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调研分析
作者: 陶耘 成谢锋
摘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数年,取得一定成果。研究汇总各级政府机构统计报告,查阅政府和行业企业数据网站,采集大量数据,综合统计分析,从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进程、农业电商、农业新经济新业态、农产品外贸、农业服务机制、农民生活水平8个方面总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大数据;农业电商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7-0208-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7.05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TAO Yun CHENG Xie-feng2
(1.Chizhou University, Chizhou, Anhui 247000;2.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had been promoted for several years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We summarized the statistical reports of various government agencies, consulted the data websites of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in various industries, collected a large amount of data, summarized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ivided it into eight direc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dustry,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gital information process, rural e-commerce, new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new business forms, foreign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cultural service mechanism and farmers’ living standards. We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the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further deepening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Big data i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e-commerce
近年国家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笔者研究汇总各级政府机构统计报告,查阅政府和行业企业数据网站,采集大量数据,综合统计分析,从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进程、农业电商、农业新经济新业态、农产品外贸、农业服务机制、农民生活水平8个方面总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1 农业生产产业改革成效
1.1 农业整体增长
1.1.1 粮食产能飞越增长。2020年我国以66 949.20万t的粮食总产量实现多级跨越,人均粮食占有量近500 kg,已多年居世界第一。2020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16 748.7万hm 粮食播种面积为11 676.8万hm 比2011年分别增长712.7万和378.8万hm 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1-2] 。
1.1.2
农业作物多样化供应充足。2020年全国棉花、油料、糖的产量分别增长至591.0万、3 585.4万、12 014.0万t,主要经济作物的产能显著增加。由图1可知,2020年肉类、禽蛋类、牛奶类产量分别为7 748.38万、3 467.76万、3 440.14万t,超世界平均水平[1-2]。由图2可知,全国水产品产量达6 549.02万t,其中海水产品3 314.38万t,淡水产品3 234.64万t,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有效改善[1-2]。
1.2 农业结构优化
1.2.1 生产结构优化。由图3、4可知,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7 782.17亿元,10年增长率为74.8%。林业总产值达5 961.58亿元,增长率为92.8%;畜牧业增长至40 266.67亿元,增长率为59.8%;渔业增长到12 775.86亿元,增长率为74.1%。农业复合型立体式协调生产结构初步形成[1-2]。此外还可以看出,林业的占比长期偏少,生态价值应进一步发掘。
由图5可知,2019年农业产业的贡献率仅为 3.9%,2020年上升较快,为9.5%[2-5],说明农业改革成效显现,但相对二、三产业经济价值需进一步提升。
1.2.2 生产区域优化。各省通过大数据统筹决策指导科学布局生产,形成专业化、智慧化优势主产区。例如,全国已经形成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产业带和畜牧业主产省(区)和生猪主产省(区)[5-7]。
1.2.3 农产品品种及品质结构升级。通过大数据新科技支撑,实现了各类蔬菜周年供应,且品质迅速提升,2018年三品一标产品认定已达12.2万个[5-7]。农业品牌和质量的竞争力持续提高[5-7]。
截至2021年9月,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6%,自主选育品种占95%;畜禽、水产自给种源分别为75%、85%,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源得到保障。
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先后开展了4次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见图6。由图6可知,2020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总体为97.8%,说明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力度加大。
1.3 农业现代化提升
1.3.1 机械化耕种推广。由图7、8可知,2020年末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 555.0亿W,同比增长2.7%;多种农机拥有量大幅增加。全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持续增长,2020年已达71.25%,其中机耕率已达85.49%,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转变[1-3] 。
1.3.2 农田设施化改善。2020年底,全国耕地面积的40%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总共达0.53亿hm2。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一般公共预算787.82亿元,同时地方财政多渠道规划88.00亿元,支持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533.33万hm2[5-8] 。2020年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中棚面达到336万hm2[5-8]。
1.3.3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由图9可知,从2015年开始农用化肥使用总量出现下降趋势,2020年使用量5 251万t,比2014年减少了745万t,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农药、农用柴油和农用塑料薄膜也逐年下降。
1.4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近年农村土地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土地流转是其重要形式。截至2020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10 411万hm2实现了有效流转,年增长率为1%,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数达22 040.98万户,生产托管规模经营显出成效[5]。
从2014年起,国家进行了4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试点改革,确定中央试点546个,加省级试点,试点单位已覆盖全国80%以上县。借助数据系统,近年改革步伐加快,截至2019年368 582个村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5]。目前,全国已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村组3级)近90万个,核实账面资产7.7万亿,改革初显成效[5]。
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1 水电设施建设
由图10可知,截至2019年,农村水库达98 112座,有效灌溉达6 867.9万hm 灌区有效灌溉达3 350.1万hm 节水灌溉达3 705.9万hm2[1-3];乡村办水电站建设达到45 445个,农村用电量达到9 482.87亿kW·h,比2011年增长32.8%[1-3],农村生产水电保加固。
2.2 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深入推进,2020年农村公路里程438.23万km,年增加18.19万km,占比全国公路总里程84.3%,其中县、乡、村公路新增里程分别为8.11万、4.04万和6.04万km。通达深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做到硬化路乡村全覆盖[5-7]。
2.3 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
2020年全国邮政行业设置营业网点34.9万处,设在农村11.1万处。各种快递营业服务网点总计22.4万处,设在农村7.1万处。2020年全国农村邮政投递路线数量达10.1万条,长度(单程)过410.4万km;农村投递率为每周5次(城区每日平均投递2次)[9-11]。
3 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速
3.1 农业数字化进程提速
2020年,农业农村数化指数达36.0%,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疫情激发各产业链5G网络、物联网基础建设,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应用于农业产业,农业数据化、智能智慧化进程加快,促使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管理高效化,农业农村各种服务便捷化[12]。
信息化关键技术、产品、设备,在养殖、种植等方面系统利用;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加速。如金农工程(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网站数据服务、几部门联合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业大数据(布瑞克公司)、遥感大数据(佳格卫星),省地政府主导推出的数字中心,如山东、安徽、贵州、天津、江苏等都建设立了大数据中心,面向不同用户,提供包括生产、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水平,支持农业智能化升级[9-12]。
3.2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国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超13万行政村完成光纤铺设,在农村建设4G基站3.7万个,全国行政村98%以上通光纤、通4G[10]。数字乡村战略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移动网络的普及,手机逐渐成为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新工具。据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到2020年已达3.09亿人,同比增长39.2%;农村网络普及率为55.9%[1 13]。
3.3 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取得成效
至2020年高素质农民数量达 1 700 万人。在全国建设了5 000个农业示范基地,40万个示范主体,构建“专家-农技员-示范基地、主体-农户”链式推广服务,点对面示范辐射带动,落实技术进村入户[9-10]。
3.4 农业生产信息化不断深入
数字农业项目建设2017启动。“天眼”农业高分卫星2018年发射成功。种植、养殖业开始推广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通过机载北斗定位系统,实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农机作业效率和农机平台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累计农机作业监测面积超1.5亿hm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