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区现代化探索与实践

作者: 其其格 鲍娜仁高娃

摘要 牧区现代化是实现牧区全面振兴的总目标之一。牧区传统畜牧业需要转变其粗放式生产方式,以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牧区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应积极探索牧区振兴新路径和新模式,以“五个振兴”为总抓手,大力推进牧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地方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注重引进现代科技和技术型人才,提升牧区内生发展能力和严格遵循因地制宜是实现牧区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 牧区;五个振兴;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F 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7-020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7.05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Area

Qiqige Baonarengaowa2

(1.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2.School of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Chifeng University,Chifeng,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is one of the total objectives of revitalizing pastoral areas. Traditional animal husbandry in pastoral areas needs to change its extensive production modes to achieve the ecological priority, gree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is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asture area. It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path and model for revitalizing pastoral areas and take the “five revitalizations” as the overall approach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pastoral areas and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talents, enhance the intrinsic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pastoral areas, and strictly follow local conditions. These ar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effective ways of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pastoral areas.

Key words Pastoral area;Five revitalizations;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扎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关于牧区发展方面的相关内容,指出:支持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草原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进程。为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九大把乡村振兴作为发展“三农”问题的指向标,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解决农牧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技术、优化组织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加快地区现代化建设[2]。从现状看,在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双重压力下,草原牧区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必须进行深刻改革和转变发展模式,而牧区现代化发展应遵循以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1 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试点运行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33个牧业旗县,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68%,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92%,是畜牧业主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陆地生态安全屏障区域。对于内蒙古广大牧区而言,国家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实际就是指牧区的现代化。为了有力推进牧区现代化,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具体行动方案和目标。自2019年起先后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等4个牧业旗全面推行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试点运行,目前已经初步摸索出“芒来模式”“七村模式”“强化产业体系,创新机制体制”“联户经营”“农牧互补”等模式或做法[3]。2020年12月1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牧区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提出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整体推进、创新突破;坚持政府主导、牧民主体的总体要求,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开展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是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牧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转变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的重要抓手[4]。经过几年的试运行,4个试点牧业旗积极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不同发展类型牧区现代化试点示范嘎查村,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部分模式或做法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

1.1 新巴尔虎右旗试点做法与经验

该旗初步确定了19个试点嘎查村。其中,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的“芒来合作社”是以“共享草场”新模式为突破口,以“破解围栏”为前提,以草场和牲畜折股入社为基础的全新股份合作模式。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典型草甸草原地区的芒来嘎查试图打破原有承包到户的生产模式,恢复了连片的大草场,在牧民自愿的基础上,整合全嘎查草场2.6万hm 吸纳牧民88户267人,整合牲畜5 800头(匹、只)(牛360头、马40匹、羊5 400只)。2020年,合作社接仔畜4 690头只,出栏4 466头只,实现盈利376万元。按照入股比例,29户社员中领取分红最多的超过40万元[5]。

“芒来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与牧民共建共享资源红利,通过集约生产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的同时,“破解围栏,共享草场”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四季轮牧的传统游牧文化。“芒来模式”是呼伦贝尔市草原畜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生态化发展的试金石,同时也是探索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典型案例。随着该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畜牧业全新股份制合作的“芒来模式”将会成为更加成熟的样板模式。

1.2 阿巴嘎旗试点做法与经验

该旗初步确定了15个试点嘎查。探索牧区生产现代化是阿巴嘎旗实现牧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做法。阿巴嘎旗以保护相对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和提升牧业生产效益为出发点,努力提高畜牧业养殖投入产出比和补齐现代畜牧业发展短板。该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北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本上没有生产过冬干牧草的基础和条件。为了解决过冬牧草短缺问题,该旗全面推进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和体制现代化。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采取“牧民托养 合作社经营”的模式发展新型畜牧业。具体做法为,合作社与当地牧户签订合同,每年冬季到次年5月,牧民把自家的牛送到合作社托管养殖,合作社按照饲草料的市场行情和牛的体型,每月收取8~14元/头不等的饲养费用,为牧民节省了补饲成本[6]。此外,该旗重点打造以草畜平衡、划区轮牧为主要特点的适度规模草原生态家庭牧场和以“冷季舍饲、暖季放牧”为主要特点的合作社草原生态牧场。

1.3 乌拉特中旗试点做法与经验

乌拉特中旗依托“南农北牧、南草北饲、北繁南育、北肥南施”当地资源优势,以嘎查新型股份制合作社为主体,引进推广现代技术模式和经营理念,探索建立了5个各具特色、不同发展类型的牧区现代化试点示范嘎查,推行“联户经营”模式和“集体合作经营”模式,取得明显成效[7]。该旗实施的“企业+基地+牧户”模式、“经纪人+合作社”经营合作模式和“企业+党支部+牧户”模式是以实现经营主体“共建共营”、经营收益“共营共享”、经营目标“共营多赢”为出发点,通过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逐步将粗放式放牧转变为集约式、规模化养殖,提高牧民、嘎查集体经济收入。

1.4 阿鲁科尔沁旗试点做法与经验

阿鲁科尔沁旗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146个农牧交错带旗县之一。全旗按照生产方式可划分为北部典型草原移动放牧区、中部丘陵草原舍饲半舍饲养殖区,南部集中集约化养殖区、农区的小规模大群体养殖区域等几个不同的地域。

该旗地处北温带气候,拥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和丰富的饲草料基地资源,具备发展生态特色农牧业和绿色农牧业的资源优势。种养结合和农牧互补是阿鲁科尔沁旗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亮点之一。被中国畜牧业协会授予“中国草都”称号的阿鲁科尔沁旗拥有优质喷灌紫花苜蓿草地5万hm 是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全国最高的苜蓿草生产地区。此外,该旗已经建成6.7万hm2玉米生产基地和4万hm2青贮饲料生产基地。丰富的牧草产量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牧草短缺问题,而且大幅提升了种草户的出售牧草收入。

阿鲁科尔沁旗是全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传统移动放牧的地区。该旗移动放牧区域地处北部巴彦温都尔苏木,涉及23个嘎查3 585户牧民9 110口人,总面积达33万hm 占全旗天然草原面积的1/3[8]。这里山地、草甸和沙地等草原类型并存,天然牧草品种多、质量优,是家畜自然采食的最佳草场。阿鲁科尔沁移动放牧系统,保留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整个系统集生态、生产和文旅为一体,内涵丰富,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典型牧区。该旗移动放牧系统于2014年6月12日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5 小结

从上述4个牧业旗试点运营情况来看,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通过资源整合、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和牧户间的联合与合作,有效推动了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组织化、现代化畜牧业发展。与农区相比,牧区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及产业形态等方面有着较大区别。因此,牧区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必然会有所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规划引领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并分步骤、分地域、分类型逐步实施。

2 牧区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境

2.1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

畜牧业产业化是传统草地畜牧业向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升级和进化的最有效途径。由于缺少长远规划和市场竞争意识,目前内蒙古传统畜牧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还较为粗犷,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缓慢,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链条,产业化程度低,经营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牧区基础建设的日益完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但在抵御市场风险、畜产品精细加工、提升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广大牧区却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被称为我国“奶罐肉库”的内蒙古草原牧区生产的无污染绿色畜产品,虽然在品质和产量上有着较大优势,但品牌化建设和销售渠道的拓展方面明显不足,牧民基本未能分享品牌效益和高附加值利润,长期扮演着初级廉价原材料供应者的角色。另外,产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低下,尤其在畜产品深加工方面,未能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低附加值产品不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很多畜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粗放生产和初加工阶段,造成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双低现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