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视域下涉农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

作者: 谭艳平 阎春兰 王海英 雷佳文 江华芳 梁建军

摘要 在新农科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仍然是涉农院校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以中南民族大学涉农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立足学校特色办学定位,面向民族区域资源与民族食品产业特色,围绕“两类型”“三阶段”“四联动”和“五在线”,深化农科教融合、政校企联动,构建适应新农科建设和“三农”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分类别、分层次个性化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 新农科;涉农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0-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0.072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ak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TAN Yan-ping, YAN Chun-lan, WANG Hai-yi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s still the weaknes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or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Taking the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distinctive school orien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regional resources and ethnic food industry, and focusing on “two types”,“three stages”,“four linkage” and “five lines”, this paper will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linkage among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uild a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o meet the need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realize the personalized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mploy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 by categories and level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ultivation system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绿色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农业、农村和农民统筹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

按照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全面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不断完善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机制,持续提升涉农院校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一般而言,涉农专业都具有实践性、直观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而在这类专业内构建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为基础,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农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农科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突破口。结合新时代国家对新型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农科”视域下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时间对策。

1 “新农科”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学科”的涵义可以从3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从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二是从传递知识和教学的角度,学科指教学的科目;三是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角度,学科就是从事科学与研究的机构或组织[2]。“新学科”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一种学科建设模式,突显新的学科形态和新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为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新动力、明确新导向、担当新责任和肩负新使命[3]。与传统学科相比较,新学科是传统学科的衍生与重塑,是传统学科的升级与更新,是传统学科的演化与延续,经历了一个以传统孕育创新,以创新提升优势,以优势铸造品牌,以品牌反哺传统学科体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在进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为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依托新技术、落实新理念、重塑新格局,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诸如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新学科”式独特的构词现象就逐渐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新的重要话语元素,它代表了高校里学科发展对科技进步、社会转型、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回应。

“新农科”是与传统农林学科相比较,基于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我国农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主要体现在“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增投入,以投入提质量”等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新的内容与形式、新的模式和群体[4]。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特别是涉农高校或涉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城乡区域发展等涉农专业,都强调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适应“三农”发展需求的“新农科”体系。研究内容从单纯的应用研究向应用与基础研究并重转变,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全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转变,从单一的农学学科支撑向多学科交叉转变,从促进第一产业发展向促进一二三多产业融合转变,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群体也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技管理与推广机构的科研人员向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农业合作社和新型农民拓展,对所有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模式向开放协调模式转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也开启了新的征程。2019年,顺应新时代的历史需求,新农科建设已经奏响了“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全面启动“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的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

2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农科”建设中的重要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农业高等院校或涉农专业肩负着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时代,涉农高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涉农专业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也很好契合“新农科”推进涉农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支撑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新理念[5]。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新农科”建设的重要途径,贯穿“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造能力、强化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等人才培养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农林高校普遍存在对农科专业建设欠缺足够的重视,传统农科专业模式单一,课程体系陈旧固化,学生学农意愿不足,学科交叉融合欠缺,现代技术结合不到位的现象,加之农科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普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开展和整体发展。与传统农林高校相比,普通综合性高校的涉农专业本就不多、学校层面上对这些专业的办学定位和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培养模式更多侧向于工科或理科模式,缺失现代农林专业的培养理念和适应智能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专业布局。所以在应对上也相对滞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与“新农科”建设要求、乡村振兴目标、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三农”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层面而言,由于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大型企业少,农科专业学生就业出路相对较窄,社会对涉农行业存在偏见,学生就业获得感不强,不愿意从事涉农类工作,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各涉农高校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倾斜,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被各类高校重视。中国农业大学结合教授工作站建立组织联盟实现共享共生,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6]。华中农业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专业+课程”“专业+赛事”“专业+实践”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7]。南京农业大学依托“三创”(创意、创新和创业)空间为平台,成功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8]。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热潮里,很多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采取不同措施,对办学目标、质量保障、专业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观念、培养过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培养一批扎根农村、贴近农业、服务农民,符合“三农”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3 涉农专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中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与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校紧扣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占比大的生源特点,突出民族地区区域特色,利用自身优势平台建设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南民族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个涉农专业之一,依托于国家一流本科生物技术专业,以生物学为学科基础,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监控与技术为专业核心,紧扣民族地区和民族食品工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为食品质量监管、食品安全与研究、食品贸易与流通等领域的“提档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从创新创业特色平台建设、双创能力多元培养模式、分级分类个性化培养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3.1 基于办学定位和生源特点,加强创新创业特色平台建设

(1)主动对接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龙头民族食品企业(尤其在武陵山区的贵州、重庆、云南、湘西、鄂西南等广大地区),组织学生成立绿色食品研究兴趣小组,利用寒假和暑假深入不同民族地区开展食品类型、食品工艺、质量安全监控的调研和梳理等。该专业在无锡市、武汉市、枝江市、宜昌市和黄冈市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习基地,包括乳制品、肉制品、糖酒制品、粮油制品、蛋制品、饮料、食品添加剂、休闲食品等企业以及食品检验检疫局等。同时,以民族食品工业为主,建立校企、院企广泛合作,开展教师与企业领导层和普通员工交流、学生顶岗实习,持续建设优质实习实训基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