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作者: 王宝宝 夏玉生 王绍新 李中建 丁鑫 郑书海 耿晓彬 许洛 冯健英

玉米茎腐病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0

摘要 [目的]为全面把握国内外玉米茎腐病领域研究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玉米茎腐病理论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以198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共计385篇以及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收录的488篇玉米茎腐病研究的SCI收录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并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目前全球玉米茎腐病研究的文献分布、刊物分布、研究机构与作者、研究热点与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40多年来,全球玉米茎腐病领域研究科研成果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趋势,中英文核心区刊物有19种以上。目前,从事玉米茎腐病研究的机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区域,彼此间的共现网络密度低,合作有待提高。[结论]玉米茎腐病研究的热点围绕在品种选育、致病性、抗病材料、防治、致病因子、伏马菌素的产生及其含量、抗性遗传、动物健康等方面,其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真菌毒素、抗病基因定位、粮食安全、拮抗菌的研究等。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0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9-0217-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9.05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Corn Stalk Rot Research Field

WANG Bao-baoXIA Yu-shengWANG Shao-xin1 et al

(1.Shijiazhu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2.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Objective]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rn stalk ro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orn stalk rot in China. [Method]A total of 385 papers about corn stalk rot of Chinese core journals were collected from CNKI database, Wanfang database and VIP database and 488 SCI papers about corn stalk rot collected from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from 1980 to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rn stalk ro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orn stalk rot in China,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drawing a knowledge map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software, visually analyze the current global corn stalk rot research literature distribution, 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uthors,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Result]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the global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corn stalk rot have shown a wave-lik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re are more than 19 kinds of publications in the core area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t present, institutions engaged in corn stalk rot resear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main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density of co-occurrence networks between them is low, and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Conclusion]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corn stalk rot revolve around breed selection, pathogenicity, disease-resistant materials, control, pathogenic factors, fumonisin production and content, resistance inheritance, animal health, etc.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mainly concentrate on mycotoxins,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positioning, food security, antagonistic strain’s research.

Key words Corn root rot;Knowledge map;Visualization analysis

玉米(Zea mays L.)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2019年玉米总播种面积约4.128 4×107 hm 产量为2.607 7×1011 kg,无论种植面积或是产量在农作物中均居首位。其中河北省玉米播种面积约3.408 2×106 hm 产量为1.986×1010 kg,分别占全国的8.26%和7.62%(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玉米茎腐病又称茎基腐病或青枯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各种植区均有发生[1-2]。我国茎腐病病原主要为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禾生腐霉(Pythium graminicola)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3-4]。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玉米产量,而且病原真菌产生的毒素影响着食品安全,对国家玉米产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储备战略构成严重威胁[5]。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预测学科发展动态已成为各学科领域发展态势分析的方法[6-8 ],目前鲜见有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全球玉米茎腐病研究领域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的报道。世界各国对于玉米茎腐病的研究总体规模十分庞大,但对于解决玉米茎腐病这个世界性难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了解全球玉米茎腐病研究领域的概况,全面把握玉米茎腐病研究的发展历程、主题脉络及前沿趋势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笔者借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在1980—2021年间发表的以玉米茎腐病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利用Web of Science网页分析工具以及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从年度、研究机构、国家/地区、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共现词分析等角度,阐述玉米茎腐病领域中相关研究的发展态势、热点问题,以期为今后玉米抗茎腐病相关研究提供情报支撑与理论基础,为研究者掌握学科当前发展程度、科学地选择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国内该领域发表文章的数据获取:目前,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是国内所有中文数据库中数量最大、种类最齐全的,因此该研究选择三大数据库作为数据的来源,时间跨度为1980—2021年,主题词为“玉米茎腐病”,同义词为“玉米青枯病”和“玉米茎基腐病”,检索条件为“精确”,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以及“CSCD”,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共检索出678篇文献,经查重筛选处理对三大数据库中重复的论文以及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的论文进行人工预处理,最后确认得到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文献共计385篇。

国际该领域发表文章的数据获取:Web of Science是基于WEB开发的产品,共包括8 000多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高质量的期刊。以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上所能检索到的有关“玉米茎腐病”的所有文献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具体检索式为“主题=(“maize stalk rot”or“corn stalk rot”)”,时间范围设置为“1980~2021”,选择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以及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共获取文献551篇,经过人工排重去除新闻报道、会议等筛选后为488篇。题录保存为其他格式文件,每条题录包括作者、机构、关键字及参考文献等信息。

1.2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引文分析与数据、信息可视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知识为对象,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图形,挖掘、分析知识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9] 。CiteSpace软件是陈超美教授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科学知识图谱着眼于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它可以提供诸多信息,如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共现分析功能[10] 。运用CiteSpace软件将规范化的题录载入运算,时间段选择1980—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 选择寻径网络方法,以便降低网络密度,提高网络的可读性。利用软件提供的引文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现词分析等功能,选择不同主题,包括作者、机构、关键字、作者共被引等几个方面,再通过聚类分析,最后调整各个节点大小,设置合适阈值后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时间分布分析

玉米茎腐病领域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随时间迁徙的关系,可以揭示该领域的发展脉络、研究重点以及研究进程,并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

图1表明玉米茎腐病自我国报道以来,一直是热点研究问题。1981—1988年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均为0。1992年以来年平均发表中文核心论文数维持在20篇左右,呈现波浪状上升趋势,玉米茎腐病领域相关研究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分为萌芽阶段(1980—1991年)、波浪形发展阶段(1992—2011年)、近年增长阶段(2012—2020年)3个阶段。

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文章数进行统计,从中可以看出40年来,发文章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与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趋势相似,且近10年来,年平均发表SCI论文数保持在20篇左右,年发表论文数增长迅速。

由表1可知,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发表文章数以美国最多为185篇,占到488篇总文章数的37.91%;中国次之,有68篇,占13.93%,但其中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文章数是385篇,说明中国研究者倾向于在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SCI中国文章数不及美国的50%,发展空间较大,中美两国发文占比超过国际上该领域发文的50%,可见两国是推动该领域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两国对玉米茎腐病的重视程度均较高,发表文章前24名的国家基本都是农业大国,玉米茎腐病领域的研究在未来依旧是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重点关注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