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农耕文化视角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内涵特征探析

作者: 阚国坤 柴义江

摘要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对思政“金课”内涵特征能否精准解读,直接关系到育人智慧的提升。现实要求思政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拔节孕穗期”“主渠道”“责任田”等中华农耕文化观,以增强对其内涵特征认知,并进一步拓展到高质量育人实践的现实追求与路径上,有效地推进实现中国梦时代新人的培养步伐。

关键词 中华农耕文化;内涵特征;思政金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7-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7.07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olde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KAN Guo-kun,CHAI Yi-jiang

(Marxism College,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Jiangsu 211168)

Abstract Whether the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can accurately 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lde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wisdom.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stud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view of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in depth, such as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Jointing-booting stage” “main channel” “responsibility field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gnition of its conno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urther expand to the practical pursuit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ining pace of new generation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Key words Chinese farming culture;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Golde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er

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金课”建设“双万计划”以来,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推动下,全方位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由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其中,高职院校紧抓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的独特场域组成部分的思政“金课”质量提升,促进思政教师在一定理论视角与高度对其内涵特征予以准确阐述,并结合实践予以融通。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既是精耕细作重要经验的总结,也是将种植作物经验擢升到耕读传家育人经验归纳。事实上,具有坚实农村基层实践及深谙中华农耕文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各类学校同师生座谈、主持会议及回信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善用中华农耕文化观指导思政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在探析思政“金课”内涵与特征时,需要从领悟与创新的崭新角度精准把握,以期进一步实现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思政“金课”赋能增值的现实追求。

1 中华农耕文化蕴含了思政“金课”实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智慧

回顾历史,数千年来,我国是一个由勤劳勇敢农民而创设出的中华农耕文化底蕴丰厚的农业社会。自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划时代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商业文明转化过程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使得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近10年来由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一些原因,使得中华农耕文化的根基逐渐松软,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在2018年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来加强。这既是党对农民这一勤劳群体重视政策的体现,期望全社会都能传承中华农耕文化智慧,更显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达到的现代化农业转型及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农业传统诸多优势的愿望。期望培固中华农耕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育人的根本,期望将中华农耕文化扎根于中国广袤土壤,期望中华农耕文化既表现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也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更溶解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内核里。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七年陕北插队的亲身经历,他在诸多著作中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2]事实上,这些论述既表明他曾在“拔节孕穗期”青年时期因中华农耕文化锻炼了坚强的意志,丰富思想深处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理想信念,以及对党与农民群众紧密联系的认识等。中华农耕文化中耕读传家的育人智慧,既蕴含着对自然客观规律性的尊重的生态文明价值,也体现了各民族日常农耕实践孕育的朴素生活观、文化观,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凝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历史渊源与现实根基重要来源。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前所未有重视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措施,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促使高职院校通过思政课程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来提高育人质量。现实来看,尽管人们熟知“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金课”内涵标准,是能够适应打造思政“金课”要求。但鼓励思政教师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蕴含的智慧育人这个角度,来精准理解思政“金课”内涵特征,则是突破主客观认识因素限制,领会其中华农耕文化的育人精髓,有利于开创培育时代新人思政“金课”教学实践的新局面。

2 “立德树人”应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金课”建设本质追求

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内涵特征的理解是值得探讨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进一步认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他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特别提醒教师“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3]。这里总书记是用中华农耕文化观来指导的。首先,总书记是用农耕文化观提出“立德树人”育人思想,为高职思政课内涵与特征理解作了精准定位。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中“十年树木”指的是树木生长需要10年生长周期才能够培育成材。这是总书记插队时参加过植树活动,非常了解树木成材的过程。而“百年树人”是说育人周期之长,需要教师花费功夫之大。因此,从逻辑关系看,“立德”是树人基础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是关键。高职“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以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为培育目标,通过以文化育人和以德育人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意识形态的觉悟、道德修养的品质、文化素质的素养,“立德”是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道德,“树人”则是思政“金课”建设原创性、时代性要求,为高职思政“金课”建设推进提供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培养新时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要将爱国之德融入其中,作为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改变和发展人。是要求树爱国之人,体现了民族精神。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列出,与总书记用“立德树人”定位思政“金课”育人方针一致,为思政“金课”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也为思政教师提供了努力方向和追求的意境。

其次,“立德树人”揭示了思政教育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给予说明。总书记遵循农耕文化中先民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将“立德树人”作为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新论断、新主张,提出“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发展精髓内核和中心环节,是高职培育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还应该将“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课程建设和教育管理各环节中,整体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进一步要求“教师要时刻铭记教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4]这样使得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崇高道德基础的时代新人。这些谆谆告诫的话语是思政“金课”教师将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学生心灵里,对未完成搭建知识体系、尚未成型价值观塑造、尚未成熟情感心理大学生给予极大关心与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5]。

3 “拔节孕穗期”应是高职思政“金课”教师撒播于学生心田“真善美”关键期

首先,高职院校思政“金课”教师职责是需要明确的,正如总书记所言“一名好老师,需要像一名农民,埋首于三尺讲台,苦苦耕耘”[6]等。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撒播到学生心中。”[7]“要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8]这里总书记把教师喻为农夫,进行思政教育是撒播“真善美的种子”。确实,思政课教师角色实际上是勤奋深耕细作的“农夫”,教师需要时时刻刻明确自己作为“农夫”角色责任,还要直接进行施肥、灌溉,讲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政治信仰,把“红色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形成融入血液、浸入心扉的红色基因。采取的是将实践教学安排到红色基地等场所实地进行,大力宣讲党的故事等,做到守土尽责精心育苗,将远大理想厚植于生活,让伟大事业在青年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他说“这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9]

其次,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10]这里用“培土”“浇水”“施肥”“打药”等农耕文化语言,要求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及时关照,帮助大学生扶正拔节方向、充实孕穗养分,护理好学生茁壮成长的各个环节,防止出现瘪壳、倒伏、草害、虫害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最终为学生未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思政“金课”教师在这个关键环节要及时对学生错误价值观给予及时纠正,使得学生个体生命发展阶段不可逆一维性,亦无可替代方面,培养人格上由依赖走向独立、心理上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良好心路历程。

再次,高职院校学生像禾苗一样,需要浇灌,总书记提出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显示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11]这显示出一直关注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拔节孕穗期”比喻,是说明学生这一阶段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值得高职院校及教师倾力关照,是对思政教育对象与主体特征的清晰认识。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1]总书记是运用其丰厚的农耕文化观,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里用了非常新颖的视角,形象地说明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这个比喻的认识来源于他插队期间熟悉小麦生长周期,看到冬小麦在来年春天后,到了“拔节孕穗期”茎节间向上迅速伸长、展开,起身拔节至抽穗开花灌浆成熟。这个阶段极其需要施肥给予营养。总书记因此形象地将青少年时期比作农作物生长分期“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等,要求思政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三观”形成,进行精心引导和教育栽培,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成果,揭示思政教师应该关照学生这个阶段特殊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