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渊源及实现路径略论

作者: 王姝琪 谢安国 王晓霞

摘要 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溯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厘清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思路,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根基,脱贫攻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表明,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保障,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根本、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关键、组织振兴是核心,机制构建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历史溯源;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7-023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7.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NG Shu-qi1,XIE An-guo2,WANG Xiao-xia2,3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Shaanxi 710000;2. School of Marxism,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0;3.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Shaanxi, Ankang, Shaanxi 725000)

Abstract The perfect conclusion of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has laid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era.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clarifying the main ide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will help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The Marxist anti-poverty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how that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sou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core,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agic weapon for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Historical traceability;Realization path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拧成一根绳,历经5年不懈奋斗,到2020年,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在中国土地上基本被完全消灭。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更高的历史起点。溯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渊源、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不仅有助于推进乡村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于新时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溯源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的理论正源。马克思对贫困产生的根源、消除贫困的路径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致贫的根源,消除贫困的办法就是从根源出发,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1]。从根本上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追求的是所有人民的共治共建共享,共治共建是途径,共享是最终目标,从本源上消除贫困。从治理贫困的途径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深化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坚持以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发展。加强党的领导,一方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凝聚各界力量,采用更为精准的策略;另一方面不断培育农民的内生动力,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在文化上进行传播,在技术上进行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发展。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溯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贫困治理思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根基。从先秦开始,就有很多思想家开始对贫困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自身而言,皇位的交替需要“顺应天命”,天子自身就需要“修德”,上以克制私欲,下以体恤百姓,如果天子“失德”就会受到来自天的惩处。人民作为统治的基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需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在思想上要对百姓实施教化,遵从“礼”,具有一定的规矩意识;在民生上,要发展经济,注重民生。百姓生活富裕就安乡重家,生活贫困就会危乡轻家;在贫困治理方面,“以政裕民”发展经济,救济穷弱,引入社会力量,思想教化,使人民安土重迁、礼仪有序,形成了一套中国传统反贫困理论[2]。乡村振兴就是从思想理念上传承了“民本”思想,重视民生建设,在实现路径上传承“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1.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溯源

针对我国“粗放式”扶贫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脱贫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随后,我国扶贫工作迈入高速、高质量发展阶段。关于脱贫攻坚的责任落实、目标导向、资金管理、易地搬迁、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下狠劲,咬硬骨头。同时,创新组织形式以支持政策落实,创立“五级书记”负责制,创新精准机制,由村到户,为每个贫困人口量身定制脱贫方案。一方面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投入脱贫工作,确保政策、资金、人力的投入,另一方面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结合“扶智扶志”策略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构建大扶贫格局[3]。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确定了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要求。随着脱贫工作的开展,2019年以来,中央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将目光转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正式出台,设立5年过渡期,着重从政策设计、机制创新、组织完善等方面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4]。

2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分析

2.1 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坚强组织保证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产业兴旺是生活富裕的根本路径,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为多产业协同发展构筑良好环境,治理有效为产业兴旺提供保障[5]。党的领导为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指引发展方向,构建法理空间。在组织方面,不管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是乡村振兴所要求的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人民素质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以及组织体系的完备等,涉及乡村全面升级的问题,需要国家设置领导机构,制定政策法规以及有关规划。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地方各级乡村振兴机构的设立,完善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机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基了组织基础。在法律方面,《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从根本上明确了党坚持依法振兴的原则,为保障农业优先发展地位、完善“三农”法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法理支撑,为我国农业实现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夯实了各级政府和党委的责任。

2.2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发展经济是摆脱贫困最根本的道路,乡村产业的发展可以最直接的作用于农民收入的提升,帮助农民拓宽收入渠道、稳定增收,实现美好生活[6]。乡村现代化的实现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础,要对脱贫攻坚战所建设起来的以保障生活为目的的初级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的多产联合发展。规模化生产对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数字化等新技术落地具有重大影响,其实现的前提在于土地制度的创新。产业振兴路径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引入工业思维,不断推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合作化生产,创办新型合作社,实现土地的灵活使用和保障农民的收入[7]。新型农业农村合作社是集生产、加工、销售、推介、分红、发展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新型经济组织。在农民端,以提供必要生产物资等途径吸引农民入社,为农民提供完整的生产指导服务,在促进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提升的基础上以新的入股方式对“靠天吃饭”的农民予以保障,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涉农企业行业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其他产业的用工难题,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在企业端,合作社以高品质农产品吸引采购商;促进企业与政府协同搭建示范区,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产推介活动,树立标杆,积极走联合发展路线,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产品研发、标准生产、产业加工、货品储运、成品销售、打造品牌、售后服务一条龙,充分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企业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利用企业对市场的敏感特性掌握市场动态,畅通农民生产、销售信息;以企业为桥梁,构建资源、农民、市场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

2.3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舒尔茨指出,物质资源投入与人才资源投入的不匹配是阻碍传统农业破局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靠的不只是物质资源的不断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能将物质资源合理配置、产生最大效益的人力资源投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8]。针对目前我国乡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加剧、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要将人才振兴的重点聚焦在长期培养与短期引进相结合、产业振兴需要与人才振兴培育相结合上。①“培”要加强。建立志智双扶长效机制,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培训范围,深挖乡村初、高中毕业生潜力,培养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培训机制体制和方式,开展个性化、灵活的实用培训,积极推广以工代培,消除农民担心浪费生产时间而排斥培训的心理,既提升了农民生产技能,又给予农民生活保障,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将“扶志扶智”成效纳入实绩考核,促地方政府将培训落到实处。②“引”要创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蓄水池”的作用,过去条框束缚使农业专业科研人员难以投身于一线,通过改革高校的人才评价政策导向,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将科研做在“大地上”,鼓励科研人员创业,投身农业一线,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农民职业化,推进智慧农业发展。③“留”是重点。人才振兴需要“培得好、引得来、留得住”。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备,政策的倾斜,使新“乡贤”群体落叶归根[9]。要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5G”网络的下乡使“知识下乡”成为可能,各界精英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与乡村干部进行交流对接,指导农村发展规划和农业生产经营。要创造条件,广开思路,为乡村多留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