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冯科 苏胜齐 李云

摘要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水产种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课程改革的设想与措施。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实践教学的补充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创业能力,并为推动新农科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G 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7-027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7.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Aquatic Anim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FENG Ke, SU Sheng-qi, LI Yun

(College of Fisheries,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aquatic animals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in the major of aquacultur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seed industry in fishery. Based on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ssumption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The teaching reform contains four major aspect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 teaching,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supple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is mainly focus o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t same time, the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e science;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aquatic animal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Teaching reform

2018年,教育部在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四新”建设。2019年,新农科建设奏响了“三部曲”,分别是“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三部曲”的实施,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新农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作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流本科和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急需建设一批农林类一流专业,而一流专业建设又离不开一流课程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水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水产动物遗传学和水产动物育种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两门专业必修课程。有些高校将两门课程分别开设,但由于联系紧密,有些高校则将其合并为一门课程——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该课程包括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其中遗传学主要阐释有关细胞、分子、个体和群体的遗传规律;育种学主要学习如何利用遗传学理论和方法,改造水产动物遗传结构,进而培育出优质新品种[3]。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专业课程,对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十分重要。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是进行种质创新的物质基础。2021年,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农村部首次启动了全国性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计划三年内摸清家底,为水产品种培育奠定基础。随着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种质资源短缺、品种质量衰退等问题日益成为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优良水产品种的培育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的创新性建设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育种知识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必然对已有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该研究以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为例,剖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改革,以期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卓越水产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首先,作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量往往不足,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在有限学时条件下,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少思考,学习兴趣不高。该课程的遗传学部分理论性较强,而育种学部分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往往未能有机结合,导致教学内容割裂,未能有效地把遗传学理论知识同育种学应用联系起来。现代遗传育种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经典遗传学和传统育种学方面,而在群体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分子育种学等方面讲解不足,导致教学知识滞后老化。

其次,该课程偏重于理论讲授教学,在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方面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现象严重,导致学生普遍对水产动物育种实践缺少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实际工作需要,而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水产育种人才。

另外,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只根据出勤情况、少量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作为考核方式,且存在考核指标不明确和考核比例不合理的现象,不能全面客观评估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2 教学改革设想与措施

针对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育卓越农林人才,树农林教育新标,需要建设一批农林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实践基地。因此,结合新农科建设指南,对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情怀教育和服务现代水产种业的责任意识,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等,进而助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 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 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是不同的,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教育流于形式,虽占用较多学时,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未能将思政教育走心入脑,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5]。因此,有必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中思政理念的融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修订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大纲,往往忽略了课程思政内容,因此有必要根据原有教学内容增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目标,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第二,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在绪论章节,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同时具有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为水产动物品种选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结合案例教学,介绍老一辈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开展品种选育的过程和故事,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奉献精神。在讲解基因工程育种章节时,通过介绍转基因鱼的创制、食品安全及生态安全评估,同时就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转基因谣言进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辩证思维以及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第三,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三农”情怀。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苗种繁育基地,让学生思考专业知识如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明白农业大有可为,培养一批能够深入基层、热爱水产业的现代产业经营者和美丽乡村守护者。

2.2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听课,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难以满足新农科建设发展要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关键驱动力。在进行水产动物遗传学育种学课程教学时,通过一些常见遗传学知识的讲解,比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人类常见遗传病与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的关系”等,让学生了解遗传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水产种业在水产养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举例说明水产新品种对产业发展的推动效应,比如三倍体“湘云鲫”“中科5号”异育银鲫、全雄黄颡鱼、全雄罗非鱼等一大批新品种的研制及其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水产育种大有可为,增强专业认同感。

2.2.2 “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电子数字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机会[6]。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发展较快,教材内容已经跟不上知识的更新,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师生互动交流较少且比较困难。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以网络为媒介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实现师生之间及时无障碍沟通,可形成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之前,在网络平台上提前公布需要讲解的内容及思考问题,提醒学生预习,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在课下推送有关课程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专业相关知识及视频材料,随时随地解答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疑问,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目前,有许多网络平台可以辅助教学,比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以及方便易用的微信平台,为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供了便利。中国大学MOOC网上有许多免费的课程资源,比如复旦大学的遗传学、厦门大学的现代遗传学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的鱼类育种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下自主学习材料。

2.2.3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及科教融合模式的应用。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引导示范作用,教师队伍的转型升级是新农科建设的关键[7]。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质量,以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为中心,形成3人以上的课程组,进行团队教学,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反思。同时,通过开展海外留学、在职培训、学术会议、企业挂职等形式加强师资能力培养,建设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科研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两大主要任务,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工作耽误了科研时间,因此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足。其实二者是矛盾统一的,科研成果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学体系的更新和深化提供了源泉;教学为科研的推进提供了动力,有助于知识的再发现[8]。近年来,水产动物遗传育种领域发展迅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单性控制育种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加速了新品种的培育过程[9]。因此,教师有必要把最新的研究进展内化于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另外,为增强产学研有机融合,可以聘请校外科研单位、行业企业人员作为课外教师参与课堂授课。课外教师通过介绍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或水产育种产业发展现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