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

作者: 李美长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0

摘要 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总结了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比如政府可采取受益主体成本分摊消除农民工职业教育外部性、政府积极提供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和信息、办好供给侧改革需求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市场失灵;对策;供给侧改革;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 G7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9-027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9.06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Failure Phenomenon and It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Market Based on Supply Side Reform

LI Mei-zhang

(Jiu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332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ilure phenomenon of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market in the supply side reform, summarized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phenomenon of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market in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For exampl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cost sharing of beneficiaries to eliminate the externality of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ively provide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market and inform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y out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emand of supply-side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Market failure;Countermeasures;Supply-side reform;Migrant workers

随着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急需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实现就业转型。农民工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工劳动力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就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展开讨论,并从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理念、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但是,调查发现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数仍然不多,职业教育供给和需求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为适应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实现转型升级,急需破解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难题。笔者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总结了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1 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演进,产业逐步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转换,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1]。伴随着机器人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逐步实现传统工业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供给侧改革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并催生大量新的服务业态[2]。智慧农业、智能遥感、智能控制、农产品电商等技术平台持续向农村渗透,推动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的产业要及时调整供给的方向,许多企业愿意以更高的工资水平雇佣更高素质的农民工,但个人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问题阻碍着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农民工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仍然是阻碍高端就业和创业的主要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不断提升,并尝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知识学习,增强竞争力,获得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自身更好地融入社会[3],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与接纳。据统计,目前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8.5%,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0.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能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在60%以上[4]。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有需求、无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

2 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产生的原因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工数量远低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数量。

2.1 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存在非一致性,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5]。农民工职业教育也存在外部性。

图1中P表示农民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费用,Q表示农民工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量,假定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私人收益为MR,私人成本为MC,而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产生的社会收益为MSR。农民工职业教育带来的边际社会收益MSR大于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边际私人收益MR,农民工职业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其差额为边际外在收益MER。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迫切需要接受职业教育,但如果相对成本过高就会有人放弃接受职业教育,至多达到Q1均衡,远远小于Q2均衡,参加职业教育的人数不足,从而导致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农民工人力资本培养上的地区性和受益上的全国性也必然影响不发达地区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无法达到Q2均衡点,最终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无法实现。

2.2 农民工职业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产品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个特性中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不充分。农民工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免费提供,也没有任何个人能够完全购买农民工职业教育产品的消费权,即农民工职业教育消费不能排除他人同时消费。受教育资源的限制,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容量”问题。同一批职业培训名额有限,限额内学员是非竞争的,超过限额时增加一个学员就会减少其他学员的效用,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因此,农民工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

图2a为私人物品供给需求曲线,图2b为公共物品供给需求曲线,Q为需求量,P为供给价格,Qa、Qb、Qt为不同需求量,Pa、Pb、Pt为不同需求价格,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从图2可以看出,私人物品消费价同量不同,公共物品消费量同价不同。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为了少支付费用或不支付费用,公共物品消费者会低报或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逃避付费[6]。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数量通常低于最优数量,市场无法正确配置公共物品需求,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必须让政府参与进来,提供部分公共物品服务,修正单纯市场调节偏差。

2.3 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农民工愿意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对低质量职业教育产品支付较低的价格。职业教育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弯曲,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超高,需求量越少。图3为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需求曲线,D1为完全竞争条件下职业教育需求曲线,S1为完全竞争条件下职业教育供给曲线。农民工职业教育在完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

通常情况下,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前,职业学校虽然了解本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等条件,但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学习能力、专业基础、专业需求不够全面了解;农民工对自己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但对选择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情况知之甚少;有的职业学校招生宣传资料存在失真现象。学员很难分辨教育机构质量的差异,最终只能以平均价格接受职业教育。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能力优秀的学校不愿意按平均价格提供职业教育而退出职业教育市场,职业教育市场上渐渐只剩下拥有劣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随之发生。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弯曲,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少(图3中D2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职业教育需求曲线),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而农民工会因接受职业教育却没有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而对职业教育失去信心,产生市场无效性,最终使市场萎缩甚至消失,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2.4 农民工职业教育难以精准满足农民工的专业需求

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中,但农村职业教育转型滞后,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电商技术,现代高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的现代服务技术,智慧农业、特色农业的现代农业技术,智能生产、汽车维修等现代工业技能等农民工迫切希望掌握的新技术严重缺失。在教学中理论教育占据重要位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发展不平衡。校内实践教学缺乏岗位技能实践、企业管理环境[7],校外实践教学以企业生产为导向、产教融合不充分。农民工职业技能需求多元化,而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单一化,职业教育难以精准满足农民工个体发展需求。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主要集中在中低层次,致使中低层次技能农民工过剩,而高层次、高技能农民工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高层次技术技能农民工缺乏。农民工职业需求不能通过农民工职业教育精准有效地满足,必然会造成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

3 对策

3.1 通过受益主体成本分摊消除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外部性

农民工职业教育中的“市场失灵”现象背后的经济根源在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从而造成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个人成本过高。个人成本过高会动摇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意愿,造成贫困地区拟向非农岗位和行业转移的低收入农民工人群抑制职业教育需求,再加上用人单位因为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正外部性而不愿意投资培训,就会出现明显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根据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消除农民工职业教育外部性,应重点考虑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使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对成本下降、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从而鼓励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民工职业教育中,人社部门给劳动者发放的“职业培训券”是政府补贴给劳动者的“技能充值卡”,是政府资金投放方式的有益尝试。“职业培训券”有效解决了参训农民工资金垫付、培训学校和项目自由选择等问题,既扩大了需求,又改善了供给,是矫正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的有效途径[8]。此外,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受益大户的企业负担比例过小,应仿照国外向企业收取职业培训金等作为职业教育经费,使农民工职业教育受益主体按比例分摊职业教育成本,逐步消除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现象。

3.2 政府积极提供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

农民工职业教育中的“市场失灵”现象背后的供给侧根源在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给侧改革要突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产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接受现代智能科技的能力较弱,需要不断充电学习。但是,农民工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通过纯粹的市场调节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导致教育供给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政府应积极提供适合农民工需求的新型职业教育产品,及时修正公共物品市场需求偏差。从长远来看,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专业可能恰恰是私人边际收益低而就业岗位艰苦的专业,单纯市场运作必然会导致人才的供给不足[9],比如我国的农科类专业就是典型。职业教育中某些风险大、投资多、获益周期长、市场需求量少同时又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必需的专业(比如一些高科技产业专业),职业教育市场也很难面面俱到[10]。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我国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巨大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直接生产农村职业教育产品和服务或者通过预算或政策安排等方式将农村职业教育产品和服务委托给私人部门生产,以提供农村职业教育产品和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