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建模研究

作者: 田艳 贺鹏宇 杜晓岩

地方农林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建模研究0

摘要 本硕统筹培养是山西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依据时代、农林高等教育以及学校学科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探索了山西农业大学在新农科背景下的本硕统筹培养模式,探讨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架构。

关键词 新农科;本硕统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6-027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6.06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Quality Modeling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Taking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Integrated Class i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IAN Yan,HE Peng-yu,DU Xiao-ya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Shanxi 030801)

Abstract The overall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and mast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t is a reform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n the university. To explore the overall train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and master degree i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o explore the quality structure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is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overall planning;Top-notch innovation;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一懂两爱”能脚踏实地服务新农村的“三农”人才工作队伍成为高等农业教育的神圣使命。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高等农林院校发挥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职能。2018年10月,教育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高等农业院校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指明了发展方向。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美丽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大展身手[1],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和新阶段,进一步给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山西农业大学既是地方院校,也是涉农类行业院校,如何培养好卓越农林人才就成为必须攻克的难题,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 改变固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硕统筹培养模式

2014 年 9 月,我国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项目[2],旨在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升高等农林教育为农村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是推进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实行本硕统筹培养,是山西农业大学根据自身条件,适应时代和社会对农林人才的培养需求,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农学、动科、植保、动医4个专业实行本硕统筹班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了实现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矛盾,同时优化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高起点、高效率、高标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进程。

拔尖创新农林人才一般实行的是无缝对接乃至一贯式的培养机制[3],本硕统筹班作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也采用了一贯式的培养机制。自2015年开始,山西农业大学以动物科学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实践陆续招收了3个班级的本硕统筹班,全面进行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本硕统筹”即“4年本科+2年硕士研究生”的衔接方式,重点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来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生态文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崇尚科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领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2 立足地方农业高校现状,积极探索本硕统筹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办法

2.1 结合地方现状,明确培养模式

涉农高校是农业相关科技的产出地,由于高等教育中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相对独立也相对封闭 ,造成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衔接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 ,清华大学最先提出本硕统筹培养的模式,希望实现本硕培养的有效衔接。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是农林领域内的精英教育,培养的农业精英人才不仅以知识创新为己任,更担负着农业领域的科研与智力支撑、人类的健康与福祉和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4]。山西农业大学从2015年开始引入本硕统筹培养模式,对于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硕统筹班的同学因材施教,培养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了解专业和学科发展方向,能继续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卓越英才。在管理体系方面,实行动态流动管理体系,每学年初对不及格同学进行淘汰,再从其他班选拔优秀同学补入,本科三年级结束后进行综合考评,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教学方式方面,本硕统筹班实行小班教学,配备相应的教师和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双语教学,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试验条件和导师选择方面,发挥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发挥牧站育人功效,使牧站和动物医院成为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重要平台,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实验课过程中,教师对研究生采取手把手教学,并且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和用具,使每个同学都可以熟悉掌握。在本科与研究生衔接阶段,实施双向选择制,充分尊重双方意愿,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

2.2 明确培养目标,多角度、多维度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硕统筹是培养既知农懂农,具备基本农业知识,又有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要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适应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为此,他们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业务素质、全面的文化背景、坚强的身心素质、广阔的国际视野等素质条件。山西农业大学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具体细化了农科类本硕统筹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每个本硕统筹班都配有相应的辅导员、班主任,并且确定优秀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为专业指导教师及学业导师,尽快让同学们进入科研状态。院领导每学期都会举行座谈会,定期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及时解决同学们的后顾之忧。动科1704班还与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进行党团共建活动,用党建带动团建,用团建活跃党建气氛,共同开展了如校史馆参观学习、文件研读、政策解读、全国优秀教师讲科研、精密仪器培训等有意义的活动,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

2.3 严格执行分流机制,保证培养计划顺利运行

本硕统筹班采取本科与硕士衔接的培养模式,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本硕统筹培养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实行单独组班,动态管理。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达不到学校的教学要求须转入所录取专业的普通班学习。该专业普通班及其他相近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本科阶段第一学年末也可按照学校本科生转专业的规定,提出申请并通过考核后转入本硕统筹班学习。在本科阶段第六学期末,学校对班内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合格者可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学习,不合格者,转入相应本科专业普通班学习。

与此同时,动物科技学院结合专业与进修要求,在本科向研究生过渡时期,根据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绩点3以上)、科研表现、学术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外语能力(英语四级通过)实施动态调整。目前已有的3个本硕统筹班已经实施了动态管理办法。动创1501录取30人,19人不足条件,11人保留,流转入14人,共25人升至研究生阶段(四级通过、无挂科、绩点排名前40%)。动科1704录取26人,大一结束,流转5人,1人自愿退出,4人因有挂科退出,同时从普通班选拔5名同学录入。动创1901班录取29人,大一结束,流转5人,均因有挂科科目退出。动态管理的严格实行保证了本硕统筹班的学生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畜牧兽医类接班人提供了保障,既让学生们有压力,有助于保持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又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优化现有学生结构。同时,分流过程客观、公正,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参与,按照可量化、可操作、可控制的原则进行,截至目前,无学生对分流过程提出异议。

3 打破旧的制度束缚,探索人才素质新模式

高层次人才不单指高学位,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看培养的人才能否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担当起较高的社会责任[5]。目前,我国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文化熏陶和积淀,尚无法适应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构建[6]。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上进行大幅调整,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7],其次要改变原有的专精教育,注重农业学科为核心领域之外的其他类学科的学习[8]。

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由能力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3部分构成(图1)。

3.1 能力标准体系

能力标准体系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尤其是作为涉农高校来讲,要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文化、有用的新农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也为“三农”的新农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突破单一学科局限,通过多学科、多思维、多视角融合的通识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提供解决复杂问题和科学创新的途径[9]。现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既要让这些孩子具备核心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主要能力和关键能力。拔尖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具有扎实学习的能力、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举一反三的变通能力,精中选优的生源使得本硕统筹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大学后,如何引导这些青年学生继续以往的优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理论技能并同时具备延伸和延展的能力是率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有严格的自我管理意识,既要有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在未来竞争中能胜出的关键能力。最后,还要有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中实现成长和进步,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适应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