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流域甘肃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作者: 聂晓康 连华 肖建虎

白龙江流域甘肃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0

摘要 以白龙江流域甘肃段1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甘肃段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比较集聚的形态分布,形成了文县这一高密度聚居区以及沿白龙江的分散聚居区,呈现“一心一带”的空间分布特征。该流域内传统村落分布并不均衡,主要表现出西南部数量多、东北部数量少,东部汉族传统村落多、西部民族传统村落多的总体特征。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是地形地貌、水系、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流域内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及河流沿线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亲近水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该流域传统村落对河流的依赖性。

关键词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异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9-020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9.04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Spac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ansu Section of Bailong River Basin

NIE Xiao-kang,LIAN Hua,XIAO Jian-h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aking 13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ansu section of Bailong River Basin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ansu Section of Bailong River Basin showed a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form distribution in space, formed a high-density settlement area in Wen County and a scattered settlement area along the Bailong Riv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ne-heart area” were formed.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river basin was not balanced, showing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many villages in the southwest, few villages in the northeast, many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Han Nationality in the east, many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in the wes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Bailong River Basin was the results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opography, water system, climatic conditions, regional 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river basi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low-altitude and small-slope areas along the the river, showing obv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 to water sources”, which showed the dep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on rivers in the basin.

Key words Gansu Province;Bailong River Basin;Traditional villages;Space differentiation

白龙江起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处的郎木寺,是嘉陵江的支流,河流全长576 km,流域面积3.18万km 其中甘肃段全长约475 km、流域面积2.72万 km2。白龙江流域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汉族、藏族、回族、羌族、蒙古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在此汇聚[1]。该流域内共有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别位于迭部县、宕昌县、舟曲县和文县。这些传统村落分布在白龙江及其支流的沿岸,具有独特的地方特征,因此研究该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小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白龙江流域”与“传统村落”发现,对白龙江流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形地质、生态景观、自然灾害的防治等方面,而对该流域内乡村聚落、传统村落等的研究报道较少。熊炜[2]在总结自然条件和当地文化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甘南州白龙江两岸传统聚落的整体分布和空间形态特征。但是,就整个白龙江流域而言,几乎没有关于该流域传统村落的系统研究。笔者以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对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该区域传统村落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特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传统村落来自中国传统村落网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截至2020年底,白龙江流域内共有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在迭部县、宕昌县、舟曲县和文县4个县域内(表1)。运用百度地图坐标提取工具,获取每个传统村落点的经纬度坐标,然后导入ArcGIS 10.6软件中,使各传统村落点准确分布在白龙江流域地形图上,绘制出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示意图。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下载白龙江流域30 m分辨率DEM高程数据,对白龙江流域内部分要素进行缓冲区分析。此外,人口数据和相关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与各县志。

1.2 研究方法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白龙江流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密度与均衡性以及村落空间分布与山川、水系的关系。利用ArcGIS 10.6软件的平均最近邻工具和核密度分析工具,分析传统村落在该流域内的分布类型和分布密度,利用地理不平衡指数对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进行定量研究,利用缓冲区分析工具分析传统村落与白龙江各水系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查阅县志、州志、相关论文、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影响白龙江流域内传统村落形成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2 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分布类型、密度与均衡性

2.1.1 空间分布类型。

对面积较大的区域空间进行研究时,内部的城镇或村落可以简化成一个点。该研究区域内分布着多个传统村落,可将每个传统村落抽象地看作是区域中的一个点。点状元素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凝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3种[3]。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以白龙江流域内传统村落点为研究对象,基于最邻近点指数研究该区域传统村落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理论最邻近距离(rj)的计算公式如下:

rj=12N/A(1)

式中,N为区域内研究对象的数量,A为研究区域面积。

最邻近点指数R是实际最邻近距离(ri)与理论最邻近距离(rj)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R=rirj(2)

利用ArcGIS 10.6 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工具,测得白龙江流域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ri为3.41 km。根据公式(1),计算出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理论最邻近距离rj为8.82 km。根据公式(2),计算出最邻近点指数R为0.39,小于 表明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呈比较集聚的形态分布。从表1可以看出,白龙江流域内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分布于西南部的文县以及西北部的迭部、宕昌县内,其余少量的传统村落分散分布于舟曲县,而在流域的中部与东部地区则很少有传统村落的分布。

2.1.2 空间分布密度。

核密度分析可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集程度[4]。使用ArcGIS 10.6空间分析工具,绘制出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核密度分析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呈现出“大散小聚”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演变过程中,传统村落在整个区域内的分布呈比较分散的状态,而在小范围内则呈现出比较集聚的状态,形成了文县这一高密度聚居区以及沿着白龙江分散分布区,呈现出“一心一带”的分布状态(图2),在文县形成了流域内村落分布的核心,围绕白水江与白马河形成了哈南村、石门沟村、草河坝村、强曲村、新寨村5个传统村落;在白龙江的上中游区域,沿着白龙江分布有扎尕那村、高吉村、次日那村、洋布村、坪定村、东裕村6个传统村落,形成了传统村落带。

2.1.3 空间分布均衡性。

采用不平衡指数来考察研究对象在各县区内部的分布均衡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S= ni=1Yi-50(n+1)100n-50(n+1)(3)

式中,n为县(区)的数量;Yi为各县(区)传统村落累计百分比。S在0~1内取值,当S=0时,说明传统村落均匀分布在各区域;当S=1时,说明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某个区域内[5]。利用Excel软件计算出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的不平衡指数S为0.66,表明传统村落在白龙江流域的分布并不均衡。

综合表1和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传统村落在白龙江流域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文县和迭部县,这两个县域内的传统村落数量超过该流域内传统村落总数量的80%,而宕昌县、舟曲县内则分布很少。白龙江流域内传统村落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即在该流域内传统村落分布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小支流上分布的不均衡。白龙江大小支流众多,迭部县内旺藏曲、高吉曲、达拉曲等支流周围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与古村落;在文县内汇聚着白水江、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等河流,这些河流周围分布着众多的传统村落,围绕该流域形成一个古村落群,而在其他支流则鲜有传统村落的分布。

2.2 空间分布格局

2.2.1 传统村落的选址和布局遵循古代风水观念。

我国传统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受古代风水观念的影响,注重与山水自然景观的融合[6]。传统村落的选址都遵循“背山面水”或“背山面田”的营建理念,因此大多数古村落位于山川农田与水源的附近。这种遵循风水观念的布局,其实质是古人在营建村落时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

白龙江流域的聚落无论是以农业为主还是以牧业为主,虽然其在村寨选址表现形式上会有所差别,但所遵循的风水观念大致相同。建立村落时村民先请活佛看风水,即先看地形地势,主要是山势的走向和水的流向,再看是否适合修建房屋,其目的是为了将来村庄能够人丁兴旺、财运发达[7]。村落后面通常有山,靠山的地势要好,土质要坚硬,多为岩石山体,这样即使下大雨也不会造成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村前有自西向东的河流,且前方还要有子孙山。村落依山形而布局在山腰、山顶、山坳处,其前方的流水可供人畜饮用。由于白龙江流域内的山地较多,适合耕作的平坦田地较少,且分布比较分散,所以规模较大的村落一般分布在流域中下游的河谷地带,或者较平坦、开阔的地方;规模较小的村落分布在山地或较为平坦的低洼处。由此可见,白龙江流域内传统村落的布局均顺应传统的风水观念,村落在分异的类型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