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吸收能力的农民合作社渐进式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 戈锦文 魏晓卓 马英辉

基于组织吸收能力的农民合作社渐进式创新机制研究0

摘要 在乡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获取和成功利用新技术、新知识,推动持续创新进而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是农民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从吸收能力的过程视角,结合农民合作社的制度特征和组织结构,探究吸收能力的前因及其对合作社渐进式创新的影响机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101家农民合作社的问卷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多样性、培训机制、内部信任显著正向影响潜在吸收能力,知识多样性和学习导向对实现吸收能力有显著影响,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均能促进合作社的渐进式创新,且实现吸收能力的影响更为强烈。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增强合作社知识获取、消化、转换与利用能力的措施建议,促进合作社资源结构优化和创新活动开展。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吸收能力;渐进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F 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7-0232-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7.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Increment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

GE Jin-wen1, WEI Xiao-zhuo MA Ying-hui1

(1.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Jiangsu 212003;2.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 21201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how to acquire and successfully utilize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knowledge, and promot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agricultural value-added and efficiency gains, is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From the process perspectiv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combined with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nteced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on the incremental innovation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An empirical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of 101 farmers’ cooperatives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knowledge diversity, training mechanism, and internal trust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 the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diversity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aliz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s well as both the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he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can promote the incremental innovation of cooperatives, while the effect of achieving absorptive capacity is stronger.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digestion,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capabilities of cooperatives, so a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cooperative resource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

Key words Farmers’ cooperatives;Absorptive capacity;Incremental innovation

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民合作社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截至2021年,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超226万家,组织和服务农户“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从生长周期来看,农民合作社仍处于成长阶段,伴随着控制机制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此外,面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农产品消费转型升级导致传统增收方式难以为继,借助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经营管理创新迫在眉睫。创新是促进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现有研究大多围绕企业创新展开研究,而农民合作社与企业组织在成员构成、管理模式、制度特征上存在差异,企业创新理论与经验并不适用于指导合作社的创新实践。从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属性和资源条件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厘清其创新的影响因素尤为必要。

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创新可划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其中,渐进式创新指对现有产品或服务、流程、技术、组织结构上进行持续改进和调整的一种创新方式[1]。与企业相比,农民合作社成员大多为农民,自有资源紧缺,研发能力不足,因此,吸收并利用外部资源的动态能力成为合作社持续创新的关键[2]。知识获取和消化是吸收能力的前端部分,也是合作社突破资源瓶颈,获得互补性知识并进行知识融合的前提,知识整合和利用作为吸收能力的后端,能够将外部知识应用于创新活动并转化为商业化输出,进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加销服务升级、组织管理创新[3]。因此,有必要从吸收能力的动态过程视角对合作社渐进式创新展开实证研究。

为探索提高吸收能力促进组织渐进式创新的关键策略,学者们在不同情景下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先验知识,包括认知结构、知识基础、相似技能等能够强化个体的知识吸收能力[4],且个体知识的广度、宽度越大,越容易获取外部新知识。还有学者从外部知识搜索的角度探讨搜索方向、搜索策略和获取模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5]。技术知识培训、使用现代通讯技术、技术推广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的新知识可获得性[6],进而丰富知识基础,帮助组织理解和评估外部新技术、新知识的关联性及效用,进行知识整合寻找提升创新效率的解决方案。组织和个体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体学习的能力、强度和学习方式,组织学习氛围和学习导向[7],以及不同层次学习之间的互补性均对吸收能力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此外,一些学者实证检验了企业拥有的网络结构特征、内外部网络关系强度与质量、网络能力等对企业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8-9]。

已有研究多从知识基础、组织学习、教育培训、网络关系等单一角度来验证吸收能力前因的作用,涉猎的对象多为企业和个体,针对合作社吸收能力的前因及其对渐进式创新影响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笔者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吸收能力理论,结合前期实地访谈结果,聚焦农民合作社的制度特征和吸收知识的方式途径,利用在江苏不同地区农民合作社的问卷数据,从组织层面系统研究吸收能力的前因及其对农民合作社渐进式创新的作用机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组织吸收能力在农民合作社渐进式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源于自身创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对外部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合作社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关键渠道,学习导向展现了合作社对学习活动的投入和重视,能够促进原始知识库的形成,多样性的知识基础是识别、消化和整合资源的前提,而内部信任为组织内部间高效沟通和知识共享利用奠定了基础。通过潜在吸收能力为合作社带来大量的新知识,进而与原有知识有机融合,不断积累、迭代,并应用到合作社的生产流程、产品、服务与组织制度的创新中,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该研究基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阶段和制度特征,提出理论模型见图1。

1.1 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及其影响

1.1.1 知识多样性与组织吸收能力。吸收能力的本质是组织基于先验知识,识别和整合外部知识实现创新利用的动态过程[8]。农民合作社成员过往的教育背景、打工经历和务农经验为合作社带来了多样化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了组织的知识基础,也成为组织发现新机会和新理念的源泉。资源基础观强调,内部资源对组织成长的关键作用。合作社拥有多样化知识背景的社员,能够带来互补性资源,有助于降低知识获取的搜寻成本,纠正认知偏差,降低新知识、新技术整合利用的壁垒,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转换和利用。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a:知识多样性对潜在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1b:知识多样性对实现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1.1.2

培训机制与组织吸收能力。培训机制是合作社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提升社员文化素质所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包括理论知识普及和实践观摩学习等模式。可以说,培训是合作社成员获取农业技术和提高认知的主要渠道之一[10]。有效的培训方式和内容能够激发组织成员搜寻和采用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强化成员的现代化理念与技术思维[11]。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和管理者所受的培训是影响农民合作组织转换和应用技术的重要因素。前期调研发现,受过培训的社员更愿意相信新的知识和技术所带来的增产效果而主动寻求和学习外部知识。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a:培训机制对潜在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b:培训机制对实现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1.1.3

内部信任与组织吸收能力。农民合作社是服务和联合农户对接市场的农村合作组织,其内部信任程度对农民合作社、社员和理事长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影响。合作社所处的农村社会具有明显的“圈子主义”特质,特别是在“信任差序格局”影响下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几乎作用于组织内沟通交流、资源获取、信息共享等各个方面[12],这一情况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合作社内部可能出现警惕、怀疑和关系冷漠等状况,阻碍组织知识吸收和扩散等一系列过程。只有形成基于信任的情感关系纽带,才能为合作社内部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建立起知识在合作社内部消化、转移和应用创新的良性循环,提升组织的吸收能力。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a:内部信任对潜在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3b:内部信任对实现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1.1.4

学习导向与组织吸收能力。学习导向被认为是组织在学习方面的价值观,也是促进组织学习的基础。在合作社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与机遇,只有加强组织学习,主动适应和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合作社知识吸收的过程,既包括争取和俘获外部资源,也包括组织内部对资源的消化、转换以及组织学习和创新过程。过程中新知识的扩散和整合,能够显著激发社员的自我超越及共同愿景,进而在个体学习基础上促使合作社成为学习实践的“微系统”,形成组织的学习导向。Zgrzywa-Ziemak[13]认为,较高的学习导向能够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成员愿意积极地接受外部新的信息和技术,进而利用获得的资源产出更多新产品。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