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农学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作者: 周芸芸 金晨钟 刘秀 郭开发 李意成 陈红军 刘桂英

摘要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为例,对农业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可行性、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探索与推进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农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旨在使研究生树立专业认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与落实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关键词 新农科;农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8-0278-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8.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s in Agr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ZHOU Yun-yun1,2,JIN Chen-zhong1,2,LIU Xiu1,2 et al

(1.Key Laboratory of Green Control of Crop Pests in Hunan Higher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Hunan 417000;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Farmland Weeds Control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of Human Province,Loudi,Hunan 4170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e has planned a new blueprint for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a's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This paper takes the major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lant protection as an example,the significance,feasibility,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post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s in agronomy are discussed,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lant protection are explored and promoted.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or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agronomy,aiming to enable the gradua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professional identity.And it would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uarante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e;Agronomy graduat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已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新农科的“新”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新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等维度[1]。“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专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革,不仅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且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在新课堂理论及实践教学在农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发展及新农业提供更强而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学技术支撑[2-3]。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化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力量仍然比较薄弱,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了严重失衡现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三观树立相结合,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体现,是提升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以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为例,对其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可行性、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推进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农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课程思政在农学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意义与可行性

农学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为冷门,学生毕业后对口工作位置较为偏远,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薪资待遇较差,这些因素导致在校学生对专业认可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厚,且缺乏社会责任感。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与学生的价值观、大国三农情怀培育、奉献精神不够有关。因此,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是坚持育人导向,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的手段,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体现,是提升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重要途径。

只有愿意干,才能干实事,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富有社会担当与责任、愿意为现代农业发展奉献的高等农业人才“农本价值观”[4]。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发展人才的中坚力量,思政教育是人才培育模式的重要环节。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5]。研究生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大,且学生对专业课给予比思政课更多的重视;专业知识中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鲜活的现实思政案例更有感染力、说服力,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专业课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发展的广阔背景和深厚的学科基础,用好课堂教学,推动其他各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通过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突破知识体系传授的视域局限,实现价值升华,提高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获得感。

2 课程思政融入农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途径

2.1 提升教师思政教研能力,优化课程思政规划与设计

课程思政是内涵丰富思路深刻的课程改革创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彰显和功能的发挥[6]。这要求教师提高认识,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和要求,基于专业课程视角理解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能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积极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加强和深化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挖掘[6]。通过常态化的训练、学习提高思政修养,积极探索,挖掘思政因素,可以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各种渠道,激发教师的主体性,激发教学热情,走向“乐教”和“善任”。

课程思政的规划与设计要遵循课程自身规律,结合师资队伍情况,突出重点,科学取舍。结合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规划,优先选择成熟度高的课程体系,逐步安排,结合学校、学科及师资情况,寻找思政与专业课之间的契合点,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注重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某一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要保持同步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专业课程注意培养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不同维度,从知到行[6]。资源利用和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生是为植物保护领域相关行政部门、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精湛技术、懂经营和会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能人才,涉及耕地质量培养和提高、肥料加工和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植物检验检疫与生物安全、农药管理与安全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8个研究方向。其中,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农药管理及安全使用方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具有较多的成果和资源,师资队伍较为强大,相关课程如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绿色农药研究及应用技术、杂草防控技术、植物病害诊断技术等课程进行重点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案等方面改革,和教材开发和师资培训等,实现学生由知识掌握到内生情感及价值观的养成。

2.2 梳理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每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课程思政是课程内涵思想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是价值观的挖掘、培育、树立,对于一门具体专业课程来说,它包含着较多的思政素材资源和思想文化精髓内涵,除了专业知识点的呈现,还可以挖掘出相关专业所呈现的文化核心。

专业知识点框架的发展、建构和成熟过程,即该学科的发展、建构和成熟过程,这是一个时间跨度、国别跨度和观念对立、融合、统一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参与,其中一些标志性的代表科学家、标志性学科发展事件是该学科发展的标杆、节点成果,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标杆、节点成果。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注重对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积极、进取、奋进的新时代人才。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发展历史等学科的发展历史表明,我国植物保护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案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挖掘科学家科研的故事和典故,他们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开拓进取的务实精神,熏陶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并融入个人生活、事业发展之中。该课程包括学科思维的思政教育资源,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课程中的“经济阈值”“病害三角体”等概念,通过这些知识点辩证地引导学生对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思维与分析问题,可以培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以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可以从相关专业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角度进行挖掘、筛选,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

2.3 科研赋能,完善实践教学,革新教学内容 农学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课中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综合训练,实践教学资源和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到相应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农科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7]。科研赋能,充实实践教学,科教融合,在“科研-教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传授、传播、传承,让师生共同在学术中进行学术探究[8]。通过科研活动赋能教学过程,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把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9]。

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绿色农药研究及应用技术这类专业课,课程组教师以其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为基础,为课程设计相关课程实践内容,研究生在进行实践过程中,有试验、数据分析及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实践前搜索材料、查阅指定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前沿、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与提升研究生的交流与协作的能力、执行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对待科学研究踏实认真、勤奋敬业的科学精神,进而培养其创新性。鼓励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其了解行业最新进展,拓宽视野,锻炼学生接收信息实现学习的能力。以行业、基地为载体,学生可在当地知名的农药研发公司调研与实践,可全面了解农药开发与生产,甚至推广全过程,直观体验行业研究前沿,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也能感知行业的发展前景,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要求学生端正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诚实劳动,为社会做贡献,成为满足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新农科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