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植物保护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 邱宁宏 江秋菊 罗希榕 刘芬

摘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团队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丰富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多样化的互动模式等优势,确立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提升农科学子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 课程思政;植物保护;开放课程

中图分类号 S-01;G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1-026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1.06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Open Course “Plant Protection”

QIU Ning-hong, JIANG Qiu-ju, LUO Xi-rong et al

(Zuny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unyi,Guizhou 563006)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team of plant protection course took the advantages of the time and space flexibility of the online open course, abundant visu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diversified interactive modes to establish the education goal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student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Plant protection;Open course

植物保护课程是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园艺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支撑园艺植物生产与管理能力,服务遵义市及贵州省蔬菜、辣椒、水果等支柱产业。对接农作物植保员工作岗位,以“会识别、会调查、会分析、会防治”植保“四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初步入门、强化训练、独立运用”3个阶段[1]培养学生对该地区园艺植物生产中常见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的综合能力。学生毕业后要能从事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农技部门等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可以开设植物医院、庄稼医院等。

该课程于2013年获评贵州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2019年入选学校首批项目化课程,2020年获贵州省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建设项目“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立项,目前植物保护课程已经在“学银在线”MOOC平台正式上线。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团队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丰富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多样化的互动模式[2]等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确立植物保护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型创新人才。

植物保护课程组根据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植保“四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该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以立德树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根本,以植物病虫害防控为主线,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行绿色防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健康中国。培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三农”建设人才[3]。

2 实施植物保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1 开课前发放调查问卷,掌握学情反馈,找准课程思政发力点

2021年6月,笔者主持实施教研课题“园艺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研究——以植物保护课程为例”。在学期开课前,课程组对2020级园艺技术专业群151名涉农专业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情、对专业的认知、对农业的认识、对未来的规划、对课程的建议、对教师的期望等,提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开展课程教学和实施课程思政找准发力点。

调查显示,20%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从事农业并扎根基层;28%的学生不清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内涵;28%的学生不太了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15%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具备担当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产业接班人的能力。这些同学将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点关注对象。

2.2 上好开学第一课,培育“三农”情怀,明确职业使命和岗位职责

该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经过大一的懵懂与适应,大多数同学在大二时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重要阶段,专业课程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使命和岗位职责。

专业群内有园艺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2个涉农专业。考虑到工作环境、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当下年轻人学农务农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调剂过来的。如何在第一节课体现价值引领,调动学生们学农爱农的积极性?课程组特邀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曾杰教授参与课程建设,摄制了访谈类视频《乡村振兴正当时 农科学子勇担当》,曾教授跟学生们分享了3个话题:“什么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给农科学子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农科学子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该视频呈现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最吸引学生的是视频中有很多2018级、2019级优秀学长的镜头。他们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感受学长们在一系列学农助农活动中的精彩表现,有的参与志愿扶贫活动,有的在田间开展病虫害调查,有的在基地开展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他们会觉得很兴奋、很亲切,会产生想加入这些活动的愿望和冲动。视频片尾,曾教授勉励同学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争做有志青年、有爱青年、有为青年,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观看视频和课堂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样的第一堂课远比给学生们讲授“我们要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更有吸引力,也更有说服力。

2.3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推动课程思政效能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而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与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到切入点,将其融入课程内容,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生物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法治意识等。为此,课程组精心收集、制作了一系列植物保护课程思政资源,包括安全教育、学法守法、名师名家、以史为鉴、昆虫探秘、水滴石穿、漫步知网、德技并修、志诚报国等版块。课程思政资源类型多样,包括视频、案例、文章、图片、学生作品等。

例如,为了突显法治植保的理念,课程组上传教学资源《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新闻报道,并及时发布讨论话题。比如,阅读拓展资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让学生回答“你觉得你家乡的农民或农业企业对照此条例,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差距?”的问题。学生的回帖率达到100%,且大多数同学在此过程中有观察、有总结、有思考。

在识别昆虫外部形态时,分享视频《昆虫界的荷马——法布尔》,推荐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指导学生们在识别昆虫的同时,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以及对世间万物的赞美之情,学习他勇于探索、热爱自然、刻苦学习的科研精神和敬业乐业的优秀品质。

在学习昆虫分类时,分享了中国科学网文章《周尧:雕虫孜孜七十秋》。周尧被称为昆虫学界的“不朽之师”[5],抗日战争爆发后,还在海外求学的周尧决然回国参加抗战,“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日长。不杀大虫,杀小虫何用!”彰显了他的爱国情怀。1997年,80多岁高龄的周尧编写出版了《中国蝴蝶分类研究》《中国蝴蝶原色图鉴》《中国蝴蝶文化》等著作,被国内外誉为“蝶神”[6]。同学们阅读该文章后,纷纷表达自己对周尧教授的敬仰、对科学事业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

2.4 着力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课堂革命,实现育人知行合一

(1)以史为鉴,反思古今。在讲述病虫危害时,课程组引入历史事件,比如爱尔兰大饥荒、孟加拉大饥荒、非洲蝗灾等,让学生们在这些历史事件中不仅要反思引发这些悲剧的社会制度根源,而且要重视和反思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7]。告诫学生要吸取历史教训,预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粮食作物因暴发致命疾病或害虫而引发的饥荒灾害[8],从而明确植保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9],坚定走生态文明之路。

(2)分析案例,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之一。课程组以食品安全领域的新闻事件为案例,比如海南“毒豇豆”事件、青岛“毒韭菜”事件、贵阳“蓝色香葱”事件,阐述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于生产源头,强调农业生产必须严格遵守农药管理法规、安全使用条例,执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分享作品,提升自信。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获“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其中病虫害标本室凝聚了几代师生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课程团队的教师们指导学生制作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浸渍标本、昆虫生活史标本、昆虫针插标本、病害腊叶标本、创意标本等。学生们课前采集标本、课上观察标本、课后制作标本,当他们的标本作品在各类活动中展出时,当他们在网络学习平台分享标本作品时,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教师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收获。

(4)游戏闯关,快乐学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组开发了植保英雄闯关游戏,共设置16大关67小关,包括昆虫分类连连看、农药识别连连看、蔬菜/果树/花卉病虫害猜一猜、天敌种类猜一猜等。同学们一次次刷新通关记录,纷纷在各自的班级群里留言:“优秀!我霸榜了!”

(5)田间作业,劳动光荣。病虫害调查和实施防治在田间进行,学生们不惧风雨、不怕日晒,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最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在2021年的植保教学实习中部分同学牺牲中秋节假期,自发到野外采集标本,晚上到实验室制作标本。教师看到学生们解剖若干只蝗虫后提交的昆虫咀嚼式口器解剖构造图,不由得为他们点赞。同学们也相互点评:“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个人是最美的,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优秀的人自带光芒!”

2.5 精心打造最后一堂课,弘扬劳模精神,筑牢学农爱农专业思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