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实施路径
作者: 张小玲摘要 社会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其目的是引导青年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大决策,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之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需要根据育人特色,立足“三农”实境,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明确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构建校地联建长效机制,创新涉农服务实践体系,探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助推器”作用。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8-025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8.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Focu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Xiao-ling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s purpose is to guide young students to “implement their life aspirations into down-to-earth practical actions, and combine the specific goal of learning and struggle with the great goal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f the nation wants to revive, the countryside must revitaliz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not only a major decision to achiev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move to achiev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fully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social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find the focu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clarify the strategic target ori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school land joint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e the practice system of agriculture related services, expl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boost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党和国家一直将社会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理实结合,知行合一,引导青年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大决策,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之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政策语境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要根据育人特色,因时而易、因地制宜、因事而觉、因策创新,找准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积极探寻社会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1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的目标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所指。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立德树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目标内嵌之下二者构建了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民族复兴宏大目标的指引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施行提供了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同时,青年学生“进村下乡”积极参与“三农”建设将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新渠道,提升社会实践立德树人实效。
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通过“四史”宣讲等活动向农民群众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理想信念支撑。二是通过“院坝会”“农家大讲堂”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绿色发展、优秀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民生保障等提供人文知识支撑。三是与专业社会实践协同共建,为农业兴旺、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技术知识支撑。
地方应用型高校“进村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反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走出校园走向“田间地头”,有利于青年学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适应乡村、奉献乡村[2]。二是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农村调研、劳动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有利于拓宽实践育人新渠道。三是通过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课堂理论学习和田间地头学习互融互促,将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育人实效。2020年7至9月暑假期间,重庆市动员174 109名大中专学生组建了6 357支志愿者队伍参加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重庆市内40个区县和 34个省区市,增强了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奉献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实现了“广泛参与、活动丰富、管理科学、成效突出、助力成长”实践育人目的[3]。
2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4]。2021 年 4 月 29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同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5]。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对接乡村“五大振兴”总体要求,需要结合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特色和产学研融合育人特色,根据新时期“三农”自然禀赋、乡村文化传统、农村发展实况,从乡村振兴需求侧和实践育人供给侧两个层面出发,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作为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着力点。
2.1 着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夯实乡村振兴理想信念基础
通过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进村下乡”,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宣讲“四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杜绝不良社会思潮对乡村的侵蚀,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同时,通过理想信念宣讲教育,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勇担当、讲诚信、明法理、有主人翁意识的新时代农民。
2.2 着力农村先进文明建设,涵养乡村振兴文明风尚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4]。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要积极融入文明乡村建设,以传承发展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为主要抓手,为乡村振兴“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6]。
2.3 着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成果共享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环节,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养老等诸多领域,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要因地制宜、科学对接、精准施策,聚力重点领域,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社会实践育人着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应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中心,从农民身边事做起,重点聚焦在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农村困境群体关爱帮扶、村院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五个领域[7]。
3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在阐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互动意义和找准其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的基础上,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引导青年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8],积极主动深入精准服务“三农”。具体而言,可以在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实境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多方协同”[9],明确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构建校地联建长效机制,创新涉农服务实践体系,形成“在地化”的服务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3.1 明确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目标定位:转变理念、双向互促
社会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体现了二者在主体契合、资源整合、目标内嵌、内容共建等方面的互促互动关系,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蕴含了双重目标,既要促进乡村之振兴,也要育振兴乡村之人才。 一方面,要转变理念,突破形式主义、因循守旧等思想桎梏。振兴乡村不仅是专业育人实践的社会责任,也是思政育人实践的时代担当,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需要在新形势下精准对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先进文明、农村公共服务重点领域,与专业实践助农形成合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理想信念培植、文化涵养、知识动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要落实立德树人育人实效,引导青年学生在田间地头将“象牙塔”的理论知识和“泥巴墙”的实境实践有机融合,在服务乡村的同时也促进自我成长,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5],有责任担当、有奉献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实际上,源于21世纪并持续至今的“大学生支农运动”通过下乡支农调研、支教扶贫、建立信息站等活动,在乡间传播信息、理念、文化,由外之内启发农民自信心和创造力,推动乡村多层次发展,发挥了乡村建设“酵母粉”的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