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樊庆灿 王倩倩 杨雪 胡威 郑路程

摘要  新农科背景下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进入了新时代,涉农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动物育种学课程是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对于动物种业振兴至关重要。基于动物育种学课程现状分析,提出了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卓越农林新才。

关键词  新农科;动物育种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5-0274-02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15.07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imal Breeding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FAN Qing-can, WANG Qian-qian, YANG Xue et al

(Yichun University,Yichuan, Jiangxi 336000)

Abstrac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 has get into a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e-related courses is imminent. Animal breeding course is a basic and compulsory course for animal science and other related major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animal breed industr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animal breeding cours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animal breeding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was proposed, and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and explored,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e new excellent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Key words  New-agriculture science;Animal breed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农科。在此背景下,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正式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并提出新农科建设的共识、任务、目标和责任,标志着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2]。农林教育应树立教育新标准,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3]。为适应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响应国家政策方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笔者对动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动物育种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乡村振兴计划培养合格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1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动物育种学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动物育种学利用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控制畜禽的繁殖机会,改变动物的生产性状,使动物生产更多符合人类需求的畜禽产品[4]。动物育种学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畜禽性状的测量方法、遗传参数估计和选种选配方法等,改良现有畜禽品种或培育畜禽新品种和品系,满足人们对肉、蛋和奶等动物产品的需求。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应培育懂育种、爱育种的实用技术型人才。这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动物育种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建立完善的动物育种知识体系,同时具有针对育种目标设计育种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

动物育种学课程的特点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动物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统计学。动物育种学课程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概念性知识抽象且难以理解,计算公式比较复杂,各知识点容易混淆。动物育种学课程理论来源于生产生活,对刚接触该课程的大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通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和考核方式,难以促进动物育种理论知识与育种实践的结合。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导致学生对动物育种学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对课堂学习、实验和考试敷衍了事,不利于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动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新模式,是当前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育种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路

为培养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育种人才,针对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笔者从多个层面对动物育种学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立德树人,德育为先[5]。授课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始终,根据不同章节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品种培育章节中让学生了解品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参与“打好种业翻身仗”事业。

(2)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新农科建设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动物育种学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笔者的生产实践,让学生换位思考,掌握目前动物育种的原理、理论和常见畜禽育种流程,了解育种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育种工作参与度,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3)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基于动物育种学课程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新农科建设要求,选用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其各自的优点,但也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尤其是针对不同章节,应根据章节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6]。

(4)增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围绕新的动物育种学课程体系,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大纲,针对教学与生产实践脱钩的现状,降低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重,适当考虑增设综合育种学实验环节。将综合性实验课程作为引领,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力争学生能够在实验和实践中全员参与育种设计。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贯穿整个动物育种学课程,过程考核与试卷考核有机结合。考核内容应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侧重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降低出勤、平时成绩的分数,重点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3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3.1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内容

动物育种学是一门多学科交融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科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培养新农科背景下的实用性技术人才,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动物育种学课本知识,要充分利用多学科交融等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1    增加思政教育内容。 动物育种学课程全面贯彻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方针,修改培养方案,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渗入动物育种学的每一堂课。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为学生铸造精神长城,抵御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7]。

3.1.2    多学科交融。动物育种学课程是以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学科为基础。各学科授课时间不同,学生不能将各学科知识高效整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动物育种学课程授课中,应增加动物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的内容。在学习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时,应增加动物遗传学数量性状遗传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连贯的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动性。

3.1.3    增加生产案例。动物育种的理论知识体系比较烦琐,且有些定义比较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动物育种学课程授课中增加生产案例,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定义,构建知识体系。在学习配套系杂交时,增加黄羽肉鸡配套系培育整个流程的资料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每个步骤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串联生产性状测定、遗传参数估计、选种选配等知识点,使学生深入学习配套系培育流程,并构建动物育种学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3.2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方法

基于新农科建设要求和动物育种学课程的特点,选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动物育种学各章节特点灵活组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3.2.1    讲授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讲授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局限性[8]。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讲解课程中的基本定义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学好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深入参与后续的课程学习。动物育种学课程中,生产性能测定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讲授。将讲授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灵活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2    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是对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分析各自的特点,使学生高效地掌握多个知识点[9]。动物育种学课程中,一些知识点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动物育种学课程中,“品种培育和品系培育”章节中品种和品系的概念和特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遗传参数估计”章节中,遗传力、遗传相关和重复力三大遗传参数的计算具有很大的相关性。采用比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复杂的内容和公式简单化,系统学习动物育种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

3.2.3    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将课堂内容以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思维导图法具有简单、高效和便于记忆的特点。思维导图可以将动物育种学课程中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提高学习效率[10]。动物育种学课程授课中,将每一节课授课内容按照结构层次书写在黑板上,并关联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例如,在“选种方法”章节中,可以将个体选种和群体选种的选种方法、适用对象以结构图的形式板书出来,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并记忆深刻;在学习选配的过程中可以将选种和选配的方法、使用对象画成结构图,使学生更好地区分选种、选配的概念,掌握动物选种和选配的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