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作者: 刘杰 裴华丽 乔宁 李法君 臧玉梅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0

摘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主要途径。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培养知农、爱农、懂农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等方面探讨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涉农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7-0277-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7.07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Taking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LIU Jie, PEI Hua-li, QIAO Ning et al

(Jia Sixie College of Agronomy,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guang, Shandong 262700)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main way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alents who know, love and understand agriculture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ie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ies;Molecular biology;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明确指出: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2]。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3]。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笔者以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等方面探讨涉农专业课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根据地方特色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合地方发展需求、为地方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创新、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传承地方文化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4]。要想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重视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渗透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潍坊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寿光市人民政府兴办的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学校扎根“菜乡”,立足寿光蔬菜产业优势,着力培育设施农业特色学科,为服务寿光蔬菜产业高品质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技术过硬,而且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然而,与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样,潍坊科技学院涉农专业课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但思政育人能力不足,这阻碍了涉农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

2 分子生物学课程性质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理论与技术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渗透生命科学各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具有前沿性、抽象性、交叉性、逻辑性和研究性强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5]。分子生物学课程是潍坊科技学院园艺等涉农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最基本生命观念的主要课程之一。分子生物学在潍坊科技学院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大三学生,此时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期,也正处于学生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萌芽期[5]。若能在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浸润于专业知识中,这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辩证主义物质观,培养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和学术道德观,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5-6]。

3 课程思政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实现路径

3.1 重塑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大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还原大学追求真理、探究高深学问的本质。为达成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的教育目标,重塑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公民品格、文化自信、生态文明、法治意识和全球视野八大维度的思政元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3.1.1

知识目标。掌握生物基因组复制、转录、翻译及其调控机制的理论知识和前沿进展;熟悉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技术原理、流程及数据分析方法。

3.1.2

能力目标。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搜集阅读文献的能力,科学严谨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前沿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迁移能力,并最终形成具有创新的科学思维能力。

3.1.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客观理性的思维特质、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探索创新的价值取向;树立文化自信和科学自信;养成尊重生命、尊重环境、尊重伦理、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3.2 挖掘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必须做到专业课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过程思维与育人目标的统一。分子生物学课程部分思政元素见表1。

3.3 创新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高质、高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互动、课堂分享、PPT文献汇报来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先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在面授课时有目的地与教师沟通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7],从而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3.4 拓展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载体

课程思政的实施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教师科研项目,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体会科研的不容易,培养科学严谨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此外,引导学生开展以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为主的创新型实验,并以这些实验为依托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3.5 提升分子生物学授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体现育人职责,改变侧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传播的现状[8]。首先,分子生物学授课教师应聚焦专业前沿,提升学科知识素养,强化自身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深刻把握;其次,要常态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及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推出的一系列加强高校专业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的思政课程,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内化于心[9],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修养;最后,要密切关注国家、地方关于“三农”的政策方针,正确研判涉农专业发展前景,做好学生学业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

3.6 改革分子生物学课程评价制度

合理的考核方式是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除了传统的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核外,还应将思政教育作为考核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10]。分子生物学课程成绩由期末理论考试(60%)、实验技能考核(20%)、过程性考核(20%)组成。其中,实验技能考核更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以及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项目参与情况;过程性考核更注重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以及小组文献汇报时每组每位成员的表现,并将学生互评分数作为参考计入过程性考核成绩。通过这些方式来弱化期末考试这种“一次性”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4 结语

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注重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所需、因势而为地挖掘专业教育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艺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更好地体现专业课堂上,最终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2] 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EB/OL].(2020-04-22)[2020-12-05].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0- 05/15/content_5511831.htm.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10-10].http://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 宋小美,吴再群,覃焕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困境、内涵和途径[J].教育观察,2020,9(33):54-56.

[5] 林英,司春灿,罗嗣佳妮.思政元素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35(2):53-57.

[6] 杜震宇.生物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80-281.

[7] 王立科,陈全战,袁俊,等.基于OBE教学理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121(8):39-41.

[8] 龙琴,赵倩文,商梁,等.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C]//2019新时代高校生命科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4.

[9] 朱光俊,张乐乐,何红.高校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1):1-3.

[10] 孙珂琪,陈永峰.基于目标导向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21(28):73-7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