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依托科研团队提升水产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探索
作者: 栗志民 申玉春摘要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依托科研团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与笔者多年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经历,以水产学科为例,探索了依托科研团队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分析科研团队的内涵与单导师制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科研团队的建立模式,并探索通过做到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建设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举措,达到改革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 水产学科;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5-0279-04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15.07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Fishery Discipline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the New Era
LI Zhi-min, SHEN Yu-chun
(Fisheries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relying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issue actively explored by graduate educators.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Conference and the work experience of guiding graduate students for many years, taking fishery discipli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relying on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under the single tutor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mod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the new era, and explores the purpose of reforming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fishery discipline through the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of team member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ble joint training base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fect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asures.
Key words Fisheries discipline;Scientific research team;Postgraduate;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2]。
自194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即初始探索期(1949—1977年)、恢复发展期(1978—1988年)、稳步发展期(1989—1998年)、快速发展期(1999—2009年)、内涵发展期(2010年至今)[3]。1999年,随着本科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也极速扩大,我国迅速跨入研究生教育的大国行列。202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10.7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日益增多,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苏俊宏等[4]以光电类研究生为对象,分析了传统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项目牵引、科研赋能、课程改革,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教学科研相长,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永红等[5]从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入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培养过程、培养环境、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以及导师队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此外,一些学者还针对海洋工程[6]、园艺[7]、食品工程[8]、物流工程[9]、材料科学与工程[10]、细胞生物学[11]等专业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然而,水产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鲜有报道。该研究依据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结合多年来指导研究生工作的体会,针对新时代背景下,依托科研团队提升水产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进行探索。
1 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
王怡然等[12]针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高校科研团队是为科技创新而组建的,科研是团队的主要任务,团队是科研的组织保证。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组成的团队,该团队以创新为目的,围绕共同愿景,由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若干技能互补的科技研发人员组成,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础。科研团队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组织主要依托高校教研室、研究所或工程中心等。高校科研团队的类型可按战略目标、科研活动的纵向流程和研究所涉及的学科等进行分类。目前,高校科研团队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分类居多,通常可分为单学科科研团队和跨学科科研团队。单学科科研团队的研究项目仅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团队成员来自同一学科;跨学科科研团队主要由研究项目的性质决定,由于课题涉及的内容复杂,单一学科难以解决,往往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下设9个科研团队,分别为鱼类种子工程与养殖、甲壳动物遗传育种及增养殖、贝类遗传育种及增养殖、藻类资源开发与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生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控、珍珠培育与加工、水产生物技术、南海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各个科研团队成员基本来自同一学科,属单学科科研团队。
2 单导师制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产学科是研究水产生产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其研究领域包括水产养殖学、水产生物遗传与育种学、水产生物医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渔业资源等。我国海洋类高校和部分农业类高校均设有水产学科,并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新时代,水产学科越来越受到行业人士的关注,在发展水产业和培养水产类高级专门人才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该学科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和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单导师制下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2.1 生师比不合理制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生师比是反映学生与教师比例的指标,其高低可代表着导师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198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走上正轨,在读博士研究生935人,指导教师603人,生师比1.55 ∶1,在读硕士研究生47 014人,指导教师20 036人,生师比2.34 ∶1。1998—2004年,生师比保持在2.82 ∶1~5.72 ∶1。2005年生师比达到新高,为6.64 ∶1,之后都维持在6 ∶1以上[13]。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增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失调,学生对导师是“一对一”,而导师对学生却是“一对几”或 “一对十几”,甚至一个导师的学生相当于一个教学班。此外,研究生导师还要担任本科、研究生教学,以及科研工作,有的导师还担任行政职务。传统的单导师负责制使导师投入的研究生指导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不得不托给课题组其他教师“代导”[14],甚至博士生带硕士生。导师对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导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材施教,制定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才能克服学生思维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然而,生师比不合理导致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很难对研究生实现个性化培养,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制约。
2.2 传统单导师制度制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袁本涛等[15]2006—2008年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清华大学的委托,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学科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细,学科之间的渗透日益突出,学科交叉性特征要求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虽然传统的单导师往往在各自学科领域内有较好的特长,但其学术视野、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等受到特定学科领域的限制,而无法满足当代研究生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必须具备的宽广知识面的需求。单导师个人知识积累的广度是有限的,不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单导师的知识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单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是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又一重要因素。当下,单导师制下招收研究生主要是为了完成导师的课题或项目,研究生变成了科研课题或项目的执行者,导师每月支付给研究生一定的劳务费。由导师直接为研究生拟定研究题目、实验方案,提供参考文献,甚至论文写作的相当部分内容也由导师直接完成。单导师制下这种师生关系导致研究生过度依赖导师,甚至出现没有导师的安排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的现象。学生在读研期间借助导师提供的科研任务,学到了导师的思维模式、科研方法,往往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的发展,甚至变得平庸,丧失对科研的兴趣。
2.3 传统单导师制度制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20年9月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方案总结了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一是完善了我国学位制度,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通道,实现了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二是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可见,发展专业学位是我国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而建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国家反复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但在一些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仍然不足,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现象依然存在,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高校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体,培养主体相对单一,单导师制下,高校研究生导师多偏重理论研究,社会生产实践经验相对较少,行业产业锻炼实践不足,主持的行业产业课题较少,项目研发的经历缺乏,在研究生指导上,没有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指导,削弱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一些高校与行业产业之间也进行了人才的交流与共享,但行业产业的参与度不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仍停留在象征性的合作协议上,没有形成科学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合作制度体系,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并重的“双导师制”并没有完全形成,导致以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外导师参与不足,培养积极性不高。因此,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以校内单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