quality,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s,and great challenges to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tc.,we must adhere to source governance,comprehensive governance,systematic governance and scientific governance.The general goal of increasing forest coverage rate,improving forest quality,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making watershed ecosystem more stable,and improving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as put forward.4 categories and 12 indicators of land greening were set,an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oncrete construction content,technical scheme an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ject effectiveness were listed.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tasks and measures in the basin,the health level of vegetation in the source area will be restored and upgraded,the functions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will be enhanced,and the Chishui River Basin will be guaranteed to “A clear river flows out of Yunnan into the Yangtze River”.
Key words Land greening;Ecological environment;Forests;Countermeasure;Chishui River Basin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固土保水、防风固沙、固碳制氧、净化空气等生态系统服务方面价值巨大[1]。森林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生态功能突出。推进土地绿化行动能有效提高森林植被覆盖度,增强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中少有的、以生态保护为主、干流尚未进行开发建设、基本保持原生态的河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具有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内涵,该地区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曾经国家脱贫攻坚的乌蒙山集中连片重点地区[3]。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加之降雨集中,以及历史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森林植被破坏较为严重,使该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风险持续加大。因此,做好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保护修复,对于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笔者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指引[5],针对赤水河上游地区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土地绿化建设的总体对策和具体方案,以期促进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并为类似江河流域土地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1 流域概况
赤水河是我国长江流域唯一一条干流未建大坝并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滮水岩,经贵州省毕节市、遵义市,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干流全长436.5 km,其中云南段干流全长97.0 km,一级支流全长142.8km,二级支流全长84.9 km,主要支流有雨河、石坎河、倒流水、铜车河4条[6],流经镇雄县东北部14个乡镇及威信县东南部3个乡镇,在威信县水田镇香树村出云南境,流域面积1 942.16 km2,范围位于104°44′20″~105°20′25″E,27°25′16″~27°56′80″N[3]。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中山丘陵地带,西南高,东北低,中部和南部稍平缓,平均海拔1 400 m,气候湿润寡照多阴雨,平均年降水量1 200 mm,植被资源、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流域森林面积62 720.76 km2,森林覆盖率32.29%[7]。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与黔、川两省交界,属典型的革命老区和曾经的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地区,生态本底脆弱敏感,森林覆盖率不高,林分质量低下,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功能不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仍是赤水河流域(云南段)面临的主要问题[8]。据相关水文观测数据显示,赤水河20余年来水量减少了6.5%,多年平均径流量和最大年均径流量也呈下降趋势[9]。其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不仅制约着下游茅台酒等酱香型白酒产业的发展,还直接关系到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败,因此如何提高源头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区域植被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 流域土地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承载压力大,造林绿化管护任务重、难度大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非林地面积为97 620.52 hm2,占流域面积的50.26%。据2020年底统计,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人口密度高达525人/km2,是昭通市全市人口密度273人/km2的近2倍,是云南省全省人口密度的4倍多[3]。流域内25°以上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超过50%,人地矛盾突出,加之较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承载负荷重,流域生态保护与造林绿化管护压力非常大。造林地块除面临人为活动高频度干扰之外,部分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作业环境差,管护难度大。
2.2 生态本底脆弱,林地退化风险比较严峻
流域源头区域地貌整体上以中山峡谷为主,地处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地带,石灰岩溶面积分布较广,历史上土地耕种开发程度高,石漠化土地问题突出,生态本底脆弱。据统计,流域内石漠化倾向严重,石漠化面积约2 508 km2,占总面积的32.13%[3]。加之流域地形地貌陡峭而且地表破碎,相对落差极大,在降水量大且集中的条件下,导致雨水冲刷与地表侵蚀十分剧烈,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形成了缺水少土、立地条件恶劣的局面,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55.06%[3]。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呈现出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抵御干扰能力弱、空间转移能力强等系列特征,大部分群落处于植被演替的初始阶段,抗逆性弱,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极易对其造成破坏,导致植被退化。
2.3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影响生态建设速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涉及的镇雄、威信2县曾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为“老、少、穷、远、山”地区,“十三五”末实现脱贫,下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重。从产业发展来看,仍面临规模小、层次低、结构单一、实力不强等问题,农林特产品缺乏知名品牌,文旅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仍然是基本区情,流域保护与发展不协调矛盾仍然存在,地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这也严重制约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的建设速度。
3 流域土地绿化建设的必要性
3.1 区域生态地位突出,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乃至长江上游安全屏障构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把赤水河流域划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要求以区域生态修复与治理保护作为重点[10]。流域地处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地带,作为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水土保持对下游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赤水河云南省境内流域位于源头区,面积近1 942.16 km2,占赤水河流域的10.3%[3],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区。加强源头区的植被恢复,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是确保赤水河流域 “一江清水出云南入长江”的重要保障。此外,其植被状况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还制约着茅台酒等酱香型白酒的产量和品质。
赤水河流域在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流域内植物多样性特色分明,古老、特有植物繁多。据科考资料统计,分布有植物 257 科 883 属 1 700 余种[11]。云南段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各类鱼类58种,占赤水河全境鱼类种类总数的39.3%,拥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1种[6]。其中,洞穴生鱼类多为流域或我国特有物种,决定了云南段在赤水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3.2 区域生态基础相对薄弱,土地绿化建设任务艰巨,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提升空间和需求大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呈现出典型的云贵高原山地丘陵景观,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林地、旱作农田、坡耕地和草地等。流域森林覆盖率不及云南省整体的一半,且远低于中下游水平,还有近1倍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沿河两岸,森林覆盖率和林草植被盖度更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河岸对河流水体的缓冲带作用[12]。由于赤水河流域(云南段)降雨气候条件及近年的森林保护工作,区域基本没有荒山荒地,森林覆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功能较低的灌木林地比重大。据统计,云南段流域内灌木林地占比36.02%以上。另外,由于流域区岩溶石漠化等立地条件因素,人工造林未成林地比重相对较高,占比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