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的构建

作者: 黄保宏 王增霞 武德功 杜军利

摘要 遵循PDCA质量管理理论和SMAR原则,并结合安徽省高校农学类专业的实际,以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专业为例,采用现场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围绕农学类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新农科时代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对农学类专业质量(过程质量、阶段质量和最终质量)监控标准进行闭环管控与持续改进,已在组织管理、目标监控、过程监控、质量监控标准、社会声誉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达到了持续改进与不断提升农学类专业质量的目的,3年试点运行总体良好。这些标准促进了农学类专业内涵的发展,培育了与安徽省各高校相适应的新农科时代背景下农学类专业的优势特色,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了农学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农科;农学类专业;专业质量;监控标准;多维度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9-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9.06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Monitoring Standards of Agronomy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Taking Agronomy Majors i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UANG Bao-hong,WANG Zeng-xia,WU De-gong et al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Anhui233100)

Abstract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PDCA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MAR principle,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agronomy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taking agronomy majors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ield investigation, telephone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goal of agronomy talents, the multi-level, multi-dimensional,three-dimension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standards of agronomy majors in the era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were constructed.Close-loop manag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quality monitoring standards of agronomy majors(process quality, stage quality and final quality) were made, good results had been achieved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arget monitoring, process monitoring, quality monitoring standards, social reputation and so o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3-year pilot operation was generally good. These standards promoted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agronomy majors, cultivated the superiority characteristics ofagronomy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raised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level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guarante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onomy major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gronomy majors;Professional quality;Monitoring standards;Multi-dimensional

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命脉,专业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是规范专业建设、持续提升专业质量以及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核心措施,也是现代新农科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1-2]。这也是社会对专业建设质量乃至教育发展质量的关心热点之一。

农学类专业是安徽高校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综合素质高、文化修养好、“双基”和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够胜任农业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农化企业、种子企业等单位的农业类管理、专业技术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农学类专业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成熟,但院校内部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尚处于建设探究阶段[3],尤其是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不成熟,专业质量监控范围不全,或监控发现的问题未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整改等问题。

为切实贯彻安徽省政府《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以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农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原则组织开展的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农学类专业建设及评估互动为契机,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该标准是政策需求,同时也是新农科时代农学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从专业要素角度探究和构建了安徽省新农科时代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这不仅促进了农学类专业内涵的发展、培育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而且有效保障了农学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安徽省高校农学类专业设置现状

农学类专业泛指安徽省高校涉农专业,主要包括农学、农学(对口招生)、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园艺、设施农业工程、动物科学、动物科学(对口招生)、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园林、林学、草业科学、蚕桑、生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师范)、生物科学(拔尖人才班,非师范)、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专业。2019—2021年对安徽省属高校开设的农学类专业进行调研。12所省属高校间涉农专业才培养目标的差异造成了其所设置的相关专业名称可能有所不同。这12所高校均有生物科学专业,但培养目标差异较大,有的偏重基础生物学,有的融入了教育背景生物学,有的偏重于大农学类应用学科。

2 构建安徽省高校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的必要性

2.1 国家和安徽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政策需求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4-5],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就是这条“生命线”的“保护伞”和“稳定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 2号)、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 8号)等诸多文件均从国家层面明确要求:“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化质量督导评估、发挥专家组织和社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紧紧抓住核心环节,加快构建振兴本科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安徽省相继出台《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教育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结构优化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并适时成立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农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开展农学类专业认证与评估,其目的就是促进一流学科专业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原则,紧紧围绕农学类专业评估标准,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实施更有效的质量监控办法,进一步提升“农学类一流专业”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水平。因此,构建完善的专业质量监控标准已是大势所趋。

2.2 新农科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

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全过程中专业质量是核心。构建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是提升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最终目标。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特性不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仍然是安徽省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建设的“痛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实时反馈、及时整改方案成为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的内在要求。

3 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的构建原则

3.1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专业质量监控

专业建设要能够培养出人才培养目标拟定的人才类型是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中应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质量监控应围绕新农科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各高校制定的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有的农科偏多,有的理科偏多。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要围绕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避免专业同质化现象。

3.2 构建多维度、多层次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

从不同视角[教务处、教学督导办公室、其他教学管理部门、学院、教研室(系)、教师、学生等信息来源点]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地收集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所需的专业建设信息,使专业建设相关信息的输入、储存、交换、输出、反馈和控制更加精确、便捷和全面。因此,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则是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的特点。

3.3 遵循PDCA质量管理循环理论

将适用于企业管理、按序进行系统闭环的PDCA循环理论[7-8]应用于新农科农学类专业监控实践中。以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为主体,遵循PDCA质量管理循环理论,开展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工作,并将持续改进作为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的精髓,从而确保新农科农学类专业培养的“产品”质量达标。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中PDCA实施步骤如下:①遵循和制订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计划(plan,P);②开展实施(do,D)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的运行;③找出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科学评估和判断(check,C);④对专业质量监控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进行有效处理(action,A)和推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