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研究
作者: 王培摘要 以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发展机遇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提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建议。最后从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资金投入渠道、强化农业科技智库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未来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策略。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1-021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1.05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
WANG Pei
(Guizhou Institut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Guiyang,Guizhou 550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of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s,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of Guizhou Province. 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vestment mechanism, broad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ital investment channels,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the futur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of Guizhou Province is proposed.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Technical system;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Guizhou Province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优势力量和资源为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启动建设的,旨在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1]。“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始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成了蔬菜、肉牛、中药材等1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40个功能研究室,科技创新培育出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引领支撑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健康发展。笔者以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提出贵州省未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建议,以期为贵州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一定依据。
1 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完成了全部农业县(市、区、特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改革工作,聚集全省农业相关产业主要科技资源,建立了省、市、县、乡多层级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47%提高到53%,为贵州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有蔬菜、肉牛、中药材、马铃薯、茶叶、油菜、水稻、生猪、特色杂粮、精品水果、特色水产、牧草、肉羊等14个产业技术体系,累计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试验示范(项)1 190项,已建成16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40个功能实验室,有力推动了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集成和产业科技进步,培养积蓄一大批农业产业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人才,发挥“农业科技智库”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加强了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创新团队的紧密联系,将贵州省辣椒、牧草、食用菌等一些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农业产业纳入国家体系,全面提高贵州省农业与国内先进农业技术、农业优质新品种的紧密度和示范应用率,为“十四五”时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
1.1 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十三五”是农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关键转折的时期,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围绕12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用发挥显著。水稻单产再创贵州省最高纪录,“稻+”新模式不断涌现,“321”蔬菜高效栽培模式在全省示范推广,“辣研102”成为贵州机械采收的首推品种,油菜多元专用新品种选育和筛选初见成效,“减施肥料、减施农药”的轻减化栽培技术日趋成熟,生态调控技术、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成为作物病虫害防控重要方向,养殖产业逐渐向生态养殖转型,生态畜牧渔业成为产业发展方向。
1.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覆盖了全省重点农业产业,建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省、市、县、乡协同,产、学、研、用一体的协作机制,形成了农业科技资源向农业产业技术需求聚集,形成了科技人才“大联合、大协作”格局。农业科技资源分散低效、各自为战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堵在“最后一公里”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体系内高级职称人员和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十二五”时期分别增加18%和21%,农业技术专家既能到农业农村一线开展调研、指导和服务,又能结合国家、省市要求梳理问题、凝练课题,还能结合农业发展实际潜心研究、解决难题。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培训了大量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将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和良种良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夯实了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1.3 推动产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量成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担任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定点联系深度贫困县,按照“一县一套技术服务方案”要求,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政策宣讲、产业示范和技术服务工作,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2.2万余人次,蔬菜、肉牛、马铃薯、油菜、生猪、茶叶、中药材、鲟鱼、猕猴桃、百香果、辣椒、食用菌等成为产业扶贫重要抓手,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示范推广和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科教、产学研脱节情况普遍存在。以贵州省重点发展的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养殖等12大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在省、市层面都有根据产业发展提出农业发展技术方案和具体需要解决的农业攻关课题,但具体到乡、村基层一线还是按照传统种植技术操作,农业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比较困难,主要还是在于当前贵州省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实际应用主体密切联系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现代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科技投入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市(州)、县(市、区、特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和财政困难,主要依赖上级财政支持,本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较少,致使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农业科技创新缺乏持续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农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同时也导致市、县农业产业转型和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技术储备缺乏,影响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发展[3]。
2.3 现代农业科技教育人才缺乏 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主要依托农业科研院校,以研究员、教授为主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且老、中、青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人员主要来自省、市农业科研院校,县、乡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基层农技人员更是身兼数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县域农业科技能力薄弱,主要依赖省、市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在承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载体不强,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突出。基层农技人员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专业结构上以农学、植保专业占比大,而食用菌、水产养殖、蔬菜园艺、中药材和农产品加工等专业人员很少,且普遍缺乏继续教育培训机会,专业素质不高、知识老化严重,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3 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机遇与挑战
3.1 发展机遇
3.1.1 国家层面。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成为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引领支撑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重构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等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发展[4]。
3.1.2 省级层面。《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大力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提出着力构建包括科技支撑在内的农业体系,到202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大力发展以山地、生态、精品为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为全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3.2 面临挑战
3.2.1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发生,农业发展既面临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按照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自立自强。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还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和短板问题,农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有待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布局与评价机制有待健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