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朱玉溪
摘要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理念、新模式,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园林植物昆虫学是农学学科园林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了探讨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首先阐述了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内涵;然后,针对课程内容及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途径,以期完善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农学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0-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0.073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Plant Entomology Course
ZHU Yu-xi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idea and model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which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ndscape plant entomology is a core cours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to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landscape plant entomology teaching,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landscape plant entomology. Aiming at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we deeply excavated the integration poi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and discussed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of garden plant entomology course an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Agronomy discipline;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eaching reform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模式,强调将专业核心课程与思政课结合,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方针。在农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2]。
目前,农林类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明显滞后于教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3],农林类学科通常过于注重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政价值的引领。在新农科背景下,迫切需要改造传统学科体系,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加入生态文明、人类发展等思政教育,培育卓越的农科新人才。园林植物昆虫学是农林类园林、观赏园艺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虽然园林植物昆虫学的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为实施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4],但是由于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薄弱、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思政教学手段缺乏等,该门课程存在思政功能缺失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参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农学专业课程的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园林植物昆虫学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内涵
不同学科课程有其独特的课程思政内涵[5]。将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归纳如下: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从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园林植物昆虫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该内涵包含了思政执行者、覆盖范围、方法和功能4个要素。思政执行者主要是任课教师,教师不仅要明确其肩负的育人使命,而且要加强将课程与思政建设融会贯通的能力,实现授业解惑和价值引领的“一箭双雕”。课堂教学是教师育人的主要渠道,也是顺利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2 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2.1 以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培养目标为导向
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园林植物害虫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发生消长规律和防治措施,为开展园林害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手段,控制害虫对园林植物的为害,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良性循环[4]。以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为载体,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是从专业课程的诸多知识点出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多元化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之中,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政引领变成“两张皮”“盖浇饭”。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技能园林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6]。
2.2 以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内容为核心
在遵循园林植物昆虫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课程思政建设切忌生搬硬套,要找到适宜的思政切入点与融合点。针对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内容,围绕“一条主线”,深入挖掘思政教育“五大要素”融合点和融合内容(表1)。一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典园林和园林植物、斗蟋文化以及老一辈昆虫学家的先进事迹,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讲授化学防治的利害关系、“3R”问题的危害性、害虫综合绿色防控的迫切性等,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观,培植学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三是培养“大国三农”情怀。在讲授园林植物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时,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肯定、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肩负起他们这一代的使命与担当。同时,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作为农科学生,要始终牢记理论不能脱离实际,避免纸上谈兵。四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时,让学生了解昆虫没有绝对的好坏,考虑问题时要运用辩证思维、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念。五是坚持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学习蝴蝶的破茧成蝶、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蚁巢穴的精妙结构、入侵害虫的防治等知识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惧困难、洁身自好的个人品格,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法制观念和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报国志向,带着报国的使命感去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3 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
3.1 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是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2],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强化教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认识,引导教师明确“立德树人”的理念,自觉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站在培育祖国新时代青年的高度,将思政建设融入专业教学中。二是要提升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通过开展思政教育方面的专家交流活动、专题会议、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让教师深刻理解育人目标,强化其价值认同感,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时期设计课堂教学案例,自觉将思政元素逐步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的良好素养对学生起榜样引领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3.2 多方法结合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体现方式往往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和过程[7-9]。课堂教学要避免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育,要多方法、多途径相结合,将知识点和思政信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针对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总结出以下3种方法:一是溯源式教学法。以倒推的方式探索原因,从而实现高效学习,讲授重要知识点时融入思政元素,引入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度。二是翻转课堂式教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通过答疑讨论、探究解惑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互动。三是混合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的“主战场”逐渐扩展到课外,利用网络平台助力思政教育,学生通过观看网络平台上教师制作的视频、课件等方式自主预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在网络平台发布作业,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最后撰写论文报告等。作为农科专业的学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利用实践平台强化思政也极为重要,包括到农村现场调查等,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的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3.3 多元化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2]。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评价又是课程思政开展高效教学的基础,制定适宜、可靠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才能快速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10]。完整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应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反馈囊括进来。评价内容包含学生课堂表现、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及期末考试等;评价方式则包括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更加真实地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主体则是指学生。教师也要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落实推进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 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4.1 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培养与价值引领相互渗透、相互连接。在培养人才方面,除了注重知识、能力的优化之外,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也是重要目标。显性目标与学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知识和技能相关,隐性目标与思政育人有关。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将各种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实践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道德感,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进。
4.2 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提倡专业课程思政并不只是单纯地追求课程思政,同时也要注意完善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适当进行改革和创新。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思政教学的范畴,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培养等都离不开思政理念,需要全方位地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将思政融入各环节中。总而言之,始终牢记课程建设的初衷和培养人才目标,逐步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园林植物昆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